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二十五章 王昌龄与岑参 努力加餐饭里的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二十五章 王昌龄与岑参 努力加餐饭里的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二十五章王昌龄与岑参努力加餐饭里的暖(第1/2页)

天宝五载的暮春,长安西市的“醉墨轩”酒肆,杨柳絮飘得满屋子都是,落在案上的诗稿上,就像撒了把飘雪。

岑参拿着刚收到的消息,脚步匆匆往里赶,青袍的下摆都被风吹得翘了起来。他刚从安西都护府回来没半年,还没来得及跟老朋友好好聚聚,就听说了王昌龄的事——被贬江宁丞,明天就要离开长安。

“昌龄兄!”一进门,岑参就看见王昌龄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摆着一壶没怎么动的酒,手里端着枝狼毫笔,凝视着空白的宣纸。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竟比去年见时,多了好些沧桑之感。

王昌龄抬起头,看见岑参,愣了愣,才勉强笑了笑:“子建(岑参字),你怎么来了?”他声音嘶哑,像是刚叹过气。

岑参赶紧坐下,把手里的布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是两包从边塞带回来的葡萄干,还有一叠宣州宣纸——都是王昌龄平时爱用的。“听说你明天要走,我能不来吗?”岑参拿起酒壶,给王昌龄满上,“这酒凉了,我让掌柜的换壶热的,咱哥俩今天喝几杯,好好聊聊!”

王昌龄没拦着,轻轻摇了摇头:“聊啥呢?聊我这一辈子,贬了一次又一次?从岭南到江宁,越贬越偏,我这枝笔,都快写不动了。”他把笔往纸上一搁,纸角被风吹得卷起来,像他此刻皱着的眉头。

岑参知道他心里堵得难受。王昌龄是“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得多有劲儿,当年在长安,多少人围着他求诗。就因为性子直,不会拍权贵的马屁,总被穿小鞋。这次被贬,说是“不附权责”,说白了,就是不愿跟李林甫那帮人同流合污。

“昌龄兄,你别这么说!”岑参把葡萄干推到他面前,“你这枝笔,写的是边关的明月,写的是百姓的苦,跟你在哪儿当官没关系!我在安西的时候,天天盼着能读到你的诗,每次收到你的信,我都跟弟兄们念,他们都说,‘这王大人生在江南,却懂咱边塞的魂’!”

王昌龄拿起颗葡萄干,放进嘴里,甜里带涩,很像他这些年的日子。“边塞……我没去过,却总写边塞。”他忽然笑了,“当年你跟我说,安西的风沙能把人吹走,胡笳声能把人听哭,我还不信,现在倒觉得,那样的地方,比长安干净。”

“干净是干净,可苦啊!”岑参想起在边塞的日子,零下几十度的天,穿着单衣站岗,喝着掺了雪的酒,“但苦归苦,心里敞亮!你看那些戍边的弟兄,没一个抱怨的,因为他们知道,守着的是家国。你去江宁,虽不是守边,江宁的百姓也需要你这样的官——不贪不占,还能写两句诗,给他们留些念想。”

掌柜的端来热酒,酒香一下子漫开来。岑参给两人满上,举杯说:“先喝一杯!这杯敬你——敬你不管贬到哪儿,都没丢了写诗的初心!”

王昌龄也举杯,酒液滑过喉咙,暖得胸口发颤。他想起当年在长安,跟岑参一起改诗的日子——岑参写了《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帮着改了个“传”字,说“传语比捎信更急,更像边塞的样子”;他写了《出塞》,岑参说“‘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太硬,得加点柔的,比如‘不教胡马度阴山’,刚柔相济才好”。

那时候多好啊,不用想贬谪,不用想权贵,就围着一张桌,一支笔,一壶酒,聊诗,聊远方。

“子建,你说我是不是太犟了?”王昌龄放下酒杯,手指摩挲着杯沿,“要是我学着跟那些人虚与委蛇,是不是就能留在长安,不用去江宁?”

岑参放下酒杯,盯着他的眼睛:“昌龄兄,你要是那样的人,我还会跟你喝这杯酒吗?你那‘青云器’,不是用来给权贵拍马屁的,是用来写好诗、做好官的!江宁虽偏,它容得下你的犟,容得下你的诗,这就比长安强!”

“青云器”——这三个字戳中了王昌龄的心。他这辈子,最在意的就是别人说他有才华,可这才华,却总让他四处碰壁。岑参这么说,不是安慰,是懂他——懂他的犟,懂他的才华,懂他不愿妥协的底气。

那天晚上,两人喝到酒肆打烊,掌柜的催了好几次,才恋恋不舍地往外走。长安的夜,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好像铺了层霜,杨柳絮还在飘着,粘在两人的衣袍上,似乎舍不得他们分开。

“明天我就不送你了。”岑参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是他刚写好的诗,“我嘴笨,不会说啥好听的,就写了首诗给你,你路上看看。”

王昌龄接过纸,借着月光,一行行读下去: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五章王昌龄与岑参努力加餐饭里的暖(第2/2页)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读到“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时,王昌龄的手顿了顿,眼泪就涌了上来。“惜君青云器”——是懂他的才华,是惋惜他的遭遇;“努力加餐饭”——是劝他别太在意仕途,先照顾好身体,别让朋友担心。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昂的口号,就这么两句家常话,却比任何安慰都管用。他抬头看着岑参,想说点什么,却发现喉咙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岑参拍了拍他的肩,笑着说:“别跟个娘们似的哭哭啼啼!江宁有秦淮河,有玄武湖,你去了多写点诗,寄给我!我还等着看你写江南的春天呢!”

“好!”王昌龄用力点头,把诗稿叠好,揣进怀里,贴在胸口,“我到了江宁,第一时间就给你写诗!你也多写点边塞的事情,我还没听够呢!”

第二天一早,王昌龄背着行囊,出了长安城门。没让任何人送,却在快到灞桥时,看见路边的柳树上,挂着个布包——是岑参放的,里面有一包刚烤好的饼,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路上饿了吃,别委屈自己。”

王昌龄拿起布包,心里暖烘烘的。他抬头看了看长安的方向,又看了看通往江宁的路,忽然觉得,这贬谪的路,好像也没那么难走了。

到了江宁,王昌龄住进了县衙旁的小院子。院子里有棵老槐树,一到夏天就开满了花,像岑参送他的诗里写的“正是桃花时”。他每天处理完公务,就坐在槐树下,拿出岑参送的宣纸,写江宁的雨,写秦淮河的夜,写玄武湖的荷花。

他给岑参写了封信,说:“江宁的雨,比长安软,落在荷叶上,像你诗里的‘北风吹微雪’,只是暖多了。我每天都吃你送的饼,没委屈自己,你放心。”信里还附了首《江宁春夜》,写的是槐树下的月色,字里行间,没了之前的低落,多了些平和。

岑参收到信,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赶紧回信:“能看到你写江南的春,比我自己去了还高兴!安西的风沙还在吹,我一读到你的诗,就觉得心里亮堂。你接着写,我接着看,咱哥俩,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也跟在一块儿似的!”

后来,王昌龄在江宁待了三年,写了不少好诗,比如《采莲曲》里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都是他在秦淮河畔看到的景色。

他每次写诗,都会想起岑参的那句“努力加餐饭”,想起长安柳下的那壶热酒,心里就有了劲——不是为了仕途,是为了不辜负朋友的懂,不辜负自己的诗心。

天宝八载,王昌龄被调往龙标,离京前,他特意去了趟岑参的住处,却发现岑参又去了边塞。他在桌上留了封信,还有一枝从江宁带回来的莲蓬:“子建,我又要走了,去龙标。莲蓬是秦淮河的,你回来尝尝,比边塞的葡萄干甜。记住,你在边塞也要‘努力加餐饭’,别让我担心。”

岑参回来看到信和莲蓬,眼眶红了。他把莲蓬晾干,挂在窗前,每次写边塞诗,都要看看——那是江宁的春天,是朋友的牵挂。他写了首《寄王江宁》,说“相思不可见,空望织女星”,把对王昌龄的想念,都写进了诗里。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两人断了联系。岑参在边塞浴血奋战,王昌龄在龙标保护百姓,他们心里,都没忘了长安柳下的约定——要好好活着,要接着写诗,要再喝一壶热酒。

可惜,他们终究没能再见面。王昌龄在亳州被叛兵杀害,岑参在安史之乱后郁郁而终。但他们的友情,却藏在了“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的诗句里,藏在了秦淮河的莲蓬和边塞的葡萄干里,藏在了两个诗人彼此懂、彼此劝勉的暖里。

现在读岑参的《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还能想起长安暮春的杨柳,想起酒肆里的热酒,想起两个老朋友,一个怕对方委屈自己,一个怕对方丢了诗心,用最家常的话,给了对方最有力的支撑。

原来最好的友情,不是“苟富贵,勿相忘”,是你失意时,我懂你的才华,劝你“加餐饭”;是你远走时,我盼你的平安,等你的诗句。

就像长安的柳,每年春天都会发芽,他们的友情,也跟着春天,活在了每一个懂诗、懂情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