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十八章 王维与孟浩然盛唐最懂山水的知音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十八章 王维与孟浩然盛唐最懂山水的知音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十八章王维与孟浩然盛唐最懂山水的知音(第1/2页)

开元十六年的春天,长安的柳丝飘得软绵绵的,朱雀大街上的酒肆飘着酒香,孟浩然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的酒却没怎么动——他刚落了第,揣着满肚子的诗才,却连个官的影子都没摸着,心里实在堵得慌。

“孟兄!久等了!”

门帘一掀,进来个穿青袍的年轻人,面如冠玉,手里还拎着个布包,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儿。这是王维,比孟浩然小12岁,却中了进士,在太乐丞任上做着官。俩人早年间在洛阳见过一面,没有深聊,这次王维听说孟浩然在长安,特意找过来。

“摩诘(王维字摩诘),你怎么来了?”孟浩然赶紧起身,有点不好意思——一个落第书生,哪好意思麻烦人家当官的。

王维把布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是两卷诗稿,还有一小罐新茶:“听说你落了第,知道你心里不痛快,来陪你喝两杯。再说,我早就想跟你好好聊聊诗了,你那首‘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我可是记了好多年!”

这话一下子戳中了孟浩然的心窝子。来长安这些日子,旁人要么劝他“再考一次”,要么笑他“自不量力”,只有王维,一开口就提他的诗,懂他的好。

俩人就着几碟小菜,喝着酒,从洛阳的牡丹聊到长安的春雨,从“绿树村边合”聊到“空山新雨后”,越聊越投缘,直到酒肆打烊,还觉得没说够。

“孟兄,明天你别乱跑,我带你去个地方。”分别时,王维神秘兮兮地说。

第二天一早,王维就来接孟浩然,把他领进了翰林院——这地方可是皇帝身边的禁地,寻常人连门都进不来。孟浩然吓得赶紧缩了缩脖子,王维却拍着他的肩:“别怕,这会儿没人,在这儿唠,清静!”

翰林院的案子上摆着笔墨纸砚,窗外是几株玉兰,开得正盛。俩人趴在案上,你一句我一句地改诗,王维写了句“明月松间照”,孟浩然就接“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念“开轩面场圃”,王维就补“把酒话桑麻”。正聊到兴头上,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还有太监的吆喝:“陛下驾到——!”

孟浩然瞬间慌了神,脸都白了——他一个平头百姓,私闯翰林院,还遇上皇帝,这要是被抓了,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王维也急了,指了指案下:“快!躲进去!”孟浩然也顾不上体面,猫着腰就钻进了床底,连大气都不敢喘。

唐玄宗一进来,就看见王维站在那儿,神色有点不自然,又闻见屋里有酒气,笑着问:“摩诘,你在这儿干嘛呢?藏人了?”

王维没办法,硬着头皮跪下:“陛下恕罪,臣……臣邀了友人孟浩然来此论诗,怕惊扰陛下,他一时情急,躲起来了。”

“哦?孟浩然?就是写‘疏雨滴梧桐’的那个?”唐玄宗倒没生气,还挺好奇,“让他出来吧,朕也想听听他的诗。”

孟浩然从床底爬出来,满身灰尘,膝盖还磕破了,赶紧跪下磕头:“草民孟浩然,叩见陛下!”

唐玄宗摆摆手,让他起来:“听说你诗写得好,念首新的给朕听听。”

孟浩然心里慌得厉害,脑子一片空白,张嘴就念了首最失意时写的诗,其中有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话一出口,唐玄宗的脸瞬间沉了:“朕什么时候弃你了?是你没来求官,怎么倒怪起朕来了?”

说完,唐玄宗甩甩袖子就走了。孟浩然站在那儿,脸煞白,知道这仕途,算是彻底没戏了。王维赶紧扶着他:“孟兄,对不住,都怪我……”

“不怪你,”孟浩然苦笑了一下,反而松了口气,“这样也好,我本就不是当官的料,回襄阳种地写诗,倒自在。”

就这么一躲,孟浩然没了官运,却跟王维成了真正的知音。王维佩服他的耿直——哪怕在皇帝面前,也不装模作样;孟浩然欣赏王维的通透——懂诗,更懂他这个人。分别时,王维送了孟浩然一把琴:“孟兄,回去好好写诗,以后我去襄阳找你,我们再一起喝酒弹琴。”

孟浩然接过琴,笑着说:“好!我在襄阳等你,给你煮最好的茶,带你看最好的山。”

从那以后,俩人就靠书信往来。王维在长安当官,忙的时候处理公务,闲的时候就给孟浩然写诗,寄去长安的牡丹,说“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孟浩然在襄阳种地,早上扛着锄头下地,晚上就给王维回信,寄去襄阳的稻穗,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王维还特意给孟浩然画了幅《马上吟诗图》——画里的孟浩然骑着头老黄牛,手里拿着卷诗稿,旁边是青山绿水,跟他诗里的描写没二样。画好后,王维在旁边题了行字:“浩然兄诗在山水间,画亦在山水间。”寄到襄阳时,孟浩然高兴得睡不着觉,把画挂在堂屋里,每天都要瞅几眼,跟邻居说:“这是王维给我画的,他懂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八章王维与孟浩然盛唐最懂山水的知音(第2/2页)

开元二十八年的夏天,天气热得反常。王维在长安处理公务,收到襄阳来的信,信上说孟浩然病了,很严重。王维心里一紧,赶紧告了假,收拾东西就往襄阳赶——他还记得俩人的约定,要一起看襄阳的山,一起喝襄阳的茶。

他还是来晚了。刚到襄阳城外,就看见孟浩然家挂着白幡,他的侄子红着眼眶迎上来:“王叔,我叔父……前几天跟王王昌龄喝酒,吃了点河鲜,背上的疽突然破了,没熬过来……”

王维站在门口,看着堂屋里孟浩然的灵位,手里的行李“啪嗒”掉在地上。他走进去,拿起桌上孟浩然没写完的诗稿,上面只写了半句“春眠不觉晓”,墨迹还没干,好像主人随时会回来,接着往下写。

他想起俩人在翰林院论诗的日子,想起王维送他的琴,想起孟浩然说“回襄阳种地写诗自在”,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止都止不住。

那天晚上,王维坐在孟浩然的堂屋里,守着灵位,喝了一夜的酒。他拿起笔,借着油灯的光,写了首《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写得简单,却疼得厉害——故人再也见不到了,汉水还在东流,襄阳的江山还在,那个能跟他一起懂山水的人,没了。

孟浩然下葬那天,王维亲自扶棺,把他埋在襄阳的万山脚下——那是孟浩然最喜欢的地方,能看见汉水,能看见青山。临走前,王维在孟浩然的坟前种了棵松树,说:“孟兄,我走了,以后想你了,就来这儿看你。等我老了,就来襄阳住,跟你做邻居。”

后来,王维官越做越大,心里的劲儿却越来越少。安史之乱后,他被叛军俘虏,虽然后来保住了命,却再也不想当官了。他在蓝田买了块地,建了座辋川别业——有山有水,有田有园,跟孟浩然诗里的田园一样。

辋川的春天,特别像襄阳。水田漠漠,白鹭在上面飞;夏木阴阴,黄鹂在树上叫。王维每天早上起来,就扛着锄头下地,种点青菜,种点豆子;中午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弹孟浩然留下的那把琴;晚上就着油灯,写辋川的山水,写对孟浩然的思念。

他画了幅《辋川图》,画里有山有水,有亭有台,还有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河边,望着汉水的方向——那是他想象中的孟浩然,要是孟浩然能来辋川,肯定会站在这儿,念一句“空山新雨后”。

他还在辋川建了个亭子,取名“浩然亭”,每次朋友来,他都会指着亭子说:“这是为我朋友孟浩然建的,他是个好诗人,也是我的好知音。”

有次,朋友问他:“摩诘,你这辋川这么好,要是孟兄还在,肯定喜欢。”

王维笑了笑,眼里却有点红:“是啊,他肯定喜欢。你看这水田,像不像他写的‘绿树村边合’?你听这黄鹂叫,像不像他念诗的调子?他虽没来过,可他的诗,他的魂,都在这儿呢。”

晚年的王维,眼睛越来越花,耳朵也越来越背,每天还是会去浩然亭坐一会儿,手里拿着孟浩然的诗稿,小声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时候念着念着,就会笑起来,好像孟浩然就坐在他对面,跟他一起念,一起聊辋川的山水。

上元二年的冬天,王维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让弟子把《辋川图》挂在眼前,又把孟浩然的琴放在手边。弥留之际,他好像看见孟浩然骑着老黄牛,从辋川的山口走来,笑着喊他:“摩诘,我来跟你喝酒了!”

王维笑了,慢慢闭上了眼睛。他的手里,还拿着孟浩然没写完的那半句诗稿,旁边的琴上,还留着他弹过的“明月松间照”。

后来有人说,每当春天来临,辋川的浩然亭边,总会听见两个人的声音,一个念“空山新雨后”,一个接“清泉石上流”;一个说“故人具鸡黍”,一个笑“把酒话桑麻”。那是王维和孟浩然,在辋川的山水里,继续做着他们的知音,继续聊着他们的诗,永远都不会分开。

盛唐的诗人多如繁星,像王维和孟浩然这样的知音,却少得可怜。他们懂彼此的诗,更懂彼此的心——懂孟浩然不想当官的耿直,懂王维想归隐的通透;懂山水里的宁静,更懂友情里的珍贵。

辋川的山水之所以美,不仅因为有“漠漠水田飞白鹭”,更因为藏着两个懂山水的人,藏着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知音情。

现在再读王维的《辋川集》,再读孟浩然的《春晓》,总觉得他们的诗里,都藏着对方的影子——王维的山水里,有孟浩然的田园;孟浩然的田园里,有王维的山水。

就像辋川的水,永远流着;他们的友情,也永远藏在盛唐的诗里,藏在每一个懂山水、懂知音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