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1章 大抓科教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1章 大抓科教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1章大抓科教(第1/2页)

学科方面,目前初中的学科内容和难度保持不变,五年后待小学生毕业,生源质量提高,初中更换新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增加知识,提高难度。

州的高中、中专原则上由各州举办,均采取三年制,高中原则上招3-4个班,继续学习各项文理知识;中专招4个班,分财经、政法、医学、建筑四个专业,高中生加上中专生招生数量原则上为本州初中毕业生数量的三分之一。

为了能办好两所学校,各州的教育部门也是想尽了办法,才算勉强挖到一些人才来充任教师,可以顺利办学。

目前是人才紧缺状态,公职人员、教师、医生、技术人员都比较紧缺,中专生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就业,高中生可以进入州、县公职,也可以去当教师。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均采取公办学校免学费的方式,但是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压缩三分之一,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小学、初中的办学经费由各县负责,高中、中专的教育经费由各州负责,教育部和各道学政抓好业务指导。

在唐朝文盲率比较高的时代,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相当于把教育普及率提升了一个量级。

受限于唐朝当时的条件,还不适合普惠制教育,只能是先进行精英教育,然后再逐渐提升扩展。

各级学校都是公费,一下子招生太多,朝廷也没那么多经费,社会上岗位没那么多,就业也是问题。

关于新办小学的招生,李纯特别跟白居易探讨了男女同权入学的想法,白居易倒是很开明,赞同李纯的想法,但是他也有些顾虑。

白居易说:“制定这个政策不难,但是执行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一是很多家庭重男轻女,在一些财力有限的家庭,未必允许女童入学;二是小学还好,到了初中以上,如果男女同班在一起,有些人又会说男女授受不亲,形成不好的舆论。”

李纯道:“你说的这两个问题,朕也想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的,朕也没想过毕其功于一役。朝廷首先在制度上规定男女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权,给女童入学提供政策保障,肯定会有一些家庭不理解、不配合,但是也一定会有些家庭支持、配合这个政策,先搞出一个好的开端,等以后经济发展了,人的思想觉悟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让女童入学。小学阶段,男女可以同班,初中以上,可以先采取分班教学,每个年级的女生集中在一个班,避免那些封建卫道士们随意指责。”

白居易说:“陛下想的很细,循序渐进是比较可行的,臣也认识不少开明的家庭,都表示会让家里的女孩上学,朝廷出了政策,他们也更有底气了。”

李纯道:“三国时期的蔡文姬,东晋时期的卫夫人,都是有名的才女,就是当朝也有才女薛涛、刘采春,朕希望以后可以出现更多的女性人才,跟男人一起共享大唐的荣耀。”

白居易说:“陛下有此想法,是所有女性的荣幸,臣会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带头让女童入学。”

元和十三年是唐朝教育的大年,全国建立了一大批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模式。

由于采取的是公费教育,比以前的私塾省了不少钱,教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深受百姓的欢迎。

稍微有点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段纷纷报考相应的学校,由于招生人数毕竟有限,竞争很激烈,只有少数基础扎实、天资较好的学生得以入围。

在小学招生方面,教育部特别强调男女生公平报名测试,每所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排斥、拒收女童,教育部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

各个家庭对教育部的政策理解不同,有的认可,有的不认可,最后还是各个家庭根据情况来自己作选择。

夏原作为京都,各类学校的招生比例适当放宽,招生的人数也多一些,京兆府开设了三所高中,三所中专。

按照惯例,教育部的官员分头到夏原的几所高中、中专参加开学典礼,给新入学的学生们描绘了光明的前景,对他们的学业也给予很大的鼓励。

整个夏原开设了上百所小学,百姓们深刻感受到新知识的好处,很多家境较好的家庭纷纷让子女报考新式小学,一大批小学生走进校园,成为很多人难忘的场景。

教育部还专门举办了两所直属小学,其中一所招收皇族和朝廷六品以上官员的子女,一所招收七品以下官员的子女,又办了一所直属初中,招收皇室和官宦人家的适龄少年。

李纯带头,让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子女全部按照年龄段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其他官员看到皇帝带头,也纷纷将子女送到教育部举办的三个直属学校读书。

官宦人家的孩子,以前都是聘请老师在家一对一的教学,学习非常枯燥,现在孩子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氛围比以前好多了,校园里热闹非凡。

尽管各类学校是公办免学费,而且是男女同权、择优录取,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农民和工人仍然比较贫穷,生的孩子又多,大都选择家中相对聪明的男童报名测试,女童入学率比较低。

相比而言,官绅、富户更有条件,也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子女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的也愿意让家中女孩接受教育,女童入学率稍高一些。

从小学招生入学情况来看,男女比例大概为四比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个过程,只能等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更好,才能实现均衡教育,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李纯还跟白居易探讨设立大学的设想,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在中央设立几所专科大学,在道一级设一所综合大学。

大学的专业更加细化,包括农林、地矿、财经、行政、司法、医学、冶金、机械、建设、交通等专业,培养的是朝廷和道一级的公职人员和各类高级技术人才。

由于高中生才刚入学,各个大学还处于筹备状态,经费还好说,建立师资队伍的难度比较大,由教育部和各道学政先搜罗挑选,确保三年后能按时开学。

在未来,李纯还打算在大学生的基础上,招收研究生,培养更加高级的人才,目前来说还有点远,待大学开始招生后再筹备。

目前,可以先发挥国子监的作用,按照新的科举方式选拔人才,考中进士后,在国子监培养一年,补充一些行政、司法、财经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才能入职为九品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1章大抓科教(第2/2页)

以后大学毕业生出来了,可以享受举人身份,先到朝廷和各道任普通公职人员,工作满两年以后,再经国子监的新科举考试,选拔为进士,根据任职方向,由国子监进行一年专业培训后,再由人事部授予九品官职。

在探讨大学师资问题时,李纯想到了当初科工部设立的科学院,科学院挂在科学司下面,由科学司从全国搜罗各科比较杰出的人才,既可以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也可以是科学理论方面的人才。

既然大学也是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完全可以从科学院来挖掘人才过来担任老师,特别是理科方面的老师。

想到这里,李纯觉得有必要到科学院去一趟,与那里的专家学者座谈一下,也是通过皇帝的行动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由枢密院提前通知,李纯次日带着科工部尚书韦贯之、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到科学院视察。

科学司郎中兼科学院院长刘徽之,带着科学院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集体向李纯叩拜,迎接皇帝的视察。李纯连忙让他们起来,一起进入提前准备的会场,依照尊卑次序坐下。

李纯作了一个开场白:“唐朝的百姓都知道,朕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所以在前几年科工部组建科学司的时候,专门增设了科学院,目的就是搜罗大唐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作为推广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朕近年来忙于各项事务,难以抽身,今日专门抽出时间,看望各位,并探讨如何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大家要畅所欲言,积极献策。”

科学院院长刘徽之首先发言:“皇上亲临我们科学院视察,是我们科学院的荣幸,院里的同仁倍感振奋。臣也是科学的爱好者,长期研究《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也算擅长数学。臣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在社会上应用非常广,臣建议国家加强数学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教学课程中增加数学内容。”

李纯道:“刘爱卿言之有理,但是目前国家非常缺数学方面的人才,科学院要先搜罗和培养一批数学人才,然后才能在各个学校配备足够的数学教师。”

这时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说:“臣马世明也深有同感,目前科学方面的人才奇缺,亟需培养出一批人才,然后才能有人去推广传授这些知识,臣喜欢研究机械方面的知识,愿意带领一帮年轻人一起去研究,如果出了成果愿意无偿奉献给国家,那些年轻人学到了学问,也可以再去教别人。”

李纯道:“马爱卿说的很好,如果都像你这样带动一批人在科学事业上深耕,必然大有可为,以后科学方面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此时另外一个四十多岁的学者说:“臣高月伦认为,由于历朝历代重儒轻科,我朝在科学方面欠账太多,人才匮乏,我等虽有心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建树,但是目前能带动的人依然有限。臣建议以后要把发展科学作为国策之一,这样科学才能像儒学那样繁荣昌盛。”

李纯道:“高爱卿说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儒学要搞,但是科学和其他学科也要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朕今天在这里表态,以后科学事业会和儒学一样重要,均衡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白居易说:“臣前段和陛下探讨大学的师资问题,现在一想,科学院的各位专家不就是现成的资源吗?目前文史方面的老师好找,数科方面的老师难寻,臣建议先在科学院重点培养一批数科人才,以后可以直接聘为大学老师。”

李纯道:“白爱卿反应的很快,这也是朕的想法,目前国家急需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朕是求贤若渴,非常想在科学技术上有大的突破。以后办大学非常缺教师,科学院近几年的重点任务就是搜罗培养出一批数学、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直接到大学任教,推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韦贯之说:“既然陛下和白尚书如此求贤如渴,我们科工部将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吸引和培养出更多的科学人才,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纯和在场的官员、学者探讨的非常热烈,聊了两个多时辰,李纯最后决定,朝廷给科学院的拨款增加一倍,吸引更多爱好科学的人才来科学院,教育部可以在科学院预选一批大学老师,待开办大学时,直接到大学任教。

元和十三年八月,洛阳到夏原的铁路正式修通,也标志着长安到夏原的铁路全线贯通。由于长夏铁路位于唐朝的核心地带,串联几个重要城市,沿线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客运、货运的需求量非常大。

由于铁路建设费用高昂,所以交通部制定的客运、货运价格较高,但是铁路胜在速度,以前的人走马运速度太慢,加上沿途的住宿餐饮费用其实是超过铁路票价的。

很多人经过认真核算后,那些手头富裕、急于出行的果断选择铁路出行,还有一些运送大宗货物,追求时效的货主,也纷纷选择铁路运货。

从长夏铁路开通之日起,客运、货运两旺,由于整个线路由交通部负责建设和运营,车票的定价权和卖票的收益自然也归交通部,长夏铁路每个月给交通部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提高销售效率,交通部还推出了分包业务,就是可以由二级承包商,包下整个车厢的客运或者货运费用,然后可以再分别售卖给个人。

由于长安到夏原沿线的客货运输需求非常大,而且整条铁路线处于交通部垄断运营的状态,所以长夏铁路利润丰厚,大量商人通过熟人或打点关系,谋求承包运输业务。

交通部有了钱,在采购铁轨、枕木、碎石等建材方面出手也大方起来,很多商家也积极到交通部公关,希望购买自己的建材。

长夏铁路修通后,李纯就立即让交通部修建夏原到广陵和长安到兰州的铁路。

李纯认为,广陵也是商业重镇,修通夏原到广陵的铁路,可以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规模,经济收益也非常可观。

至于长安到兰州的铁路,李纯则是从长远考虑,以后如果要西征,河西走廊是唯一的出口,长兰铁路修通后,以后还可以西延,作为沟通亚欧两洲的干线。刘元景和艾笛声讨论后认为,夏原到广陵的铁路受益可观,沿途地势平坦,而且淮河铁路桥由建设部负责,积极响应修建夏广铁路,但是觉得长安到兰州一段沿途经济一般,估计回本周期比较长,修长兰铁路有点不划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