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六十八章 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六十八章 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六十八章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第1/2页)

一提起白居易,人们准能背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或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似乎觉得他是个一辈子安稳写诗的文人,然而,这位写出千古名句的大诗人,少年时差点没熬过一场战乱——几岁大就跟着家人逃荒,一路上饿肚子、躲兵灾,连块正经的写字板都没有,全靠母亲用米浆在窗户纸上教他认字。

正是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那些见过的民间苦,还有青梅竹马的农家姑娘,才让他早早埋下了“诗心”——不是为了风花雪月,是为了替老百姓说话。

建中之乱:几岁大的孩子,跟着家人逃荒求生

公元784年,河南新郑的天,比往年冷得早。才4岁的白居易,裹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薄棉袄,被母亲紧紧抱在怀里,跟着父亲白季庚往城外走去——城里乱成一锅粥了,到处是拿着刀的士兵,老百姓的房子被烧得噼啪响,哭喊声、惨叫声混在一起,这就是唐朝中期的“建中之乱”。

“建中之乱”,简单说就是:当时的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带着兵到处抢粮、烧房子,河南正好是战乱最厉害的地方。白居易家本来是官宦家庭,父亲白季庚在当地当小官,虽说不富裕,但至少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可战乱一来,啥都没了——家里的房子被士兵占了,存的粮食被抢了,再不逃,一家子都得没命。

逃亡的路,比想象中难一百倍。

白天不敢走大路,绕着没人的小道走,怕遇到乱兵;晚上就躲在破庙里,或是老百姓废弃的草垛里,母亲把仅有的一条旧被子裹在白居易身上,自己冻得整夜睡不着。最惨的是没吃的,父亲偶尔能从田埂上挖点野菜,煮成稀得能照见人的汤,母亲总是先喂给白居易,自己说“不饿”,白居易分明看见她咽口水。

有一次,他们躲在一个山洞里,外面下起了大雨,洞里又冷又潮。白居易冻得直哭,母亲就把他抱在怀里,用手搓着他的小手,轻声哼着家乡的小调。父亲坐在旁边,看着外面的雨,叹着气说:“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孩子这么小,跟着咱们遭罪。”母亲摸了摸白居易的头,说:“会好的,咱们娘仨在一起,孩子能活下去,将来总能有好日子。”

白居易那时候还小,不懂“战乱”“逃难”是什么意思,他记得母亲怀里的温度,记得父亲叹气的声音,记得路上看到的景象:有老百姓抱着饿死的孩子哭,有老奶奶坐在被烧了的房子前发呆,有士兵抢走农民手里仅有的粮食——这些画面,像小石子一样,悄悄埋在了他心里。

逃了快半年,他们终于到了宿州符离(现在的安徽宿州)。这里没被战乱波及,老百姓还能安稳种地。父亲找了个小差事,一家人租了间茅草屋,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日子还是苦:茅草屋漏雨,一到下雨天,锅里、盆里都得接着水;家里没钱买米,只能顿顿吃粟米掺着野菜;白居易没鞋穿,夏天光着脚跑,脚底板磨得全是泡。

但比起逃亡路上的凶险,这里已经是“天堂”了。母亲看着白居易一天天长大,心里有了个念头:再穷,也得让孩子读书——她知道,只有读书,孩子将来才能不受欺负,才能过上好日子。

米浆糊窗:没有纸笔,就用窗户当“课本”

符离的茅草屋,窗户是用破纸糊的,风一吹就哗啦响。就是这扇破窗户,成了白居易的“第一本课本”。

母亲陈氏是个读过书的女子,虽说家里穷,没纸笔,她有办法——每天早上,她会盛一点稀稀的米浆,用手指蘸着米浆,在窗户纸上写字:先写“人”“口”“手”,再写《诗经》里的短句。米浆干了,字就留在纸上,白居易就趴在窗户边,跟着母亲念,跟着比划。

米浆写的字不结实,风一吹、雨一打就掉了。母亲就每天重写,有时候一天要写好几遍。冬天特别冷,母亲的手冻得又红又肿,蘸着米浆写字时,手都在抖,可她还是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白居易看着母亲的手,心里疼,就说:“娘,我记住了,不用写了,你手疼。”母亲笑着说:“傻孩子,字要天天念、天天写才能记住,娘不疼。”

没有笔,白居易就捡根小树枝,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写;没有书,母亲就凭着记忆,把《诗经》《论语》里的句子一句句背给她听,让他跟着背。有次白居易背“学而时习之”,背了好几遍都记混了,急得哭了,把树枝扔在地上说:“娘,我太笨了,我不想学了。”

母亲没骂他,蹲下来把他搂在怀里,擦了擦他的眼泪,指着院子里的野草说:“你看这草,冬天冻得蔫了,春天一到,不又长出来了吗?读书就像这草,得坚持,不能怕难。你爹说,白家的孩子,不能认输。”

白居易看着院子里的野草,又看了看母亲冻红的手,点了点头,捡起树枝,又在泥地上写了起来。从那以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每天都跟着母亲学字、背书——早上在泥地上写字,中午帮母亲做家务时背诗,晚上就着油灯(其实是松脂,没钱买灯油),听母亲讲书里的故事。

渐渐地,白居易能背好多诗了,还能写几句小诗。有一次,邻居家的老奶奶丢了鸡,坐在门口哭,白居易就写了首小诗:

“老姥丢鸡泪汪汪,风吹草动心发慌。

愿得鸡儿早回家,夜里能睡安稳觉。”

母亲看到这首诗,又惊又喜,抱着他说:“我儿有天赋,将来一定能成为大诗人!”

白居易那时候不懂“诗人”是什么,他只知道,写诗能把看到的事记下来,能让别人知道老百姓的苦——就像邻居老奶奶丢鸡的难过,就像他们一家人逃荒的辛苦。这种“为老百姓写诗”的念头,从那时候起,就悄悄在他心里发了芽。

青梅竹马湘灵:农家姑娘的故事,成了他最早的灵感

在符离,白居易还有个好朋友,是邻居家的姑娘,叫湘灵。湘灵比白居易大两岁,是个典型的农家姑娘:皮肤黑黑的,手很巧,会喂猪、会插秧,还会唱家乡的民歌。

那时候,白居易一写完字,就跑去跟湘灵玩。湘灵会带他去田埂上挖野菜,教他认哪种野菜能吃;会带他去河边摸小鱼,说“小鱼烤着吃,可香了”;还会唱民歌给他听,歌声清亮,像田里的青蛙叫,像天上的小鸟唱。

白居易最喜欢听湘灵讲家里的事。湘灵说,她爹是个农民,每天天不亮就去种地,天黑了才回来,手上全是老茧;她娘每天要喂猪、做饭、织布,晚上还要缝补衣服,常常熬到半夜;她还有个弟弟,才三岁,因为家里穷,没奶吃,只能喝稀粥。

有一次,湘灵拉着白居易去看她爹种地。太阳特别大,湘灵的爹光着膀子,在田里插秧,汗珠子像豆子一样往下掉,衣服搭在田埂上,全湿透了。湘灵说:“我爹说,要是今年收成好,就能给我弟弟买件新衣服;要是收成不好,就得饿肚子。”白居易看着湘灵爹的背影,又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那些农民,心里酸酸的,就写了首小诗:

“烈日晒田埂,农夫插秧忙。

汗滴入泥土,只为谷满仓。”

湘灵看不懂字,白居易就念给她听。湘灵听完,笑着说:“你写得真好,就像我爹每天的样子。”白居易心里特别高兴——他发现,写老百姓的事,能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辛苦,这比写什么风花雪月有意思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八章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第2/2页)

还有一次,湘灵的弟弟病了,发着高烧,家里没钱请大夫,湘灵的娘只能用偏方,给弟弟敷草药,急得直哭。白居易知道了,就跑回家,把母亲给他攒的买纸笔的钱(其实是父亲偶尔给的零花钱)拿出来,送给湘灵家,请大夫。湘灵的娘握着白居易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湘灵和她家人的生活,成了白居易最早的创作灵感。他写过湘灵喂猪的样子:

“湘灵喂猪食,猪儿哼唧唧。

一勺又一勺,盼它长得肥。”

写过湘灵爹种地的辛苦:

“农夫日当午,汗湿田中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这句被他写进了《悯农》的草稿里)

这些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家常话,全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正是这些小诗,让白居易明白:诗歌不是写给当官的看的,不是写给文人雅士看的,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记录他们的苦、他们的乐、他们的生活的。

后来,白居易离开符离去长安赶考,临走前,湘灵送了他一双自己做的布鞋,说:“你路上穿,别冻着脚。到了长安,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就像你以前写的那样。”白居易接过布鞋,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我一定不会忘。”

这双布鞋,白居易穿了很多年;湘灵和她家人的故事,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写《长恨歌》《琵琶行》,里面有很多底层人物的影子,其实都离不开少年时在符离,湘灵带给她的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记忆。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里的韧劲,震动长安文坛

在符离的日子,白居易一边跟着母亲苦读,一边写老百姓的小诗,诗才慢慢被人知道。到了16岁那年,父亲觉得他该去长安见见世面,考考功名,就凑了点钱,让他去长安。

临走前,白居易去了城外的古原。古原上长满了野草,风一吹,野草晃来晃去,特别有劲儿。他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野草,想起符离田埂上的野草,想起母亲说的“野草冬天蔫了,春天还会再长”,心里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是这么写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最绝的——野草就算被野火烧了,根还在,春天一到,又能长得郁郁葱葱。

白居易写的哪里是野草?是底层百姓的韧劲啊!就像他们一家人,在战乱里差点活不下来,可还是熬过来了;就像湘灵家,再穷再苦,还是努力种地、生活;就像所有的老百姓,不管遇到多少灾荒、战乱,还是会顽强地活下去。

到了长安,白居易拿着这首诗,去拜见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一开始没把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当回事,笑着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意思是“长安物价高,想在这儿活下去可不容易,你一个小毛孩,还想当诗人?”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站起来,拉着白居易的手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活下去太容易了!你真是个天才!”

顾况把这首诗传给长安的文人看,大家都赞不绝口:“这孩子年纪轻轻,居然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诗!”“‘野火烧不尽’这一句,写尽了百姓的韧劲,太了不起了!”很快,《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传遍了长安文坛,连有些官员都知道了,说“白季庚家的儿子,是个有出息的”。

白居易站在长安的街头,听着别人夸他的诗,心里却没多少高兴——他想起的不是自己的才华,是符离的野草,是湘灵家的辛苦,是逃亡路上的百姓。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不管能不能考上功名,不管能不能当上官,都要一直写老百姓的事,用诗歌反映他们的苦难,替他们说话。

这就是白居易“为人生而诗”的开始——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兼济天下”,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老百姓的苦,让朝廷能重视他们的难处。

少年志向:诗不是玩物,是替百姓说话的工具

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白居易没急着考功名,而是到处走访,看长安城里老百姓的生活。他发现,就算是在京城,也有很多百姓过得很苦:有卖炭的老人,天不亮就上山烧炭,为换点钱买粮食;有织锦的女子,织到手指流血,织出来的锦缎却被官员抢走;有流浪的孩子,在街头乞讨,冬天冻得瑟瑟发抖。

他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

比如《卖炭翁》的初稿(后来又修改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比如《织妇词》的初稿:

“织妇苦,织妇苦,

日短夜长忧不足。

柴门风雪寒,十指冻如笋。

织成一尺素,卖得一钱货。

上官来索锦,锦多织不得。”

有人劝他:“你一个少年人,别写这些苦哈哈的事,官员们不爱看,对你考功名没好处。你应该写点风花雪月、歌颂朝廷的诗,这样才能被重用。”白居易却摇摇头:“要是诗歌不能替老百姓说话,不能反映他们的苦,那写诗还有什么用?我宁愿考不上功名,也不会写那些没用的诗。”

他想起母亲用米浆糊窗教他读书的日子,想起湘灵说“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想起《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野草——那些野草不管遇到多大的火,都能再长出来;老百姓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都能顽强活下去;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因为怕得罪官员,就忘了他们的苦?

从那时候起,白居易就立下了“兼济天下”的志向:他要考上功名,要当上官,要用自己的权力,为老百姓做事;就算当不了官,也要用诗歌,替老百姓说话,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苦难。

后来,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当了官,真的兑现了自己的志向。他写《新乐府》《秦中吟》,全是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比如《观刈麦》写农民割麦的辛苦,《杜陵叟》写农民被贪官欺负,这些诗像一把把刀子,戳中了晚唐的**和黑暗,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老百姓的苦。

有人骂他“多管闲事”,有人说他“得罪官员,没好下场”,可白居易一点都不怕——他想起少年时在符离的日子,想起母亲的教导,想起湘灵的期待,想起“野火烧不尽”的野草,就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回望白居易的少年时光,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安稳生活,只有战乱、逃荒、苦读,还有对老百姓的同情。可正是这些苦,养出了他的“诗心”——不是娇生惯养的风花雪月,是接地气的、替百姓说话的“真心”。

母亲的米浆字,教会他“读书要坚持”;湘灵的故事,教会他“要关注百姓”;《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明白“诗歌要有力量”;少年时的志向,让他一辈子都没忘记“兼济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