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六十四章洛阳瓦声:李贺与珍珠的晚霞情缘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六十四章洛阳瓦声:李贺与珍珠的晚霞情缘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六十四章洛阳瓦声:李贺与珍珠的晚霞情缘(第1/2页)

牡丹台下的邂逅:击瓦和歌的青春时光

元和五年的洛阳,牡丹开得泼泼洒洒,把整座城都染成了绯红色。二十一岁的李贺背着旧锦囊,带着韩愈的推荐信,挤在赏牡丹的人群里,眼里却没多少看花的兴致——再过几天就是进士试,他心里像揣着团火,既紧张又期待。

“让让,让让!”一阵清脆的女声传来,李贺往旁边挪了挪,看见两个穿襦裙的姑娘挤了过来。走在前面的姑娘梳着高髻,插着支珍珠钗,裙摆上绣着细碎的牡丹花纹,一转身,钗上的珍珠叮当作响;后面跟着的姑娘抱着琵琶,眉眼间带着股英气。

“这株‘姚黄’开得真好!”珍珠钗姑娘指着一朵硕大的黄花,声音像刚剥壳的荔枝,甜里带点脆。李贺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却刚好对上姑娘的目光,他赶紧低下头,耳朵像被火烧了一样——长这么大,他还从没这么近看过这么好看的姑娘。

“公子也喜欢牡丹?”姑娘笑着问。李贺抬起头,看见她眼里的光比牡丹还亮,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来应试的,顺便看看花。”抱着琵琶的姑娘打趣道:“原来是位才子,我家珍珠擅跳《明君》舞,说不定你们能聊到一块儿去。”

这就是李贺和珍珠的第一次见面。后来他才知道,珍珠是洛阳城里小有名气的舞姬,抱着琵琶的是她的好友郑客花。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牡丹聊到诗歌,从舞蹈聊到应试,珍珠听说李贺会写诗,眼睛一亮:“明天傍晚你要是有空,来邙山脚下,我跳《明君》舞给你看,你给我写诗好不好?”

第二天傍晚,李贺准时来到邙山脚下。珍珠到了,穿着一身素白色的舞裙,站在晚霞里,像朵刚出水的莲花。郑客花抱着琵琶坐在一旁,见李贺来了,笑着说:“才子来了,我们可要开始了。”

琵琶声响起,珍珠随着旋律翩翩起舞。她的裙摆像蝴蝶的翅膀,在晚霞中翻飞,旋转时,钗上的珍珠洒下一片细碎的光。李贺看得入了迷,不知不觉从地上捡起一块瓦片,跟着节奏轻轻敲击着。珍珠听见瓦声,回过头对他笑了笑,舞步变得更加轻盈。

舞罢,珍珠喘着气坐在李贺身边,郑客花弹起了南朝的乐府曲。珍珠跟着旋律轻声吟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李贺听着,来了灵感,拿起瓦片在地上划着:

“霞色红初散,波光绿渐深。

歌钟旋可望,衹是怆人心。”

珍珠看着地上的诗句,轻声念着,眼里的笑意像晚霞一样蔓延开来:“你写的真好,把刚才的景色都写进去了。”那天他们一直待到月亮升起,李贺送珍珠和郑客花回城里,路上,珍珠把戴的一串珍珠手链摘下来,递给李贺:“这个给你,就当是你写诗的酬劳。”

李贺拿着手链,感觉手心都在发热。他看着珍珠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像被晚霞填满了,甜滋滋的。那串手链,他一直放在锦囊里,每次写诗累了,就拿出来看看,仿佛能闻到邙山脚下的晚霞香。

名讳风波后的离散:枯兰般的双重失落

可好景不长,科举的变故像一场暴雨,浇灭了李贺所有的希望。那天他在客栈里修改诗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进士试,听见外面有人议论:“听说李贺的爹叫李晋肃,‘晋’和‘进’同音,他不能考进士!”

“就是啊,这是避讳,他要是考了,就是不孝!”

李贺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汁晕开,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诗句染成了一片黑。他冲出客栈,抓住那个说话的文人,红着眼眶问:“我爹的名字和我考进士有什么关系?这是哪门子的避讳!”那人只是冷笑一声,甩开他的手,转身就走。

李贺失魂落魄地回到客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想起爹临终前的嘱托,想起娘期待的眼神,想起珍珠鼓励的笑容,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韩愈为了他,写了《讳辩》,可还是没能改变世俗的偏见。他知道,自己的科举之路,彻底断了。

那天晚上,珍珠和郑客花来看他。看见李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锦囊扔在一旁,珍珠心里像被揪了一下。她坐在床边,轻声说:“李贺,你别难过,科举不行,你还有诗啊,你的诗写得那么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四章洛阳瓦声:李贺与珍珠的晚霞情缘(第2/2页)

李贺转过头,看着珍珠担忧的脸,眼泪掉了下来:“我连科举都考不了,还怎么实现抱负?还怎么……给你一个安稳的未来?”珍珠握住他的手,手心里的温度让他稍微平静了一些:“我不在乎那些,我只在乎你的诗,在乎你这个人。”

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李贺在洛阳待不下去了,他没有钱,没有功名,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给珍珠幸福。那天他收拾行李,准备回昌谷,珍珠来送他,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

“你还会回来吗?”珍珠问,声音哽咽。李贺看着她,心里像被堵住了一样,说不出话。他从锦囊里拿出那串珍珠手链,递给珍珠:“这个还给你,它应该属于更好的人。”珍珠没有接,摇了摇头:“我等你回来,等你写出更好的诗。”

马车开动了,李贺坐在车里,看着珍珠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巷口。他把脸贴在冰冷的车壁上,眼泪无声地掉下来。他想起邙山脚下的晚霞,想起珍珠的《明君》舞,想起击瓦和歌的时光,心里的痛像潮水一样,把他淹没。

回到昌谷后,李贺关在房间里,写下了《开愁歌》: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诗里的“枯兰”,既是他理想的幻灭,也是他对那段朦胧情缘的惋惜。他和珍珠的故事,就像邙山脚下的晚霞,美好却短暂,最终还是消失在了夜色里。

诗行间的珍珠影:未曾说出口的惦念

后来李贺再也没见过珍珠,可他的诗里,却总能找到珍珠的影子。有次他在长安当奉礼郎,看见宫宴上的舞姬跳《明君》舞,就想起了珍珠。那天晚上,他在官署里写下《洛姝真珠》:

“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

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

诗里的“真珠小娘”,就是他对珍珠的思念。他想起珍珠跳舞时的样子,想起她钗上的珍珠,想起她在邙山脚下的吟唱,心里既温暖又难过。他不知道珍珠现在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还在洛阳跳舞,是不是忘了那个击瓦和歌的少年。

有次沈子明来看他,看见他在看那首《洛姝真珠》,忍不住问:“这个‘真珠小娘’,是你认识的人吗?”李贺笑了笑,眼里带着一丝怀念:“是在洛阳认识的一个舞姬,她跳《明君》舞跳得很好。”沈子明看着他的样子,没再多问,他知道,这个“真珠小娘”,在李贺心里,有着不一样的分量。

李贺在潞州做幕僚时,有次去集市,看见一个卖珍珠的小摊,摊位上的珍珠和当年珍珠送他的手链上的珍珠很像。他蹲下来,拿起一颗珍珠,摸了摸,触感让他想起了珍珠的手。摊主问他要不要买,他摇了摇头,站起身,慢慢走开了。

他知道,有些回忆,只能藏在心里,藏在诗里。他写《牡丹种曲》: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劚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诗里的牡丹,是洛阳的牡丹,是他和珍珠初遇时的牡丹,是他青春里最美好的印记。

二十七岁那年,李贺病重,他把诗稿整理好,交给沈子明。在整理诗稿时,他看到了那首《洛姝真珠》,忍不住用颤抖的手,在旁边添了一句:

“洛阳晚霞在,珍珠不再来。”

写完后,他把诗稿放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邙山脚下的晚霞,感受到珍珠的温度。

再读李贺的诗,还能在《洛姝真珠》里,看见那个穿素白舞裙的姑娘;还能在《开愁歌》里,体会到他对爱情与理想双重失落的苦闷;还能在《牡丹种曲》里,闻到洛阳牡丹的香。那段在洛阳的朦胧情缘,像一颗珍珠,藏在李贺的诗里,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光,诉说着那个少年的青春与遗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