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六十二章 情丝织诗:李贺笔下的风月与泪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六十二章 情丝织诗:李贺笔下的风月与泪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六十二章情丝织诗:李贺笔下的风月与泪痕(第1/2页)

渌水边的月色:偷来的清新与少年心事

贞元十七年的夏夜,昌谷的渌水涨满了,月光洒在水面上,像铺了一层碎银子。十六岁的李贺蹲在河边的柳树下,手里拿着片刚摘的荷叶,看着不远处的青石板路上,一对年轻男女并肩走过,姑娘的笑声像刚剥开的莲子,脆生生的。

他赶紧把荷叶捂在脸上,心跳得比河里的青蛙还快。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看别人家的情意,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小鹿。等那对男女走远了,他才从荷叶后面探出头,看着水面上自己的倒影,觉得脸上发烫。他想起前几天读的南朝乐府,“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那些直白又热烈的句子,此刻在他心里翻涌着,像渌水的波浪。

回到家,他趴在油灯下,借着微弱的光,一笔一划地写:“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刚写完,又觉得“阿侯”两个字太直白,赶紧用墨团涂掉,可墨迹晕开,反而像姑娘脸上的胭脂。他忍不住笑了,又重新写:

“今宵好风月,阿谁在何处?

为有倾城色,翻成足愁苦。”

这首《渌水辞》后来被他夹在《昭明文选》里,有次被沈子明翻到,忍不住打趣:“你这诗里的‘倾城色’,是见过的还是想出来的?”李贺的脸一下子红了,把诗稿抢回来塞进怀里:“就是看了本乐府诗,瞎写的。”他心里清楚,那是渌水边的月色,是少年人藏不住的心事,是他难得放下“宗孙”的沉重,偷来的一点清新。

那时的他,还没经历科举的挫折,没尝过生活的苦,写起爱情来,像刚抽芽的柳枝,带着六朝乐府的明快。他写“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把南朝乐府的清丽,揉进昌谷的山水里;他写“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学着民歌里的大胆,却又在结尾加了句“莫教清泪湿花枝”,藏进少年人的羞涩。

有次他去洛阳,在集市上听见卖唱的姑娘唱《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他站在人群里,听着听着就入了迷。回到客栈,他提笔写下《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把江南的风月,和想象中的爱情,织成了一首诗。那天晚上,他梦见变成了采莲的少年,在荷叶间追逐着一个穿白裙的姑娘,醒来时,枕头上还沾着笑痕。

大堤上的菖蒲:青春易逝的挽留

贞元二十年的春天,李贺在襄阳的大堤上,遇见了一个卖花的姑娘。姑娘穿着蓝布衫,梳着双丫髻,篮子里的菖蒲花开得正艳,紫莹莹的,像姑娘眼里的光。李贺蹲下来买花,刚要开口,却看见姑娘的篮子里,还放着一本卷边的《玉台新咏》。

“你也喜欢读诗?”李贺忍不住问。姑娘抬起头,眼睛弯成了月牙:“就是瞎看,觉得里面的句子好听。”两人就着大堤上的春风,聊起了六朝的乐府,聊起了诗里的爱情。姑娘说她最喜欢《大堤曲》,“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觉得那里面的情意,像大堤上的青草,割了又长。

李贺听着,心里有了句子。他掏出纸笔,趴在大堤的石头上就写: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姑娘过来看着,轻声念着,嘴角的笑意像菖蒲花一样绽放。等李贺写完最后一句“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姑娘的笑容淡了,问道:“你是说,青春就像这菖蒲花,很快就会谢吗?”

李贺愣住了,他本来是想借女子挽留情人的口吻,写点风月情长,不知不觉,就把对生命短暂的焦虑写了进去。他看着姑娘眼里的失落,赶紧说:“不是的,我是说,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就像珍惜这盛开的菖蒲花。”姑娘笑了笑,把一朵菖蒲花插在他的衣襟上:“希望你的诗,能像这菖蒲花一样,永远开着。”

那天之后,李贺再也没见过那个姑娘,那朵菖蒲花,他夹在了诗稿里,直到花瓣干枯,还留着淡淡的香。他写《大堤曲》时,总是想起姑娘的话,想起大堤上的春风,想起菖蒲花的紫。他把六朝乐府的绮丽,和对生命的焦虑,融在了一起,写出了“郎来踏堤上,马汗如水洗”的热烈,也写出了“何当千万骑,飒沓向铜梁”的怅惘。

有次他在长安的官署里,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想起了大堤上的菖蒲花。那时他当了奉礼郎,每天对着冰冷的牌位,心里的苦像积了一层雪。他掏出纸笔,写下《有所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二章情丝织诗:李贺笔下的风月与泪痕(第2/2页)

“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

吴牛喘月气成霞,南市津头有船卖。”

他把对姑娘的思念,对青春的惋惜,都写进了诗里,每一个字,都像大堤上的石子,硌得人心疼。

后来他辞官回到昌谷,再次路过襄阳的大堤,菖蒲花又开了,卖花的姑娘却不见了。他蹲在当年买花的石头旁,看着江水东流,青春和爱情,就像大堤上的菖蒲花,开得再艳,也有谢的时候。他掏出纸笔,在诗稿上添了句“岁月易蹉跎,红颜难再得”,写完后,把那朵干枯的菖蒲花,轻轻放在了大堤的泥土里。

后园里的井水:悼亡诗中的深情隐喻

元和四年的冬天,昌谷下了场大雪,把李家的老房子盖得严严实实。李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手里拿着妻子生前缝的香囊,香囊上的鸳鸯已经褪色,他还是舍不得放手。妻子走了三个月了,他还是习惯在吃饭时,多摆一双筷子,在睡觉前,多铺一床被子。

那天晚上,他睡不着,起来在后园里凿井。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脸,他一点也不觉得冷。他想起妻子生前总说,后园的井水甜,想凿口井,方便浇花。现在井快凿成了,妻子却不在了。他站在井边,看着井底的月光,想起了荀奉倩的故事——荀奉倩的妻子病了,他就跑到院子里,把自己冻得冰凉,再回来给妻子降温,最后妻子还是走了,他也因为悲伤过度,没多久就去世了。

“情若何,荀奉倩。”李贺轻声念着,眼泪掉进了井里,溅起一圈圈涟漪。他觉得自己就是荀奉倩,愿意为妻子付出一切,可到头来,还是留不住她。他掏出纸笔,借着雪光,写下《后园凿井歌》: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他把深情,把对妻子的思念,都藏在了这个典故里,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却比任何悲伤的句子都让人动容。

妻子生前最喜欢他写的乐府诗,尤其是那首《渌水辞》。有次她拿着诗稿,轻声念着“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笑着问他:“这里的‘阿侯’,是不是我?”李贺把她搂在怀里,说:“你就是我的‘倾城色’,是我诗里的一切。”现在想起这些话,李贺的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找出那首《渌水辞》,在旁边添了句“阿侯已去无踪迹,空留风月照渌水”,墨迹被眼泪晕开,像一幅模糊的画。

妻子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李贺带着她最喜欢的菖蒲花,去了她的坟前。坟上的草已经长出来了,绿油油的,像她生前喜欢的样子。他把菖蒲花放在坟头,轻声念着《大堤曲》:“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他知道,妻子的青春,永远停留在了最美的年华,而他的思念,会像后园的井水,永远流淌着。

那天晚上,他梦见妻子回来了,还是穿着蓝布衫,梳着双丫髻,手里拿着一朵菖蒲花,笑着对他说:“你的诗,我都看见了,写得真好。”李贺想抓住她的手,可一伸手,却什么也没有。醒来时,他的手里还攥着那个褪色的香囊,窗外的雪还在下,把后园的井,盖成了一个白色的梦。

后来沈子明来看他,看见他的诗稿里,满是关于爱情的句子,有清新的风月,有青春的挽留,有悼亡的深情。沈子明忍不住说:“你的诗里,藏着太多的情了。”李贺笑了笑,指着后园的井:“那些情,都掉进井里了,和她在一起。”

二十七岁那年,李贺病重,他把那个褪色的香囊,和诗稿一起,交给了沈子明。他说:“这些诗里,有我见过的风月,有我爱过的人,你帮我收好,别让它们像菖蒲花一样,谢了就没人记得。”沈子明接过香囊和诗稿,眼泪掉在香囊上的鸳鸯上,像给褪色的鸳鸯,添了一抹血色。

如今再读李贺的爱情诗,还能闻到渌水边的月色香,看到大堤上的菖蒲紫,摸到后园井里的泪痕凉。那个骑驴觅句的少年,不仅把神话鬼魅写进了诗里,也把最纯粹的爱情,最真挚的深情,织成了诗里的情丝,缠绕了千年,还在拨动着每个读者的心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