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06章 再征吐蕃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06章 再征吐蕃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06章再征吐蕃(第1/2页)

钱枫云直接选原南诏都城太和城为都护府驻地,把境内四个小国分为9个领,基本上沿用各国的人员,只是打乱重新任命。南诏都护府辖区的四界分别为,东到唐朝边城禄丰,北到中甸,南到茫乃城(今云南景洪),西到苍望城(今缅甸八莫)。

由于原太和城的基础较好,钱枫云省去了建城的任务,将南诏各族全部化为襄人中的南诏族群,给予办理相关证件,重点抓对西南地区的情报搜集工作,囤积未来南征的各种物资。对于南诏境内少量具有汉人血统的人,南诏都护府也将其划为周襄族,予以照顾。

吐蕃都护王连生的任职道路相对艰难不少,由于吐蕃和象雄两个小国拒不归附,王连生还带了一万六千人前去征讨,其中一万唐军由镇蕃军副将马启立率领,土浑和康巴各派了三千人跟随唐军一起去征讨。

由于吐蕃的环境恶劣,道路条件较差,唐军无法携带大炮,只能带携带火枪、炸弹之类的轻武器。

王连生带着军队和属员,从鄯州出发,先是沿着黄河向西南方向进发,在翻越巴彦喀拉山时,有些唐朝的官员和军队出现了高原反应,有的头晕,有的呼吸困难,好在随行的土浑和康巴军队早已适应了在高原的行军,给了唐朝人员不少帮助。

王连生一行,翻越巴彦喀拉山后到达多弥地区(今青海玉树地区),进入波如国的范围。

波如国的反应比较怪异,既没有派人迎接,也没有派兵阻拦唐军,任由唐军在自己的境内行军而不管。

唐军远途行军,肯定需要补给,大军在行至通天河附近,遇到一些吐蕃部落,由土浑和康巴军队出面,向他们购买了一些牛羊青稞,作为军粮。

王连生向土浑将领达比勒询问波如为何不理会唐军,达比勒一指远方,只见有几个吐蕃牧民骑着马远远的跟在唐军后面。

达比勒说:“那几个应该就是波如国的探子,按照我的猜测,波如国是不愿卷入进来,想坐山观虎斗,唐军赢了就他们加入襄人,吐蕃和象雄军赢了,他们就继续保持独立。”

王连生说:“看来只有土浑和康巴是心向大唐,其他几个小国都是各怀鬼胎,先不跟波如纠缠,等灭了吐蕃和象雄,回师的时候,再扫平他们。”

为了不让波如国生疑,唐军一行绕过波如国的核心地区,直接向扎纳地区(今西藏那曲)行军,到达扎纳时,就非常接近吐蕃国的边境。王连生带着军队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休整了两天,恢复一下体力,补充粮秣,争取后面一战降服吐蕃军。

唐军完成休整后,沿着念青唐古拉山中间的山谷向当雄进军,他们越过一道山脊,沿着一个新的山谷往山下行军。

唐军刚进入吐蕃国的范围,就遭到吐蕃军袭击,一些吐蕃军向唐军射箭,还有一些吐蕃军推下一些滚木礌石向山谷下面滚来。唐军连忙向两边的岩石后面躲避,同时用手中的燧发枪向吐蕃军还击,吐蕃人的弓箭不敌唐军的燧发枪,一阵对战后,就纷纷躲到岩石后面。

山谷中间的道路,已经被吐蕃军推下来的滚木礌石堵住,必须消灭吐蕃军之后,把这些滚木礌石移走,才能通过。马启立挑选两千精锐的唐军,带着火枪盾牌,向山谷两侧的吐蕃军接近。

吐蕃军发现唐军来攻后,有的扔石头,有的射箭,唐军抵至一定距离后就停止前进,用火枪对吐蕃军展开密集射击射击。

两军对战一阵后,唐军的火力优势发挥了出来,吐蕃军死伤数量是唐军的好几倍,被迫向后撤退。

待两千唐军驱逐了山谷两侧的吐蕃军之后,山谷中的唐军和康巴、土浑军队开始移走谷底的滚木礌石。

唐军汇合后,继续沿着山谷向吐蕃境内行军,当唐军走到一个叫林周的地方时,发现在山谷的两侧有好几个大型堡垒,吐蕃军依托这些堡垒,企图阻止唐军通过。

吐蕃军虽然有堡垒作为依托,但是堡垒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部分唐军绕到堡垒后侧,对这些堡垒形成合围之势。唐军先是断绝这些堡垒与后方的联系,然后在距离堡垒80丈左右的地方环列,唐军分成好几个波次,轮番用火枪对着堡垒射击,压制的里面的吐蕃军。

唐军仗着火力优势,交替掩护向堡垒推进,堡垒里有的吐蕃军还想露头还击,但是先后被唐军的火力击毙,其他吐蕃军蜷缩在堡垒里面不敢出来。

唐军最后将几个堡垒团团围住,一部分唐军冲到堡垒附近,炸开堡垒的大门,然后扔进去不少炸弹,炸的里面的吐蕃军死伤惨重,堡垒里的吐蕃军被迫投降。

唐军先后制服两股阻挡的吐蕃军之后,后面就顺利多了,沿着河谷一直行进到逻些城(今拉萨)。论恐勒不死心,还想依托城墙反抗,结果在唐军密集火力的压制下,吐蕃军根本无法反抗,只能被动挨打。

唐军攻到城墙附近后,炸塌城墙,唐军和土浑、康巴军队蜂拥进入城内,见到吐蕃军就射杀,吐蕃军伤亡惨重,不是投降就是被杀,主力被消灭殆尽。

论恐勒率领剩余的吐蕃军逃到布达拉宫里面,唐军聚集在布达拉宫周围,两军形成对峙状态。

王连生不忍破坏这座重要的宫殿,让康巴将领赞吉布对着布达拉宫的吐蕃军队喊话,唐军只要论恐勒一人,其他吐蕃军投降者无罪。

吐蕃军眼看败局已定,继续抵抗也是徒劳,只得将论恐勒绑了交给唐军,全部投降。

王连生觉得,自己以后还要在吐蕃立足,不想跟当地人关系搞得太差,下令将投降的吐蕃军全部赦免,但是将论恐勒斩首示众,以震慑叛逆。

收拾完叛军后,王连生带人在逻些城恢复秩序,为了纪念进入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王连生将逻些城改为文金城,作为吐蕃都护府的驻地。

文金城的形势稳定以后,王连生率领属员和三千唐军留在文金城,进一步规范当地秩序,完善吐蕃都护府的配置,马启立则率领剩余唐军和土浑、康巴军队进攻象雄国。

象雄王赤松巴本以为象雄位置偏远,又有吐蕃阻挡唐军,认为唐军对他无可奈何,没想到唐军杀败论恐勒之后,就向西直扑象雄。吐蕃往象雄路程非常艰难,马启立带着军队不畏艰难,克服高原反应,终于到达象雄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6章再征吐蕃(第2/2页)

象雄国比吐蕃国更加弱小,刚开始象雄军还凭险抵抗一阵,经过唐军的猛烈打击,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赤松巴被唐军俘获带回文金城。

唐军返回文金城后,王连生直接命人将赤松巴斩首,然后拿出从两国俘获的财物分给征战有功的将士,并设宴款待几个将领,众将士无不欢悦。

王连生认为,此次平定吐蕃残余势力,唐军固然善战,但是土浑、康巴两国也是出了大力,有心想反馈他们。

王连生根据各国的面积和人口,将土浑国分为三个领,将康巴国分为两个领,将波如国分为三个领,将吐蕃除去文金城分为两个领,象雄较小,设为一个领,总共为11个领。

土浑和康巴的五个领的官员,基本就以尚比尼和扎日勒推荐为准,吐蕃肢解出来的两个领,王连生提出让达比勒和赞吉布担任管领,两个将领自然是欢天喜地接受,象雄的管领,王连生又重新挑选了一个亲唐的赞普后裔担任。

关于波如的三个领,王连生决定由马启立率领军队回师时讨平,然后授权他就地选人任命。

众人商议一番后,王连生留下三千唐军作为都护府的直属团,其余七千人由马启立带回兰州,达比勒和赞吉布各留一千人作为自己的亲兵,其余四千人也是交给马启立带回土浑和康巴,马启立带着这些部队,沿着来时的道路踏上返程。

马启立率军到达波如后,波如国早就得知吐蕃、象雄的战况,已经被吓破了胆,主动向唐军投降,还献上大量的物资犒劳唐军。

马启立就按照王连生的划分,将波如划为三个领,看在波如国王主动投降的份上,让他领担任波如管领,另选亲唐的当地部落首领分别担任多弥和扎纳两个领的官员。

马启立在多弥将三支军队分开,让土浑和康巴军队各自返回,自己带领七千唐军返回兰州。马启立率军回到兰州时,已经到了元和十五年底,吐蕃地区的平叛和改襄工作才算正式完成。

唐朝的铁路建设工作也在如期进行,在元和十五年五月,潘兴法主持修建的淮河大桥终于建成,夏原至扬州的铁路实现通行,六月,长安到兰州的铁路全线修通。至此,从兰州可乘车直达广陵,兰广铁路成为唐朝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铁路的运输规模和辐射范围更大。

通过淮河大桥的修建,唐朝的桥梁建造技术有了一个质的突破,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桥梁,成为建设大型桥梁新的主流方式。

李纯急于修建兰州以西的铁路,配合他的西征战略,但是兰州往西被黄河阻挡,必须要修跨河大桥。李纯令潘兴法带人转移到兰州,主持修建兰州黄河大桥,并令交通部同步修建从兰州黄河西岸到沙州的铁路。

按照最快的进度,兰沙铁路也要等到元和十八年才能修通,肯定等不到第一波远征了,但是李纯第一波往西征服距离不远,可以不依赖铁路,但是等到第三波往欧洲打,必须要依赖铁路了,所以兰沙铁路是给后续做准备。

早在元和十四年下半年,交通部就开始组织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铁路,同步在海州修建海运码头,计划将其作为夏原往东的出海港口。

与此同时,地方组织修建的太原至沧州铁路、余杭至润州铁路、益都至登州铁路都已在元和十五年初动工。

新沂至益都、夏原至天门、成都至渝州、晋江至福州、开封至徐州、番禺至惠州六条铁路全部纳入交通部的铁路建设规划,计划元和十六年后分批动工,全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

元和十五年六月,从淠河经庐江到枞阳的西运河开通,从此从长江中上游的船舶可以经西运河直达夏原,不必再绕行东运河。夏原依靠淮河、东运河、西运河,成为一个水运中心,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沿海的船只都可以顺利到达夏原。

在铁路上,从夏原可以乘坐火车到达长安、洛阳、扬州、开封等几个大城市,客流、物流都便利很多,未来夏原到海州和天门的铁路修通以后,夏原将成为铁路运输的枢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汉江作为荆汉道境内的大河,从襄州往南流到了天门以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在汉阳汇入长江,这样一来从荆州到天门直线距离很近,但是往来行船却要从汉阳绕很远。

荆汉道看到西运河的成功,申请修建从荆州到天门的荆门运河,如此一来,荆州到天门的水运距离会缩小一大半,非常方便汉江中上游和长江上游之间的航运。

李纯觉得这是改善水运交通的好事,下旨由农水部主持修建荆门运河,按照农水部的工程计划,预计荆门运河可以在元和十八年修通。

元和十五年八月,李纯关注的几件大事都有了着落,他突然想起前些年那几个战败国家的国王,他们都在外事部的监视下集中居住,既然这些地区的居民已经全部改成襄人,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安置。

想到这,李纯将元稹召过来,命他次日将那几个国王带到思政殿,自己要和他们交流一番。

次日,元稹将七个人带到思政殿,他们分别是原渤海国王大言义,原扶桑天皇藤原义孝、藤原义满,原新罗王金敬熙,原南诏王牟异寻,原吐蕃赞普赤德金,原回鹘崇德可汗的长子崇德义明。

这些人原来虽然都是一国之君,但是现在都属于唐朝的俘虏,只是被优待而已,见到唐朝的皇帝,他们还是要跟着元稹向李纯一起行叩拜之礼。

李纯并不想让他们难堪,行完礼就让他们起来,然后命人赐座,准备和他们好好交流一番。

众人坐定后,李纯说道:“截止目前,除了吐蕃还略有战事,其他地区已经全部完成了改襄工作,你们原来的子民都被划为襄人,地位都有所提高,以后要与华族和睦相处,你们有什么想法?”

大言义首先发言:“我等来到夏原以后,外事部比较善待我们,可以在夏原城内活动,也可以获取一些信息,我们粟末人能够加入大唐,还被划为襄人,地位提高了,这是我们粟末人的荣幸。”

金敬熙也说:“大唐乃天朝上国,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把大唐的治理的繁荣昌盛,襄人肯定比夷人好多了,能够融入唐朝也是我们新罗人的荣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