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2章 开发边疆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2章 开发边疆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2章开发边疆(第1/2页)

这次朝廷关于行政系统和军队调动幅度非常大,一些新组建的道赶忙搭起行政架构,配备官员,十个军团都换成了新的名字,转移到新的驻地,将领也有所更新。

军队系统调动难度不大,只有镇辽军要从渤海国转移到新民府,平东军撤回润州驻地,其他的已经在新的驻地,重新找到合适的营房就好,不够的就新建。

行政系统则就麻烦的多,既要配齐道一级的官员,还要配齐州一级的官员,很多官员不愿去边疆地区,人事部和各道的官员反复做工作、想办法,忙了几个月才算基本到位。

元和十一年初,全国19个道1个都护的全部组建完毕,开始运行,各军团也调整到位,天下安定。

二月,中书省按照李纯的意见,发布政令,鼓励内地的百姓到边疆地区垦荒、经商、采矿等,内地的无地、少地农民可以到边疆地区开垦无主的荒地,任何人不得阻拦。

鼓励汉人到边疆地区开展贸易、贩卖货物,鼓励汉人在边疆地区办厂、采矿、伐木,边疆各道要采取便利措施,方便内地汉人过去移民、置业。

朝廷的政令一出,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开发边疆的浪潮。很多无地农民到边疆找荒地开垦,边疆各道为了防止有人圈占土地,要求地方官府按照各家人口分配一定亩数的土地。

一般来说各家都能分配到几十亩的土地,足够耕种还略有盈余,只要耕种五年以上,这些土地就成垦荒者的产业。

那些荒地,只要耕种五年,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产业,对内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诱惑太大了。

无地的农民直接过去,少地的农民把手中的土地卖掉,大规模涌向荒地较多的边疆地区。

其中,辽桓道一带荒地最多,涌去的农民最多,新罗、扶桑则有一些罚没的土地,直接分给来开发的汉人,黔滇、安南有一些边远的荒地,官府于是修通道路,方便汉人过去耕种。

边疆地区资源比较多,有待开发,很多人跑去采矿、挖参、采药的,有的甚至还办起了厂。

少数民族不通经商,不少汉人贩卖货物过去,再采购当地的土特产卖到内地,赚了不少钱。肃慎都护府那边,开始源源不断送去流放犯,开始了由南往北开发的运动。

大规模的开发边疆运动,持续多年,既解决了内地无地、少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又促进了边疆的开发,边疆各道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移民的汉人越来越多,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也巩固了朝廷对边疆的控制。

朝廷保留了三个地方,暂时不予开发,分别是东济岛、库页岛和东流群岛。

东济岛已划为皇室私有领地,上面的新罗人就属于皇家的私有属民,没法把地再分给其他汉人。

李纯认为,边疆土地毕竟有限,早晚要开发完,库页岛和东流群岛地处边远,可以把两地先保留下来,等以后其他地方开发完毕,这两个地方先留作储备之用。

全国安定以后,李纯开始思考国家的治本之策,他在分析以前秦汉和隋唐对外扩张的历程时,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前朝征服岭南、福建这些适合汉人地方比较成功,占地以后移民汉人过去,汉人扎根后自然拥护朝廷,逐步形成稳固的统治。

而对安西、漠北草原的征服比较失败,因为这些地方不适合汉人的生存,只能依靠一时的武力,让少数民族首领暂时屈服,一旦中原政权衰落,这些地区就会重新独立,甚至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所以,李纯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待回鹘、吐蕃等不适合汉人居住的地方,唐军把他们征服后,全部肢解削弱,并向唐朝臣服,唐朝实行羁縻政策,只是在形式上纳入这些地区。

对东北、东部适合汉人居住的地方,则采取长期占领移民的方式,转化为唐朝直接控制的领土。

李纯认为,前朝对外扩张失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单纯依靠武力,经济上、文化上输出不够,导致一旦王朝衰落,边疆就控制不住;二是单纯依靠少数汉人军队驻守,这些人思念故土,待不住,人数又少,很难形成稳固统治。

李纯觉得,要想对外形成持续且稳固的扩张,必须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李纯考虑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天下安定,境内各族百姓的生育率很高,人口会越来越多,汉族和其他各族因为土地和资源问题,早晚会有摩擦,必须要提前想好对策。

若干年以后,唐朝必然要发动新的一波征服活动,也需要人力去攻打、镇守、移民,都需要提前谋划、统筹考虑。李纯苦思冥想,觉得可以采取三个措施。

第一,用五年以上的时间,先修炼内功,在把军事搞强大的基础上,大规模发展经济、科技、文化,到时形成综合碾压的绝对实力,给下一波对外征服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把境内的汉族和其他已经汉化、亲汉的民族整合为华族,成为以后大唐的核心民族和中坚力量,以后完成世界各地的征服以后,华族成为世界的领导民族。

第三,把境内华族以外各个夷族,进行汉化教育,又保留其民族身份,以后发动新的对外战争,就让这些汉化夷族一起参与征服战争,并帮助朝廷治理新征服的地区。

李纯认为,华夏民族源于炎黄部落联盟,当时的华夏民族仅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后面不断和其他民族融合,拓展活动区域。自黄帝开始,华夏民族先后融合了东夷、三苗、狄人、戎族、鲜卑等民族,就连唐朝宗室,也包含有鲜卑人的血统。

唐朝的汉族,就是华夏祖先和各族不断融合的结果,把汉族和那些已经汉化、亲汉的民族一起纳入华族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民族也是有一定的边界的,不可能无底线的全部包容,不然到最后就成了一个混血民族。

目前是唐朝的元和十一年初,就以当年为基准,把境内的汉族和汉化且亲汉的其他各族整合成为华族,作为华夏正朔。

仍具有其他民族特征,风俗、语言、习惯完全不同的民族,统一划分为夷族,与华族区别。

待国力进一步强大,境内的夷族汉化以后,全国的人口也会增加不少。

到时,开展更大规模的远征活动,境内的汉化夷人会参与征服活动,朝廷也会分给他们一定的权益,让他们参与治理新征服的地区。到时,境内的夷族分批迁出去,扩大华族的发展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2章开发边疆(第2/2页)

要完成这个设想,必须要花至少五六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初步有效果。所以李纯决定暂停对外扩张,集中精力搞经济、科技、文化,同时加强其他各族的统治,对他们进行汉化。

待时机成熟了,再发动第二波规模更大的扩张行动,这样稳步推进,统一世界的步伐才会更坚实。

要想实施这个设想,就要进行华夷分治,不然以后很多夷族融入到华族里面,还怎么区分?

在新的道、州、县组建完成以后,新的官员也到位了,各个部队也整编完毕,具备了落实华夷分治的条件。

李纯考虑成熟以后,就和李吉甫、武元衡等人分享他的想法。

李吉甫说:“陛下对各种事务不仅考虑深远,而且前瞻性很强,节奏很快,我们都有点跟不上。”

武元衡说:“陛下所说的华夷分治是个好办法,所谓汉人是汉朝时的称呼,目前是唐朝,把华夏民族称为华族更合适。”

李纯道:“很多事,必须要提前考虑谋划,不能临时抱佛脚,就比如这个华夷分治,现在不分,以后都混杂在一起,区分的难度更大。”

李吉甫说:“目前人口增加很快,估计五年左右,荒地就会开发完毕,是要提前谋划,考虑国内华夷两族以后的生存空间问题。”

武元衡说:“那些夷族被我们征服后,后面再让他们参与新的对外征服行动,如果他们有二心怎么办?”

李纯道:“朝廷征服夷族,初期会有些隔阂,但他们也是大唐的子民,既然受到朝廷的统治,就是国家的一份子。境外的夷族数量很多,未来华夏民族可以带着境内夷族一起去打,打完分给他们一些权益,又不是让他们白干。以大唐目前的实力,如果哪个民族胆敢有二心,只会招来更大的打击。”

武元衡说:“话虽如此,我们华夏人军力更强,完全可以单独对外征服。”

李纯道:“你说的简单,对外征服活动需要大量的兵员,如果全靠华族自己来,死伤会很大,必须把境内的夷族拉上,让他们也出兵参与,算是仆从军。”

李吉甫说:“如果境内有些夷族不配合不参与怎么办,那不就等于养寇自重。”

李纯道:“在唐朝自然是华夏民族来主导,让他们出兵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利益,如果哪个民族不识趣,不配合朝廷的政策,就别怪朝廷对他们出手,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武元衡说:“这些被征服的民族,朝廷给他们机会就不错了,敢忤逆朝廷就是自寻死路。”

李纯道:“华夷分治宜早不宜迟,民族的事务属于民政部,中书省要尽快带民政部办理这个事情。”

李吉甫说:“陛下说,汉族和汉化、亲汉的民族整合为华族,那华族怎么来定义,还能叫汉族吗?”

李纯道:“华族比汉族的范围扩大了,凡是会说汉语、接受汉人的生活方式的其他民族,以前没有过违法和反叛行为,只要本人愿意,这次都可以纳入华族,算是汉族的一次大扩容。

至于那些仍然具有民族独立性,语言风俗和汉族差异很大的夷族,不宜纳入华族,否则华族就成了一个大杂烩。所以华族是汉族的扩大版,也是一个身份标志,那些原来就是汉族的,可以称华族,也可以继续自称汉族,两者并行不悖。

但是那些新加入华族的其他民族,则应当称为华族,不能再称为以前的鲜卑、匈奴、羯族等,不然加入华族就没有意义了。”

李吉甫说:“我懂了,汉族是华族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使用,华族属于在汉人基础上,新吸收了一些其他汉化的夷族。”

武元衡说:“臣有个意见,按陛下的意见,所有汉人都可以纳入华族,但是在多年以前,就有一些汉人迁移到西域一带,还有一些汉人很早就移民到国外,没法登记确认,他们的身份怎么办?”

李纯道:“你说的是个问题,那些人到了异族的区域后,跟当地人通婚,有的人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改了,逐渐难以区分。这样吧,给他们一个机会,凡是要加入华族的,三年内必须要回到唐朝境内,回到他们的祖居之地申请登记户口,经过当地的官员和族人确定后,可以登记留在祖居之地,也可以在唐朝境内垦荒、经商,如果三年内不归者,视为放弃机会。”

李吉甫说:“陛下该想到的都想到了,我们中书省将带领民政部尽快抓落实,把华夷分治的事情做起来。”

元和十一年二月,朝廷开始发布一个重要的旨意。旨意的内容就是各地必须认真甄别居民的身份,按照华族和夷族分别统计,每个居民必须如实填报自己的民族。一个家庭统一填写一个民族,不能出现一家多族,家人可以经过权衡后选择加入哪个民族。

唐朝境内的汉族人可以直接填为华族,那些已经汉化,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基本相同的其他民族,只要没有过违法或者反叛的记录,只要本人愿意加入华族,官府一律不得阻碍,按照个人意愿登记为华族,境外的汉人,必须三年内回到祖居地,经过族人或官府的审核,也可以填为华族。

那些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与汉族差别明显的民族,则要填写自己所在的夷人民族,如契丹、奚族、扶桑,那些在已经汉化的夷族,如果不愿加入华族,也可以填为夷族。

各级官府必须认真登记各民族的身份,并进行审核把关,不得随意乱报,确保民族填报的真实性、严肃性。严禁在民族填报上弄虚作假,鼓励百姓举报,发现有人利用权力乱作为的,一律严惩。

在时间上,朝廷要求各地六个月内,也就是八月份前必须完成民族的统计,如边远地区确有困难的,可以视情延长三个月。

朝廷实行华夷分治,大规模对各族进行身份登记,很多人察觉到了不同的意味,尤其是夷人,纷纷打听填报民族的利弊。

朝廷给了一个正式解释,那就是以后民族确定以后,会有三个影响:华夷禁婚、夷人不得担任七品以上官员、夷人不得离开所在的道的范围,其他方面华夷一致。

当初,为了区别华夷两族的权力,朝臣们还进行了一场辩论。一些些激进派的大臣认为,华人自然要高夷人一等,在当官、教育、经商、置业上都要享受特权,夷人要缴纳更高的赋税,接受更多的限制。

那些亲和派的大臣则认为,既然都是大唐的子民,可以有所区别,但是不能实行明显的压迫政策,否则会导致这些夷族离心离德,早晚会反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