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看來最大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羅馬.
在當年的戰國之時,天下最大的兩股勢力也是魏國,楚國,再要算的話也就是魏國之前,即三家分晉事件之前的晉國。
但最終取得天下的還真不是拿到了晉國遺產的魏國,或者極為發達的楚國,而是邊緣人秦國。而秦國。
即便在商鞅出現之後,也因為連續幾代君主水平都拉胯而反覆被楚國摩擦,至於商鞅出現之前五十萬大軍被吳起五萬軍隊吊打的光榮往事就更不必說了。
而熟讀經史尤其是攻伐戰略部分的李二當然不會瞎膨脹,凡事自然也要踩點來。
不是因為這各種不同性質,不同層面的因素,滋擾大唐東南沿岸經濟重鎮將近一年的武裝匪寇,豈會被放過性命。不過出人意料的部分也發生在這裡,雖然李二這次是真沒想過能直接滅掉這幫海寇,畢竟這來勢還屬實不小,但結果居然真就剿滅了。
本來,戰鬥結束之後第二天,駱賓王作為軍事行動負責人就要向皇帝傳遞情報,而這樣的速度,顯而易見,對於戰鬥的後續狀況是來不及多觀察的,這當然也就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偵測然後才有新的情報到手,然後才能傳遞給皇帝。
但事情發生的極為突然,戰鬥結束之後次日一大早,駱賓王的戰報還沒整理好,就已經得到了海寇團夥突然散夥,猢猻鳥獸散的消息……
於是也就有了李二在這甘露殿中的接到消息看的激動起來,興奮到渾身燥熱的一幕。
這可太出乎意料了。
本來李二的計劃,是先狠狠重創海寇——這已經搞定了,海寇的船隻直接折損過半,然後再散播恐慌,製造謠言,散播恐怖——而僅僅這種程度的恐怖肯定是不夠。
一般而言,民意這種東西。
都是越對朝廷越不利,流傳起來越容易,大唐再怎麽得民心,許多事上也和一般王朝沒有什麽兩樣。
李二做為高水準政治家,當然不會不考慮這裡邊的奧妙所在,因此李二的計劃原本是。
這一波軍事行動之後,會天下震動謠言四起,但這種謠言和恐慌可以讓百姓開心——海寇瑟瑟發抖百姓當然開心了——可要激勵海商們重新恢復高頻商業活動,把大唐這段年月掉下去的“經濟攻略”先都給補上來,這效果就不太好說了。
商賈一方面在他們掌握了關鍵性的要素——比如重大情報,也就是所謂的“內幕”,或者關鍵地段,或者什麽地方的某項產業專營權的時候,會極為瘋狂的展開經濟活動,畢竟這就是暴利。
但那些場景,畢竟都是不正常的場景,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多少沾點權錢交易。而在正常的商業活動中,商賈對於風險反而極為厭惡。
這種厭惡發展到極致,就是史書上赫赫有名,而且是李盛最為熟悉的一段戰爭史,二戰。容克地主和倭國地主一方面恐懼工業時代的到來,一方面又恐懼“做生意”的風險而拒絕轉型,反對任何將農民變成工人的事情發生——但這種事情肯定不能明著做,畢竟農奴變成工人收入就大幅增加了,你作為地主老爺跳出來強行反對,這簡直就是自尋死路麽。
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形象看上去當人一些,同時也為了獲利——搞工業的企業是不那麽需要土地的,雖然土地也很重要,但並非決定性的東西,對於企業主來說決定性的利益永遠是技術,最究極的體現就是後世電視劇中的老白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講述的,為通用賺取了數十億刀樂的利潤的科學家,隻拿到了十塊錢的專利費。
而地主則不是這樣,對於他們而言決定性的利益就是土地和人口,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佃農。因此……土地擴張戰爭自然也就應運發生,世界大戰就這麽開始了。
而到了後世,大型帝國間的對決自然也不出所料的變成了產業競爭,強度之高甚至一度引發北美、蘇聯等地政治動蕩。
而大唐現在的商賈……實際上處於古典地主和產業資本之間的存在,一方面這些家夥已經親身體驗到了工業的暴利,剪刀差就是可以亂殺只能產出農產品的古典地主,對於搞工業的決心還是有。
但產業資本雖然在後世被批的很慘,實際上也是有自己的道德律的——這個道德律就是你不能逃避風險,不能逃避研發成本,你必須不斷的產出新技術,不然你憑什麽賺錢?這種道德律對於後世的產業資本,尤其是英美世界的產業資本來說最為堅固,因此英美也是歐陸最發達的地方,不怕資本心黑, 就怕資本自律。
然而!
現在的大唐別說是後世那種超大規模的產業鏈、產業網,就是簡單的上下遊關系對於這些商賈們來說都是很陌生的概念。
究其原因,無論什麽原因,總之就是目前大唐的工業發展水平,基本上而言,雖然建立了大量的工廠,這些從地方草莽豪傑——類似單雄信那樣的地方小領主,轉型而來的工廠主,通過對李盛的工業思想的領悟,掌握了工業的關鍵性絕技——即拆環節,將一個工匠的一套複雜手藝拆分成一系列是個人都能做熟練的簡單環節,以此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就是憑借著這種從李盛這個名字裡搞來的新的“獨門手藝”,這幫土霸王才紛紛成功轉型為了土老板。
但經濟結構上轉型,不帶人的內心也會轉型。
對於這些土霸王來說,自己從出生於世以來,天下最大的資產就一直是土地。因為這種思維觀念,這些土霸王自然,也依舊懷有老一輩古典地主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謹慎和保守傾向。而這種心理傾向,李二作為皇帝……因為美洲的事已經和這幫海商打了不少交道,當然是心如明鏡一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