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 第140章 羡文班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140章 羡文班

簡繁轉換
作者:千里零零一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15:50 来源:源1

第140章羡文班(第1/2页)

“还真是你俩啊。”

顾远拖着行李箱走进宿舍,一眼就看见两位已经到了的舍友。

一位正撅着屁股擦着桌底,一位正往书架上摆放着书籍。

“哎呦我,顾远你终于来了。”

罗辑笨拙地从桌底爬了出来,抱怨道:“这寝室太小了吧,要不咱们在学校附近逛逛,挑个房子买了吧。”

“哼,一身少爷病。”程思远将一本名叫《星辰的私语》的书摆放到了书架最顺手的位置,“再说了,顾远要是想出去住,也不可能是和你啊。”

“额……”罗辑沉思了一会儿,“那买两套?咱们做邻居?”

哪怕是顾远,也被罗辑震惊了一下。

“行了,别贫了。”

“抓紧收拾吧,晚上还有个班会呢。”

顾远将行李箱放好,开始清理卫生。

“三位大作家,我是你们书粉啊!”

宿舍门推开,一个眉眼清秀,带着圆框眼镜的男生走了进来。

“我叫周景,你们叫我阿景就好。”

这个家伙倒是很热情。

“阿景?”罗辑眉毛一挑,“你是哪里人?”

“粤省的。”周景脸上带着笑。

“那你普通话倒是挺标准的。”罗辑拄着下巴,突然顿了顿,露出一副看热闹的笑容,“那挺巧的,顾远是东北人。”

说着,他把中间的位置空了出来,让顾远和周景隔空相对。

“什么魔怔人……”顾远吐槽。

他走上前,和周景友好地握了握手:“你好,我是顾远。”

“哈喽,你还用自我介绍?我都说了我是你书迷啊,你当我是客套啊。”

周景有着与外貌不符的开朗,他大大咧咧地拍着顾远的肩膀。

“哦?那你最喜欢哪本书?”

“你的出道作。”

一旁的程思远接过话头:“《追风筝的人》固然很好,但是我更喜欢《星辰的私语》,我觉得里面蕴含的情感……”

“不,程哥,我说的不是《追风筝的人》。”周景摇了摇头,打断了他。

“我喜欢的是《你的名字》。”

他似笑非笑。

现场气氛凝固了片刻。

顾远眨了眨眼,最终说道:

“阿景,我没写过一本名叫《程思远》的书哦。”

顾远的反应,令周景更加确定了自己内心的猜测。

他没再纠缠,而是微微一笑:“那可能是我记错了,顾哥。”

……

去食堂吃过晚饭,一行四人前往教室。

“所以,你是做短视频的?”

罗辑拿着手机:“你叫什么,我搜搜。”

“景言周记。”

罗辑动作一顿,他不可置信地抬头:“你是景言周记?”

周景矜持地点了点头。

顾远也投来了诧异的目光。

这个景言周记单单在某音平台就已经超过了六百万粉丝。

他的短视频系列每条都属于现象级,剧本结构和人物塑造都被人津津乐道。

“那你咋来学文学了呢?不去北影学当导演?”

“镜头再美,缺乏文学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厚度,也是白搭。”周景言简意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0章羡文班(第2/2页)

四人说话之间,已经走进了今晚开班会的教室。

讲台上正站着一位气质儒雅,五十岁左右的教授。

台下则是一张张年轻又充满傲气的面庞。

等再过了十分钟左右,人员到齐,班会正式开始。

“诸位。”教授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的名字叫做江临风,是你们未来四年的班主任,兼首席导师。”

“在座的,有竞赛保送的天之骄子,有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降分英杰,还有……跨界鬼才。”

底下适时地响起了一阵轻松的低笑声。

“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咱们这个班,为什么叫羡文班。”

江临风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孙羡文”三个字。

“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孙羡文先生,我国现代文学史与教育史上真正的泰山北斗。”

“他是燕大历史上最传奇的文学院长之一,毕生倡导‘知行合一,古今并用’。”

“他坚信,一流的作家必须是思想家,一流的创作者必须同时是严谨的学者。”

“他的一生,都在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中文世界开疆拓土?”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沉:“而这个班,就是他的答案。”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甚至不是培养学者。”

他的声音陡然提升:“我们是在培养文学的战略家。”

“未来,你们中有人会用小说定义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有人会用理论重塑文学体系,甚至有人会让华国故事席卷全球。”

“这,就是羡文班存在的意义。”

台下,所有学生的眼神都亮了起来,就连最漫不经心的也坐直了身体。

“我们的班训,只有六个字,是孙老先生的手书:‘融古今,贯中西’。”

江教授环视众人:“在这里,没有文学的鄙视链,我们的班风,就是极致的个性,与极致的相互成就。”

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教室中后排一个身影。

“举个例子,顾远。”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

顾远微微一怔,但很快恢复了平静。

“你的《追风筝的人》,成功地将中国视角融入了世界性议题,这是‘贯中西’的初步尝试。”

“但你告诉我,你在伊国难民营里,除了故事,有没有思考过更深层的问题。”

“比如,你作为一个外来者,如何跨越书写他人苦难的叙事伦理边界?”

顾远沉吟了一下,认真回答:“思考过,我认为是真诚与谦卑,所以我聘用了文化顾问,并将部分收益回馈。”

“很好!”江教授眼中闪过赞许,“但这还不够系统。”

“在羡文班,会有专门的《文学伦理与叙事责任》课程,帮你确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番话,向全班初步展示了羡文班的培养方式。

“好了,理论说完,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彼此。”

江教授笑道:“从第一排开始,简单自我介绍,说说你是谁,以及你最想在这个班里学到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