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五章初唐四杰: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第1/2页)

公元670年的寒食节,长安的风还带着凉意,可英王府的斗鸡场里,热闹得像开了锅似的。

尘土飞扬中,两只斗鸡正斗得凶,一只红冠白羽,一只黑爪金颈,扑腾着翅膀啄对方的冠子,围观的人喊得嗓子都哑了。大多是穿绫罗绸缎的权贵子弟,手里攥着赌票,脸涨得通红,连英王本人都坐在高台上,笑着拍栏杆:“好!再啄!”

王勃挤在人群里,青布长衫的袖子被人蹭得满是灰。他是被杨炯拉来的——杨炯前几天得了英王府的帖子,说“寒食斗酒会,邀才子共赏”,便顺手叫上了卢照邻,卢照邻又拽上了刚从蜀中回来的骆宾王。

“这斗鸡有什么好看的?不如找个地方聊诗。”王勃凑到杨炯耳边,小声嘀咕。他实在不喜欢这乌烟瘴气的场面,权贵子弟们的吆喝声,听得他耳朵疼。

杨炯还没回话,旁边有人嗤笑一声:“哟,这不是‘神童’王勃吗?怎么也来凑这种热闹?我还以为你们只懂咬文嚼字,不懂斗鸡赌钱呢。”

说话的是吏部侍郎家的公子,穿着宝蓝锦袍,手里把玩着玉扳指,眼神里满是轻蔑。他身后跟着几个跟班,也跟着哄笑:“就是,听说王公子前阵子还杀了官奴,怎么?现在改混王府的场子了?”

王勃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刚要开口反驳,杨炯拉住他,往前迈了一步,盯着那锦袍公子,慢悠悠地说:“公子这么喜欢斗鸡,可知‘麒麟楦’?”

锦袍公子愣了愣:“什么麒麟楦?是新品种的斗鸡?”

周围的人都笑了,杨炯却没笑,依旧慢悠悠地说:“昔年隋炀帝时,有人把驴披上麒麟皮,冒充麒麟献上去,陛下见了,说‘此乃麒麟楦也’——意思是,看着像麒麟,其实是驴。”

这话一出,卢照邻先笑了,拍了拍王勃的肩,小声解释:“这是文化人雅骂,说他是披了锦袍的驴,看着像权贵,其实没脑子。”

王勃一下子反应过来,也跟着笑了。骆宾王站在后面,捋了捋胡子,眼里闪过一丝赞许——这杨炯,说话够劲,比直接吵架痛快多了。

锦袍公子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被骂了,脸涨得发紫:“你敢骂我?”

“不敢。”杨炯摊摊手,“我说个典故而已,公子对号入座,怪不得我。”

高台上的英王听见动静,往下看了眼,见是杨炯他们,笑着摆摆手:“行了行了,斗个鸡而已,别吵了。杨炯,你们几个过来,这边有位子。”

四人走过去,坐在英王旁边的空位上。英王指着场里的斗鸡:“你们也赌一把?赢了有赏。”

卢照邻笑着摇头:“我们这些穷书生,赌不起。不如英王赏我们杯酒,我们给您吟首诗,比赌斗鸡有意思。”

英王乐了:“好啊!那就吟首斗鸡诗,吟得好,赏你们一坛好酒!”

王勃来了兴致,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起来,没一会儿就写好了一首《斗鸡赋》,开头就是“大哉鸡也,品类斯繁”,既写了斗鸡的热闹,又藏着“英声振俗,雄气滔天”的劲,把斗鸡写出了几分英雄气。

杨炯接过来看了,提笔添了两句:“愿效搏虎,庶几霸王之道;岂徒斗勇,实乃豪杰之风。”卢照邻也凑过来,改了两个字,让韵脚更顺。骆宾王最后看了眼,点点头:“好,这才是该写的诗,不是那些无病**的玩意儿。”

英王接过诗稿,读了一遍,拍着桌子叫好:“好!比那些只会写‘鸡声茅店月’的强多了!赏酒!”

那天的斗鸡会,最后成了四杰的诗会。他们围坐在酒坛旁,你一句我一句,从斗鸡聊到文坛,从眼前的热闹聊到远方的理想,虽然穿的是布衫,喝的是粗酒,却比那些穿锦袍的权贵,活得更自在,更有底气。

散场时,骆宾王拍着三个年轻人的肩:“以后有这种场面,记得叫上我。跟你们在一起,比跟那些老官僚喝酒痛快。”

杨炯笑着点头:“一定!下次咱们找个清净地方,不跟这些权贵凑热闹,只聊诗。”

长安的夜色里,四个身影并肩走着,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谁也没想到,这是四杰唯一一次齐聚的热闹场面,后来的日子里,他们各自分散,再难有这样的相聚。

诗笺传情:骆宾王与王勃的“隔空知己”

四杰里,骆宾王和王勃的直接交集最少——骆宾王比王勃大了近三十岁,王勃少年成名时,骆宾王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两人却凭着诗,成了“隔空知己”。

公元675年,王勃路过南昌,写下《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遍天下。

当时骆宾王在长安任职,读到这篇序时,正坐在案前批改公文,手里的笔一下子停住了。

“好一个‘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忍不住念出声,眼里满是激动,“这孩子,年纪轻轻,有这样的胸襟!”

旁边的下属见他这样,笑着说:“大人,这王勃前几年还因杀官奴获罪,您怎么还夸他?”

骆宾王放下诗稿,叹了口气:“有才之人,难免有棱角。他写的不是序,是咱们这些寒士的心里话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说他自己,是说天下多少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

那天晚上,骆宾王失眠了。他想起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写下“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想着能为国效力,到头来,却只能在小官的位置上打转,空有一身抱负。王勃的《滕王阁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积压多年的郁气。

他提笔给王勃写了封信,还附了一首自己的诗,托人送到王勃手里。信里没说太多客套话,只说“君之《滕王阁序》,乃千古绝唱,某读之,如闻钟鼓,振聋发聩”。

可惜,王勃收到信时,已经是公元676年的春天。他准备渡海去交趾探望父亲,拆开信,读着骆宾王的诗,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骆大人真是懂我。等我从交趾回来,一定要去长安见他,跟他好好聊聊诗。”

他没等到回来的那天。同年秋天,王勃渡海时遭遇风浪,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消息传到长安时,骆宾王在书房里整理诗稿。当他听到“王勃溺亡”四个字时,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章初唐四杰: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第2/2页)

他愣了很久,才缓过神来,眼泪就掉了下来——那个写出《滕王阁序》的少年,那个他还没来得及见的知己,就这么没了。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落叶,想起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想起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一首《和李明府》,诗里有句“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渔”——“易水客”说的是荆轲,这里却暗指王勃,说他像荆轲一样有风骨,却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而自己,也只能像渭水的渔翁一样,空老一生。

写完诗,骆宾王把笔扔在桌上,捂着脸,肩膀不住地颤抖。

他想起还没寄出去的第二封信,想起还没跟王勃聊的诗,想起那个还没实现的约定——“等我回来,咱们好好聊聊诗”。

后来,有人问骆宾王:“您跟王勃并不熟悉,为什么这么难过?”

骆宾王摇摇头,声音沙哑:“知己不在远近,不在相见与否。他懂我,我懂他,这就够了。他走了,就像我心里的一块肉,被剜走了。”

那首《和李明府》,成了骆宾王写给王勃的挽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哀悼,却藏着最深的痛——那是两个知己,隔着时空的相惜,也是一个老人,对一个少年的惋惜。

命运悲歌:四杰的“同病相怜”

王勃死后没几年,卢照邻的病越来越重。

他从蜀中搬到了颍水之畔,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手脚开始变形,连笔都握不住了,让仆人念诗给他听。每当听到王勃的诗,他就会想起在成都茶馆的相遇,想起玄武山的约定,想起病榻前的慰藉,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阿勃走了,我也快了。”有天,他靠在床头,对仆人说,“等我走了,把我跟王勃的诗稿放在一起,埋在颍水边。我想跟他做邻居,下辈子,还跟他一起聊诗。”

公元695年的秋天,颍水的水凉了。卢照邻让仆人把他扶到河边,看着滔滔的河水,笑了:“阿勃,我来陪你了。”

他挣脱仆人的手,纵身跳进了颍水。那年,他约五十四岁。

消息传到杨炯耳朵里时,他正在衢州任上。衢州偏远,冬天特别冷,他裹着旧棉袄,坐在桌前,看着卢照邻的诗稿,眼泪掉在纸上,晕开了“长安大道连狭斜”的字迹。

“又走了一个……”他喃喃自语,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寒食节的斗鸡场,想起四杰围坐在一起喝酒聊诗的日子,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还有骆宾王的《帝京篇》——那些日子,多热闹啊,可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了。

他拿起笔,想给卢照邻写篇悼文,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最后只写下一句:“同病相怜,岂惟孔子?”——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他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却一个个落得如此下场,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没过多久,骆宾王的消息也传来了。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写下《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传遍天下。

起义很快失败,骆宾王从此失踪——有人说他战死了,有人说他隐居了,还有人说他被武则天派人杀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杨炯听到消息时,在整理《王勃集》。他看着骆宾王的诗稿,想起那个在斗鸡场里捋着胡子笑的老人,想起他写给王勃的《和李明府》,心里一阵发酸。“骆大人,你到底去哪了?”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轻声问,“你是不是也跟阿勃、照邻一样,走了?”

公元693年,杨炯被贬到盈川任县令。盈川偏远荒凉,百姓生活困苦。他到任后,整日忙于政务,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可心里的郁气却越来越重。

他想起四杰的遭遇:王勃溺亡,卢照邻投水,骆宾王失踪,自己被贬——他们一个个都有才华,都想为国效力,到头来,却都不容于权贵,落得个命运多舛的下场。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有天晚上,杨炯坐在县衙里,喝着闷酒,对着窗外的月亮,喃喃自语,“我们只想写点真东西,只想为百姓做点事,为什么就这么难?”

公元695年,杨炯在盈川任上去世,年仅四十三岁。临死前,他把《王勃集》和四杰的诗稿放在一起,嘱咐下属:“把这些东西好好保存,别让它们丢了。我们虽然走了,但这些诗,这些想法,要传下去。”

杨炯死后,初唐四杰的故事,渐渐成了长安城里的传说。有人说他们是“狂士”,不懂官场规矩;有人说他们是“天才”,可惜生不逢时;还有人说他们的诗“太硬”,不如宫廷诗温柔。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的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个读书人都能背;

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了边塞诗的开端;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让人们看到了长安的繁华与暗流;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敢骂武则天的老人。

多年后,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写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嘲笑四杰的人,早已被人遗忘,四杰的诗,却像江河一样,永远流淌。

当我们读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起“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读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我们想起的,不只是四首诗,更是四个命运坎坷却始终坚守理想的文人。

他们或许没有高官厚禄,或许没有长寿善终,可他们用自己的笔,为初唐文坛点亮了一束光;用自己的命,写了一首属于寒士的悲歌。

就像杨炯在《王勃集序》里写的那样:“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们或许没能彻底改变那个时代,可他们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