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我在诸天有角色 >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线生机,大道之音

我在诸天有角色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线生机,大道之音

簡繁轉換
作者:太素先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4-12-19 21:22:46 来源:源1

猪八戒见识孙悟空胸有成竹,不由稍稍放心,真灵也越发的透明,显然已经在此处支撑不下去,自真灵深处分出一丝印记留在了神座之上,真灵急速下坠,离开了神座,回到了肉身之中。

孙悟空看着已经消失在大罗神座之上的猪八戒,不由叹气一声,脸上神色凝重,眼中射出道道金光,元神再次回到了命运长河之上,顺流而下,向着未来时空迷雾之中的那道身影再次走去,只是之前走的路程全部白费,在到达大雷音寺时,定然是赶不上斩去善尸了,因为救助猪八戒的原因至少延误了孙悟空斩尸的三天时间,无论如何也可能在金蝉子求得真经前斩去第二尸了,如果在灵山之上发生冲突,必然会凶多吉少,少不得要被佛门度化成为了佛门护法打手。

孙悟空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微微勾起,看起了多了几分桀骜,脸上全是坚定之色,他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如果真的下不得灵山,宁死不屈,大不了拼了这条性命,也要让佛教付出一些惨重的代价,甚至孙悟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是拼着魂飞魄散,也要给如来佛祖留下不可磨灭的道伤,让他无望追求混元道果。

想到此处,孙悟空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狠厉之色,金光隐于眼眸深处,脸色却是越发平静,慧灯越发的明亮,照耀着时空迷雾,下游的那道身影再次显现,只是明显距离还是太远,孙悟空要走到他的身边,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

孙悟空步履坚定,不紧不慢的,有着特定的步频,丝毫没有任何的急躁,到了他这等境界,智慧通达,道心清明,知道所有的事**速则不达,哪怕是眼前有着天大的劫难等着他,依旧可以斩灭所有的杂念,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向着前方行进。

孙悟空脚下的命运长河河水激荡不休,无尽的骇浪卷起无量众生真灵,跌宕起伏,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一一上演,孙悟空慧眼微微低垂,眼中闪过一丝慈悲之色,神情越发淡然,相比于这些在命运长河之中苦苦挣扎的众生,他已经算是无比幸运的了,至少觉醒了真灵,照见了真如本性,自命运之河中超脱,修成了混元金仙,见到大道瑰丽,天道玄奥,还有何不满呢,至少他已经是看过了无数的风景,而这命运长河之中的众生,却连自己都不曾看见。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孙悟空头顶悬浮着慧灯光明更胜了几分,孙悟空心头升起了一丝明悟,自从修成慧海之后,再无进步的《清净自在经》居然有了一丝的增进,缓缓提升着,使得孙悟空智慧再增,慧灯之中的智慧灯油都增多了一些,将时空迷雾驱散的范围扩大了三分,使得孙悟空脚步更加迅速,照现在这个速度看来,怕是只需要两天办的时间,就可以斩去善尸,成就准圣巅峰的道果。

孙悟空心头一震,顿时知道了自己此次灵山之行的生机何在,不由将这这一线生机死死抓住,不断的参悟自己内心的明悟争取在金蝉子等人完成真经求取之时,使得《清净自在经》再进一步,定可以将那道身影周围的时空迷雾驱散。

孙悟空暗暗计算着自己还有多少时间,金蝉子到达大雄宝殿之上,参拜如来佛祖和诸位佛陀菩萨,至少需要几个时辰,如果在加上灵山赐下大乘三藏十二部真经,交接完毕,最多还有一天的时间。

孙悟空必须在这一天的时间内斩去善尸,才可以有把握下得灵山,即使不行,也有把握保全自己的性命,最多是被佛教镇压,不会被佛教度化,甚至如果他起了拼死决心,可以和如来佛祖同归于尽,这足以让佛教投鼠忌器,不敢逼他过甚!

孙悟空心神全部投入到了对《清静自在经》的感悟之中,将自己所有的智慧都投入到了对此真经的感悟之中,顾不得外界的变化,元神呆滞,面无表情,机械的迈着脚步向着未来时空的那道身影走去,呆若木鸡。

渐渐的,孙悟空心神之中有着无穷奥义闪现,元神之中封存的大道真义也是放出了无量光明,缓缓的流淌在心神深处,帮着孙悟空领悟着《清净自在经》,只是依旧是太慢了,孙悟空的心神感受着那缓慢无比的参悟速度,道心中于产生了一丝急迫感,杂念渐渐升起,但是此时智慧全力参悟真经,慧剑无法斩灭着无尽的杂念,犹如心中长草一般,杂乱无比,让孙悟空参悟真经的进度越发的不如意了。

就在,孙悟空倍感失望,觉得自己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对《清净自在经》获得重大的领悟之时,那元神之中自大道深处截取的奥义玄妙之中,突然想起了大道之音,孙悟空大奇,不由侧耳倾听,一开始声音只是隐隐约约,听不清声音,只是随着孙悟空越发的投入,智慧加持之下,大道之音越发的清晰,只是智慧却是消耗极大,孙悟空顿时明了,这隐藏在元神深处的大道之音,只有消耗自身智慧才可以听得,不由将自己的智慧投入其中,不在独自参悟《清净自在经》,大道之音也发的清晰,犹如在耳边响起。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