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朝中之人,我们不懂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朝中之人,我们不懂(第1/2页)

朱瀚接过折扇,细看扇面绣文:“‘暗香浮动月明中,谁识兰心与玉容?’此句婉转,正可引人共评雅事。不只探其文笔,更可识其襟怀。”

朱标深吸一口气,唇角轻扬:“如此设局,既雅且不失利落。好,就依王爷与妃子所定,拟于明日早朝后,于东宫花厅举行文会,先以琴韵开启,再以折扇题诗,以文会拔精英;

继而设茶席,暗中置一‘暗香杯’,杯中浮置桂花瓣,举杯者须以尊敬语赞花香,再品茗,以试其心态。若有人言辞失礼,或讥太子风雅,皆见其本心。”

朱瀚满意地点头:“此为攻势亦为守势。太子才华尽露,宾客见赏,则稳其人心;若有偏颇之语,亦可洞察。”

顾清萍将那竹简折好,轻轻藏于袖中:“妃子即刻命令宫人准备花厅布置,并通知几位妃嫔前来助筹,务必盛大有礼。”

朱标微笑:“多谢妃子。王爷,我们今日便去花厅察看布置,并请万全之策。”

三人相携离殿,走出宫门时,夜风已退,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

殿前侍从已整列待命。

翌日早朝,朱元璋于御殿静坐,朝臣诸公依次朝见。

朱瀚与朱标、顾清萍三人并肩,目光肃然而笃定。

朝罢,皇上赐茶,微微一笑:“朕闻今日东宫将于花厅设文会,颇觉新意。王爷与太子可随朕一道前往观赏。”

朱标心中惊喜,忙拱手应道:“殿下圣意,太子恭谨遵旨。”

朱瀚轻拱手:“多谢皇上垂问。”

御驾亲谕,一行人步入花厅。厅中画栋雕梁,碧瓦红柱,数株桂花树摆于厅侧,花香淡雅。

红绸垂帐,绣灯高悬。数十张八仙桌摆成半月形,桌面皆铺绢素,置琴瑟、笔砚。

花厅中央,一张长台上已摆折扇若干,折扇并非各色点缀,而是每一把扇面均绣一株桂花浅灰,待客提笔书写。

宾客陆续入席,文士才子、王府世族、内阁重臣、宫中妃嫔皆到。

朱棣亦率韩昭、程漠领队而至,衣袍如雪,神色淡定,却在席边暗中与二人低语。

朱元璋坐于高座,四周群臣侍立。太子朱标与王爷朱瀚、妃子顾清萍并肩就坐。

朱元璋微睁眼:“太子府随意选取十人上台题诗,王爷府亦可有十人对题。今日众卿可尽兴,朕与王爷、太子、衡宁妃同评,好生热闹一番。”

顾清萍轻颔首,将折扇递予首位上台者,一位年约二十出头的士子,姓刘名岳,字知弦,声名在外。

“刘公请!”顾清萍微微颔首,声音悠然。

刘岳接扇,展开轻吟:“暗香浮动月明中,桂影摇曳印芳容。”字字如珠,声调抑扬顿挫。下笔干净利落,将扇面桂花浅灰与厅中繁茂呼应。台下一片赞声。

接着,数人上台与之比和,题诗一首多达七言八句,将桂香、月色、大明太平等辞藻融入笔下。

然其中一名出身淮右的王氏子弟突出奇论,一句“傲骨何须换素衣,横枝欲试夺芳樽”险些暗讽太子独占风流。顾清萍目光微凝,却不动声色,引扇轻合。

朱标微回首,与王爷交换目光。朱瀚轻喝:“下一位,请题‘素衣’二字。”声音不大,却透着威严。

那王氏子弟面色微变,接扇而题:“素衣且把江山托,莫向他人献誉多。”

语气中隐含苦意,似将太子与江山权柄相提并论,引得台下一阵窃语。

朱元璋忽然朗声道:“此字句颇有深意,朕当细品。”随即微笑:“请王爷与太子各评一言。”

朱瀚起身,拱手道:“此才子笔底虽有忠心,却忘了‘素衣’本为淡泊之义,若执江山重于素衣,恐太重不轻之道。可取‘素衣不染尘,江山可寄心’四字,以示雅正。”言毕,虚点扇面。

朱标拱手笑道:“王爷雅评,殿下若能以‘素衣不染尘,志存社稷先’为对,将更彰太子抱负与初心得兼顾。”台下掌声雷动。

朱棣见状,顿觉不妙,却强作镇静,抢先上台,取来折扇题:“素衣未必白,须看心中净。”

句读分明,却显得有些尴尬,似欲将话题拽回个人心性,却失了文彩之美。台下一片嘘声,无人和赞。

朱棣勉强收扇,面色微白。

程漠与韩昭在侧,欲出口救场,却被朱棣冷声止住。宴会气氛顿时倾向东宫。

随即,顾清萍将茶席缓缓移至厅后。

数株桂花枝插于茶案之边,案上酒杯中漂浮桂瓣。

朱元璋示意两府子弟举杯品茗,并以讷言试其诚心。

朱标举杯第一,凝视杯中桂瓣,微笑道:“花虽易落,香自长存;国虽多难,志坚不移。”仰首一饮,杯中花瓣随唇角微扬,落入杯底,意味深长。

朱瀚随之举杯:“天涯此桂,同奉百姓;朝廷此火,共护江山。”语毕,落杯花瓣轻荡如波。

朱棣接过茶盏,却迟疑片刻,呷了一口,却不敢多言。

韩昭见状,急忙开口:“殿下此香味独特,似可助思。”急转话题,无奈话既浮浅,更显尴尬。

宴会至此,已分胜负。朱元璋深深满意地点首:“朕今日大得所观,太子之文才、王爷之才见皆出我想象。此会堪为后世典范。各位退下,太子与王爷、衡宁妃留下,朕有旨相商。”

群臣退下,宴会收场。朱棣神色凝重,匆匆回府。朱标与朱瀚、顾清萍被引至御殿。

朱元璋端坐,目光如炬:“今日花厅之会,朕见太子之度量与才华兼备,王爷亦尽展扶助之能。然朕心有所感,朕皇族之道,不惟文采,更当心怀百姓,以德服人。太子可否于明日选择三郡里正,与百姓议政,让朕细观太子之执政之方?”

朱标心头一震,却恭敬答道:“儿臣愿领三郡里正之职,访民所需,细察民情,不负圣心。”朱元璋微笑:“好,就从汴京东郊三里铺始。”

朱瀚俯身:“臣愿随身辅佐,以实录访情之所闻,呈于皇上。”

朱元璋点首:“此行若有成效,便是太子得民之始,王爷扶持之力。切记谨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朝中之人,我们不懂(第2/2页)

朱标一身素蓝常服,站于东宫前院,目光投向远处缓缓聚集的百姓与乡正,目光沉静如水,指节却紧紧攥住袖口。

顾清萍立在一侧,轻声劝慰:“殿下,此行之重,胜过往日百朝。三郡之民若能信服,父皇所试便是肯定,朱棣再起风浪,亦掀不起大波。”

朱标看她一眼,微微一笑:“若无你与皇叔筹划,我今日恐怕还要在文墨堆中兜转踯躅,连百姓口音都听不全。”

话音未落,朱瀚自侧门缓步而至,青衫无饰,却威仪自成。

朱标忙迎上一步:“皇叔,今晨一切俱备,只等您一言定动。”

朱瀚微微颔首,眼中却有一丝揶揄之色:“太子之言,倒像是要让本王来主这访政之局?”

顾清萍掩嘴轻笑:“王爷此言差矣,殿下如今志气不凡,王爷只当随行顾问便好。”

朱瀚抬眼扫过两人,心中却另有打算——三里铺虽小,却是朱元璋故年发迹之地。

如今让朱标前往,乃是明试太子政德,暗察其人情冷暖。

若此地安抚得当,必然赢得圣心一重信任。

“走吧,”他轻声道,“今日访政,不许动用仪仗,不许铺道张旗,随本王便服而行。”

“可若百姓不识我……”朱标迟疑。

“若你只有身份,没有人心,那这太子之位,本就坐不稳。”朱瀚语声温和,却字字如钧。

午后时分,三人抵达三里铺。

这是一片老旧的民居与集市交错之地,瓦房低矮,砖墙斑驳,街角的豆腐摊上飘着热气,几个孩童奔跑打闹,丝毫不觉三位权贵的踏足。

朱瀚叫住一位赤脚少年:“小兄弟,你家里可有长辈?我等欲寻当地里正。”

那孩子擦擦鼻子,睁大眼望着几人:“我阿爹就是里正,你们找他做甚?”

“我们是来问事的。”

“问事?”孩童歪头想了想,突然笑了,“你们是来评饭的吧?”

顾清萍忍俊不禁,朱标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朱瀚却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带我们去见你阿爹。”

那孩子带着他们穿过巷道,一路穿过小摊、破屋、柴堆,最后在一户青砖灰瓦的小院前停下。

他喊道:“阿爹,有人找你!”

院内走出一位中年汉子,身着布衣,腰间系一根粗布带,头发半白,却眉宇间颇有刚正之色。

他打量三人一眼,沉声问:“不知几位是?”

朱标躬身:“在下朱标,奉圣命巡察三郡之民情。今至三里铺,愿与乡里诸位长者坐谈一叙。”

那汉子怔了一怔,旋即行大礼跪拜:“原来是殿下驾临,失迎!在下里正梁仁恭。”

朱瀚亲自搀起他:“此行不为威仪,只求问政之实。你若如此跪拜,百姓便不敢言真了。”

梁仁恭抬头望着这位目光坚毅的王爷,又看太子一身朴素,不由肃然起敬:“既如此,请入内坐谈。”

屋内布置简陋,墙角柴火未熄,桌上还有半碗冷饭与几道干菜。朱标一进门便凝视那饭菜,轻声问:“梁里正,平日里粮食可足?”

梁仁恭叹了口气:“勉强温饱。粮仓虽开过两回,然田赋催得紧。前年水瘟,百姓折损多,至今未全复。”

顾清萍坐在一侧,轻声问:“若官府减轻些徭役,可否安民?”

“徭役倒还其次,最怕的是仓中粮尽之时,却无人问津。百姓吃不上饭,不是饿死,就是弃家逃走。”

梁仁恭声音低沉,“如今还算太平,是靠着乡里互帮。若再有一劫,怕就散了。”

朱标静静听完,良久无语,转而问:“乡中可有学堂?”

“有。”梁仁恭答,“但只有一个教书的老先生,读不起书的娃儿多了去了。”

朱瀚沉吟片刻,忽问:“梁里正可否召几位乡长,共议此事?”

“可。”梁仁恭立即点头,命孩童去唤。

不过一炷香时间,厅内便聚了五六位村老。

皆是朴素之人,虽不识字,却精于耕织与乡务。朱标亲自向每人问安,将一封封民间事迹记于手中竹简。

他不止询问民事,更细细问到他们心中对太子、对王爷、对朝廷的观感。

“朝中之人,我们不懂。”一位白发村老说得直白,“但听说太子在城中救过难民,给过米粮,我们记得;王爷平日赏米救衣,我们也记得。其他人谁是好官谁是空话,我们不晓得。”

朱标听罢,眼中竟微有湿润。他从未如此直白地听到百姓心声,这份无修饰的信任,比千言万语来得更重。

“王爷。”他低声转向朱瀚,“若要百姓记住太子,唯有真行善事。”

朱瀚点头:“你若真能如此,将来坐稳龙椅,不辱今日之志。”

天色渐晚,朱标欲留宿三里铺,朱瀚却道:“不可。你若宿于此,百姓虽喜,官吏却多疑。他们会以为你只爱表面仁政。应留一策而去,余香才留人心。”

朱标思忖片刻,唤来梁仁恭:“本宫此行,既已得乡人所念,当即奏请皇上,于三里铺设义仓、建学馆,并任梁里正为‘民学监事’,授缙绅名簿之权,得与吏议地方民政。”

梁仁恭一时震惊,扑通跪下:“殿下……民不敢受!”

“梁里正。”朱标亲自将他扶起,“我非赏你,而是拜托你。若真心为民,便应担此责。”

次日清晨,朱标与朱瀚一行人悄然离去,不惊动一人。

唯余东头街巷内,一张贴于门前的木榜,写着:“三里铺义仓初立,学馆即筹,太子策定。”

不久后,京中传来朱元璋密谕——“太子访政,民心所向,实可嘉也。命内府赈米三百石,送往三郡。王爷辅政之功,朕亦心安。”

御书房内,朱元璋披衣夜坐,对李善闻轻声道:“朕这弟弟,做事沉稳,不争不显,却招人敬重;太子少时不经事,如今慢慢稳了,皆仗着他皇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