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章 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九章 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九章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第1/2页)

一提到李白,脑子里立刻蹦出“诗仙”“狂”“喝酒”这几个词。似乎他天生就该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样子,就该是那个抱着酒壶、站在云端写诗的神仙。

但为啥偏偏是盛唐,能养出这样一个“疯批”?为啥换个朝代,他可能就是个没人理的“疯子”,而在唐朝,却成了人人追捧的“诗仙”?

答案其实很简单:李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怪才”,他是盛唐精神的“活标本”——是盛唐的疆域、盛唐的繁华、盛唐的底气,把他从一个普通文人,喂成了那个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宇宙级诗人”。他的每一句狂诗,每一次“作死”,背后都是整个盛唐在给他“撑腰”。

先从一个关键年份说起:744年。这一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简单说就是“皇帝给你一笔钱,你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别在长安待着了”。换作别人,被皇帝赶回家,早就哭哭啼啼、唉声叹气,觉得这辈子完了。

李白呢?他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这口气,哪有半分委屈?简直是“老子早不想在这破地方待了,终于能自由了”的狂喜!

为啥他这么硬气?因为这一年的唐朝,处在最“牛”的时候——疆域大到你不敢想:

往东到了朝鲜半岛,往西一直摸到中亚的咸海,往北能到贝加尔湖,往南到了越南。你站在长安街上,往东边看,能看到朝鲜来的使者;往西边看,能看到波斯来的商人;往南边看,能看到岭南来的水果;往北边看,能看到草原上来的骏马。

整个天下,好像都围着长安转,整个世界,好像都在唐朝的怀里。

在这样的时代里,文人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的文人,总觉得自己是“蝼蚁”,是“草芥”,得靠着皇帝、靠着权贵才能活。

到了盛唐,文人突然觉得:“我不一样了!我是大唐的人,大唐这么牛,我凭啥不行?”这种底气,不是装出来的,是实打实的——就像现在你要是生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走到国外,腰杆都会不自觉地挺直,道理是一样的。

李白就是这种心态的“极致代表”。他觉得自己不是“蓬蒿人”(就是地里的野草),他是“大鹏”——他在《上李邕》里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你看这气魄,把自己比作能飞九万里的大鹏,不是自大,是他真的相信:在盛唐这个“风口”上,自己一定能飞起来。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不是“我觉得我能行”,是“我生在大唐,我就该行”——这就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宇宙意识”:我不只是我,我是大唐的一部分,大唐的辉煌,就该有我的一份。

你可能会问:光有疆域大,就能养出李白吗?当然不够。盛唐的“底气”,还藏在长安的烟火气里,藏在每个文人的日子里——这就是李白能“狂”的社会土壤。

先说说长安城。开元年间的长安,人口超过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走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能看到的热闹,比现在的一线城市还夸张:左边是卖胡饼的小摊,刚出炉的胡饼喷香;右边是波斯商人开的珠宝店,里面的宝石闪得人睁不开眼;前面有西域来的艺人在跳胡旋舞,转得像个陀螺;后面有和尚在念佛经,旁边还有道士在谈养生。

最绝的是酒——那时候的长安,到处都是酒肆,而且流行喝“波斯葡萄酒”。以前的文人喝酒,都是小酌,讲究“雅”;到了盛唐,文人喝酒是“狂饮”,讲究“爽”。

李白为啥天天喝酒?不是他嗜酒如命,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喝葡萄酒、写狂诗,是文人的“标配”,就像现在年轻人喝奶茶、发朋友圈一样平常。

再说说科举和“行卷”。以前当官,靠的是“拼爹”,是士族世袭;到了盛唐,科举制度成熟了,寒门子弟也能靠读书当官。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流行“行卷”——就是文人把写的最好的诗、最好的文章,递交给权贵、名人,让他们帮忙推荐。比如你写了一首好诗,递给宰相看,宰相觉得好,可能就会推荐你当官。

这种制度,给了文人极大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觉得,自己的才华,比“拼爹”更有用;自己的诗,比权贵的面子更值钱。李白就是这么想的,他从来不想靠“走后门”当官,他觉得“我的诗这么好,皇帝就该请我去写诗”。

所以后来他被唐玄宗召见,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不是他“作死”,是他真的觉得:“我的才华比你们这些权贵更牛,你们伺候我,是应该的。”

这种“文化优越感”,在别的朝代是不敢想的。比如宋朝,文人再牛,也得对皇帝毕恭毕敬;比如清朝,文人连话都不敢乱说。在盛唐,文人敢跟皇帝“叫板”,敢跟权贵“甩脸子”——因为他们知道,盛唐需要他们的才华,需要他们的诗来装点这个时代。李白的狂,不是他一个人的狂,是整个盛唐文人的“集体自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章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第2/2页)

当然,光有底气和土壤还不够,李白能成为“李白”,更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情感特质”——他的豪情,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他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天地间的。

你读李白的诗,会有一种强烈的“空间张力”——就像你站在山顶,往下看是整个世界,而不是站在平地上,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比如他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有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抬头是天,低头是地,眼前是长江,远处是扬州——他看到的不是“朋友要走了,我好难过”,是“天地这么大,朋友去的地方这么远,这趟旅程一定很精彩”。

这种“俯视视角”,和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完全不一样。王勃的诗,是“我虽然穷,但我有志向”,是一种“向上爬”的努力;而李白的诗,是“我站在天地间,我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是一种“我本来就这么牛”的自信。王勃的豪情,是“平面抒怀”;李白的豪情,是“宇宙级抒怀”。

再看他诗里的意象——“明月”“黄河”“长江”“大鹏”,这些不是普通的景物,是被他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的符号。比如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气势:就像黄河从天上流下来,挡都挡不住,只能往前冲,奔向大海。

这种气势,不是别的朝代能有的,只有盛唐,才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

还有“明月”,李白写了无数次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他的诗里,明月不是冷冷的星球,是他的朋友,是他的知己,是他情感的寄托。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明月?因为明月是“永恒”的,是“普照天下”的——就像盛唐的精神,不管在长安,还是在扬州,不管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照耀。

他把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孤独、自己的理想,都融进了这些意象里。所以现在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想到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壮阔;读“举杯邀明月”,想到的不是月亮,是李白的洒脱;读“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的不是李白,是心里的那点“不甘心”——这就是李白的厉害之处:他把盛唐的精神,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有人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浪漫不是“不切实际”,是“盛唐给的勇气”。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是因为盛唐允许他这么狂;他敢“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因为盛唐让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能赚回更多的钱;他敢“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因为盛唐让他相信,未来一定有机会。

如果他生在别的朝代,比如南宋,他可能会写“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比如明朝,他可能会写“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绝望;可他生在盛唐,所以他只能写“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喜,只能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现在人们为什么还喜欢李白?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好,是因为还需要他身上的“盛唐精神”——需要那种“我能行”的自信,需要那种“天地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豪情,需要那种“就算失败了,也能笑着说‘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就像现在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考试失利、工作不顺而难过,可一读到李白的诗,就会觉得:“这点小事算什么?我这么厉害,肯定能找到自己的‘盛唐’!”这就是李白留给我们的礼物——他把盛唐的精神,变成了一种“不死的力量”,不管过了多少年,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读起他的诗,就能感受到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

所以,李白不是“诗仙”,他是“盛唐的孩子”——是盛唐的疆域、盛唐的繁华、盛唐的底气,把他养得这么狂、这么自信、这么耀眼。他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写在盛唐的天地间的;他的精神,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盛唐的精神。

就像他写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的人们看不到盛唐的月亮,盛唐的月亮,曾经照过李白;现在的人们,虽然看不到盛唐,李白的诗,却让人们能摸到盛唐的温度,能感受到盛唐的心跳。

这就是李白——一个把盛唐穿在身上的“疯批诗仙”,一个让我们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