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以戒惧为功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以戒惧为功

簡繁轉換
作者:墨色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5 03:18:33 来源:源1

“是。”赵纪退下。

朱瀚走出厅门,望着青石巷深处,心中无波无澜。

他早知兄弟之间不过虚礼,朱棣不是懦弱之人,也绝不会坐视太子坐稳储位。

而朱标,若真想坐得住这龙椅,就不能只会读书写字。

夜幕低垂,东宫内,烛火轻摇。

顾清萍端着汤盏走进内殿,看见朱标依旧伏案未眠,不由轻声道:“太子,你已连夜未歇,再不休息,身子吃不消。”

朱标揉了揉额角,接过汤盏一饮而尽:“我总觉得,若再退一步,便会被什么压住了气息。”

顾清萍坐到他身旁,柔声道:“皇叔今日来过,可说了什么?”

朱标放下盏碗,沉吟道:“他说,我若再不主动出击,便要被四叔牵制。”

顾清萍轻声一叹:“我也听闻一些流言,说顺天府近来与礼部频频往来,背后定有动静。”

朱标苦笑:“我一直避讳与叔辈争锋,但看来这条路已走不通了。”

顾清萍握住他的手,低声道:“既然身处其中,便不能后退。你不是一个人在斗争,还有我,还有皇叔。”

朱标眼神一震,望向她的双眸,只觉心头一暖:“清萍,有你在,我心中便有底了。”

她轻声道:“从你披上太子袍那一刻起,便再无退路。但你若行正道,便是光明坦途。”

朱标点点头,缓缓站起身来,望着窗外星月:“明日,我要召见礼部侍郎。”

顾清萍轻声道:“你准备动手了吗?”

朱标道:“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朱标,不是傀儡。”

次日一早,朝堂尚未开,礼部侍郎刘廷被东宫召见。

他进殿之时,面色镇定,心中却早已有几分惴惴。

朱标在殿中端坐,一改往日温雅神态,眉宇间透出凌厉。

“刘卿,近来礼部与顺天府往来颇多,可有何事需太子裁定?”

刘廷一惊,忙低头答道:“回殿下,礼部最近处理科举名册,需顺天府佐证民籍,属下并无他意。”

朱标眼神如电:“那为何副尹私入礼部署房?你身为侍郎,竟未觉其事?”

刘廷额头已见冷汗:“太子恕罪......属下......属下一时疏忽。”

朱标冷声道:“你是礼部主事之人,若无他人纵容,他怎敢擅入?赵纪。”

帘后走出赵纪,手中呈上一封供词,正是副尹认罪所写。

刘廷顿时跪地:“太子恕罪,属下冤枉??”

朱标冷冷开口:“来人,将刘廷贬为庶民,发往应天卫服役,另择礼部清正之人上任。”

门外内侍应声而入,将刘廷拖出殿外。朱标站起身,负手于背,神情沉稳。

殿中只余顾清萍与赵纪。她轻声道:“这一手,你终于出刀了。”

朱标低声道:“我不能再等。”

赵纪道:“此举一出,朝中必然震动。’

朱标沉声道:“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我朱标,能断事,也敢断事。”

“皇叔。”朱标站在东宫的内殿前,眉头紧锁,眼中显出几分疲惫。

朱瀚看着朱标,语气沉稳:“你做得很好,表现出太子应有的果敢。可这只是开始,朝堂上的风云,远非你所见的那般简单。”

朱标苦笑:“我明白,但无论如何,我若不有所作为,岂不是彻底丧失了立场?”

朱瀚点点头:“你做得对。但接下来的事,恐怕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朱标站起身,轻轻拨开案上的笔记:“我知道,但我不能再退后。皇叔,您说过,只有开始,才会有所改变。那么现在,朝中的那些人,势必要给我一个交代。”

朱瀚走到他身旁,语气低沉:“你要小心,最危险的,不是那些明面上的敌人,而是那些你眼中的‘朋友”。他们的态度,才是决定未来局势的关键。”

朱标凝视着窗外,沉思片刻,低声道:“我明白。接下来,我要重新整理朝中那些被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以往的旧臣,还是新晋的权贵,所有的力量,我都必须掌控。”

朱瀚点了点头:“这才是太子该有的思路。但记住,若想牢牢掌控朝堂,首先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朱标的眼神一凛:“父皇的支持?”

朱瀚微微一笑:“朱元璋一向高瞻远瞩,你若能证明自己足够果断,他自会知晓。

数日后,朝堂如常,朱标依旧身处东宫,处理政务。

而这几日,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彻底稳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尽管他心中有了决定,却依旧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这份责任。

那日,宫中突然传来消息,四叔朱棣从顺天府回来,皇帝已命他赴京面圣。

朱标心中一紧,迅速召集了顾清萍,商议对策。

“朱棣回来,意味深长。”朱标低声道,“父皇与四叔之间的关系,已日渐微妙。”

顾清萍端坐在一旁,眉头紧皱:“朱棣从顺天府回来,恐怕不单纯是为了朝政,他若已准备好发力,太子之位必然岌岌可危。”

朱标脸色苍白,心中不禁一紧:“若朱棣与父皇有任何异动,我们该如何应对?”

顾清萍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父皇虽未显露,但四叔身后力量庞大,想要操控局势,已非易事。你必须主动出击,尽早表明立场。”

朱标抿唇不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可他是父皇的弟弟,也是我舅父。我若主动与他对立,是否太过仓促?”

顾清萍轻轻摇头:“你无需过于担忧,时机已经到了。朱标,你若真想稳住太子之位,就不能再退后。

朱标缓缓起身,目光如火:“我明白了。既然如此,便要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四日后,朱标主动向父皇请求在朝堂上与朱棣对质。

虽然这个请求令宫中许多人惊讶,但却也让那些暗中观察太子举动的人瞪大了眼睛。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最终点头:“既然你已决定,那便去吧。”

朱标心中有些忐忑,但他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

当天,朝堂之上,朱标与朱棣的对话,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朱棣一身玄色战袍,步伐稳重地走上殿前。

与他对立的是朱标,身着太子服,目光锐利,已不再是那个昔日懦弱的太子。

两人的目光交汇,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不言而喻的压迫感。

“太子殿下,久违了。”朱棣微微弯腰,声音温和,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沉。

朱标目不转睛,毫不示弱地回望:“四叔,宫中一切如常,今日所议,定要问个清楚。”

朱棣微微一笑,温声道:“太子不必如此紧张,四叔今日前来,乃是来朝见父皇,岂能与太子争执?”

“您知道,父皇已年事渐高,朝堂内外风云诡谲,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更为清晰的立场。”

朱标开口,语气不再是以往的软弱,而是带着一股决然。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随即又恢复如常:“太子所言极是,既然如此,四叔便谨遵太子指示。”

朱标眼神一沉,心头暗道:“你若不动,便会我动。”他强压住心中的怒火,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父皇已逐渐交权于我,朝中的事,我会亲自处理。四叔若有任何意见,请随时提点。”

朱棣微微一笑,眼中依旧充满了不确定的深意:“太子果然已准备好继位,四叔敬佩。”

话音未落,朱标与朱棣的对话已进入了胶着状态,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紧张。

深秋初上,皇城内晨曦微亮,北风卷起几片落叶。

九重宫阙在清冷的晨光中显得格外肃穆。

朱瀚迎着秋霜踏入殿宇,眼神已不再如初来时那般淡然,反而透出一股渐成的洞察。

他今日并未与太子同行入朝,而是独自来到一处不甚起眼的侧殿。

然而正是这里,才是计划展开的最关键。

几名神情各异的文武官员已汇集于此,看来昨夜的变局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纷纷陆续被召来。

朱瀚在高处一盏灯下伫立,身后影子被烛光拉得老长。

他转身,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厅中所有人肃然

“朕弟临朝,朕子立鼎,今日召汝等,是为了让各位明白??大明一统之后,非唯兵戎之力,亦是理事之术。”

他环视众人,一名礼部郎中微微躬身,恭声答:“王爷明言,是属下引以为戒。”

朱瀚微微颔首:“昨东宫一役,太子既能收权,又能彰显果断。从此,朝中将依规而行,有情可留,无义不可纵。汝等若仍抱旧弊,迷于权势,即便身居要职,亦不过笑柄。”

众人皆低头不语,气氛压抑却满含压力。

朱瀚继续说道:“尔等可知,朱棣虽是皇子,却深藏不露。但若今时今日,还胆敢暗通顺天府,必先决之。子孙论功突出者,可晋升;违者,不问身份,俱罚以法。”

堂中瞬间寂静。朱瀚的声音未高,却犹若山岳撞击,震荡人心。

那几名被点名者面色苍白,心知今日如若不乖,恐将为后患埋下祸根。

他扫视一圈,最后定格一名副参政收入禁中:“你与礼部郎中何人通话,行事背后有何指示?”

那人双目颤抖,面色苍白:“属下无他,只是......只是依党羽之意,未曾察觉会犯此下场。”

“依党羽?”朱瀚冷笑,“此话回去,便可知‘党‘与‘‘二字之深浅。”

说完,他转身向门口走去,声音在回廊中回荡:“今日之后,太子能掌御政务,但太子之下,亦需各位自清身心。否则,不论你是冬麦,还是夏稻,皆会被秋霜所打击。”

众人目送他离去,胸口一阵发闷,却也不得不自省:若不改革章程,今日虽留一命,终究也难保长久。

与此同时,东宫中,朱标与顾清萍坐在低矮桌案前,烛火摇曳,记录着朝堂上的变动。

朱标眉色深沉,眼眸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忧愁交织。

“皇叔已出手,”朱标轻声道,“他虽不显山露水,却已将东西二部纳入掌控之势。如今朝中初震,接下来??必将掀起更深的浪。”

顾清萍端茶至案前,轻?叹息:“你看,宫中众多挚友,此刻三心二意,少许动摇。你若能趁势再提正道议案,必可稳住威望。但切勿急功近利,否则反会招来更多暗流。”

朱标抬眸,目光坚定:“我清楚如何节奏。既要向他们展现我的果断,也要向父皇展现我的柔韧。只有两方面都恰到好处,我所踏之地,才能稳如磐石。

顾清萍见他神色坚定,轻笑道:“我太子,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朱标温柔看她,伸手握住她的纤柔:“清萍,有你相伴,便是我最大的底气。”

翌日拂晓,朱瀚携带奏折步入朝堂,天边已泛起微微曙光。

朝臣早已三三两两进场,神情或从容,或忐忑。

朱元璋坐于正殿,威严赫然而不可侵犯。

“朝议已立之奏,今日可宣旨。”

朱元璋声音沉稳,扫视众臣:“汝等皆清醒,尚有异议者,可即于此时提出。”

众臣面面相觑,却无人敢轻声异议。

朱瀚走到殿门侧,小声向朱标示意。

朱标缓缓起身,步入正殿,他身着太子紫袍,神采奕奕;令诸位朝臣不由得肃然。

朱标轻声进言:“父皇,国无小事。今朱棣虽归京,然其军心未定,若我等依旧以往旧权支配,纵有法网,也不足敛其心。臣请将应天、平阳两州属十之控兵,令军中肃整,以示中央之意。”

殿中大震:属两州控兵,若无充分理由,便是惊动军心,亦可能过激。

许多大臣纷纷移步理瓶,面色含疑。

朱元璋未动,目光转向朱瀚。朱瀚微微点头,示意属实。

朱标继续道:“臣与皇叔、清萍及礼部等几府商议,若以中央调度为主,则军心自稳。只要控兵范围得当,亦非懦弱,而是以戒惧为功。”

朱元璋注视他许久,最后缓缓颔首:“此议深思熟虑,朝中如有人有异议,可之后补奏。现在暂令此道重点部署,归属太子院统辑。”

一句话惊得大众回神????太子院统辑兵权,属地控兵非空谈,而是实质调控。是稳控军心?还是暗藏权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