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68章 全面改革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68章 全面改革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68章全面改革(第1/2页)

行政机构设置确定以后,李纯开始考虑人事问题,由李吉甫、武元衡和韩愈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由李纯确定重要岗位人员,其他人员以中书省和吏部的意见为主。

左仆射目前位置空缺,右仆射武元衡升任右丞,右仆射的位置也空缺。原刑部尚书高郢工作多年,年事已老,可以升为左仆射;原科工部尚书李绛能力强,做了不少贡献,可以升为右仆射,门下侍中仍为卢坦不变,此三人为朝中仅次于两个宰相的从二品高官。

新组建的教育部,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坐镇,当然是白居易最为合适。新组建的建设部由柳晟任尚书,潘兴法升任右侍郎;新组建的交通部由原工部侍郎刘元景任尚书,艾笛声升任右侍郎。

新组建的农水部由原司农寺正卿汪广会任尚书,新组建的财税部由李巽任尚书,新组建的民政部由户部侍郎崔右甫任尚书,新组建的科工部由原吏部侍郎韦贯之任尚书,新组建的司法部尚书由原刑部左侍郎曾文正任尚书。

其他原有部门的主官保持不动,分别为礼事部尚书权德舆、人事部尚书韩愈、军事部尚书范希朝、工商部尚书程异、外事部尚书元稹、审判院正使陈达封、监察院正使裴度、枢密使崔群。

这次改革,增加了好几个部门,朝廷共有16个正部级单位(13个部,3个院),全部按照五人政务会的标准配备官员,把主官领导和民主集中统一起来,提高各部门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

由于增加了部门,很多新部门要增配两个少卿,官位自然也增加了不少,原来任职为寺、监正卿的官员,优先安置在侍郎的岗位上,其他有能力的官员,也可以借这次机构改革增加位置的机会提拔使用。

很多人都得到升迁,不少正五品的郎中提升为从四品的少卿,如枢密院秘书司郎中独孤郁、宗正司郎中楚连庸均升为枢密院少卿,但是郭钊、郭云、纪奎三个人都没动,还是在原来的郎中、员外郎的位置上,李纯不想让人说闲话,觉得朝廷格外照顾外戚。

还有一些李姓宗室的子弟,虽然有些才能,但是不便授予官职,官位小了,感觉受到轻慢,官位大了,容易被外人利用,对权力产生觊觎之心,只能授予爵位,在物质和名位上享受一些待遇。

这次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带寺的单位都改掉了,比如大理寺、太仆寺、司农寺等,以前国家单位和寺庙同一种称呼,李纯非常不喜欢,这次彻底改掉,让寺的称呼彻底回归到宗教场所。

忙完了朝廷机构改革的事情,李纯开始思量对教育的模式进一步改革。考虑到唐朝各地都有私塾,已经发挥了基础教育的功能,尽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点偏科,但是朝廷如果从小学开始重新培养,将过于耗时耗力。

最终,李纯决定朝廷从初中开始办学,在每个县设立一所初中,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年龄在12-14周岁的学童,学制4年,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历史、思想、科学、地理等基础知识。

虽然名为初中,但是由于学生没有数理基础,所以其中的数学、科学、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从头学起,待以后培养出一些人才,再逐步充实初中阶段数理方面的知识。

在州一级设立2所学校,其中一所继续深入学习文化课,相当于高中,一所开设医学、师范、行政等专业,相当于于中专,待四年后,这些初中生毕业,就可以考入各州的高中、中专。

那些没有考上高中、中专的初中毕业生,有了一定的数理知识基础,可以在乡一级设立公办小学,让这些初中生充实到小学教师队伍,完善小学阶段的数理内容。

也就是说,先办初中,再办高中、中专,同步改革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待小学阶段的基础扎实了,再逐步增加知识内容,提高初中以上阶段的学习难度。

这样做,虽然违反常规模式,但是在唐朝这个数理人才匮乏的年代,只能用这个权宜之计,来逐步培养综合型人才。

待各州的高中生培养出来以后,在在中央和道一级就可以设立大学,在中央一级设立几所专业性大学,在道一级可以先设立一所综合性大学。

待人才丰富以后,中央和各道再逐步增加大学数量,待大学教育成熟以后,可以再继续深化教育,培养一批研究型人才。

在当时,唐朝人口只有三千多万,不及前世一个省的人口,相应的,道、州、县人口都比前世低一个量级,所以采取中央、各道办大学,州办高中、中专,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在办学经费方面,所有公办学校免学费,由朝廷和各地拨付专项的教育经费,但是学生的生活费需自理。在培养人数上,由于当时的教师队伍匮乏,朝廷经费有限,不宜搞得规模太大。

县初中每个年级招两个班,每个班三十人,乡小学每个年级招一个班,州高中、中专每个年级可以各招三到四个班,中央、各道的大学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社会需求,确定招收大学生的数量。

以后,初中以上毕业生就可以直接找工作,不必都非要挤科举这条路。

目前,科举可以继续保留作为选拔官员的渠道,但是要改变选拔的方式,近期内仍采取从举子里面考试选拔进士,但是要增加经济、科学、法律方面的知识考核。

远期大学毕业生出来后,在基层行政岗位上干满两年,均可参与科举选拔为进士,全部按照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

当然,按照新的模式的培养的学生毕业还有些年份,只能作为远期规划,近阶段只能采取折衷的方式,先在科举中增加一些知识,后面再逐步过渡,慢慢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想好了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和框架,李纯将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和两个侍郎张籍、王建召进宫里,详细跟他们讲述了教育改革的思路。

三个人刚开始还有点听不懂,但是随着李纯的反复阐述,三个人基本明白了李纯的意思,就是全部官办学校,培养一批综合性新式人才。

教育部的三个官员,都是文科性人才,但是看到李纯所倡导的科学和经济等内容,对社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都非常支持李纯的教育改革计划,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个事业。

白居易回去以后,决定先全力办好两件事,一是在各县筹办初中,二是筹划在元和9年以新的科举方式选拔进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8章全面改革(第2/2页)

由于在元和6年就已经约定按照新的新模式选拔进士,并在国子监和各道开设补习班,所以这个工作相对好开展。在各县筹办初中,就涉及到经费问题,还有选择教师、寻找校址、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等内容,这就相对来说非常急迫。

白居易跟李纯汇报了筹办筹办初中的难处后,李纯非常支持,同意让财税部建立专项教育经费,划拨给教育部管理,各县可以核算设立初中所需的经费,然后从每年需要上交的赋税中扣除。

不光是初中的办学经费,以后高中、中专、小学、大学等办学经费,都可以由各地核算以后,汇总到教育部,经教育部、财税部批准后,直接从需上交朝廷的赋税中截留,中央一级的教育经费,由财税部直接拨付给教育部。

关于初中校址的选择,难度也不大,可由朝廷下旨,让各县按照招生人数,选择合适的场所。

相对较难的是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李纯考虑后决定,由教育部统筹负责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各县负责教育的县学来负责招聘教师,先期由县学兼任初中的校长,负责初中的组建和管理,待办学步入正轨后,再任命专门的初中校长。

李纯确定好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后,白居易就开始忙着抓落实,他也给教育部的三个官员进行分工,自己负责联系教育经费和组建初中学校,张籍统筹负责编写初中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王建则全力做好明年按照新式科举录取进士的事宜。

按照李纯的要求,要在元和9年5月份按照新的模式选拔进士,在7月下旬就要录取初一的学生,教育部刚组建,就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所有的人员都忙坏了。

白居易不仅自己忙着筹备初中学校的事宜,还让部里的少卿杨巨源,带着部里的官员到各地进行督办、指导初中的设立。

张籍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带着另一个少卿崔韶,聚集了一帮学者,编写几个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的过程中,经常找李纯请示,力图让新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与李纯的规划相一致。

王建负责的新模式科举,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也是有点拿不准,也是组织了好几个专家进行研究,并多次请示李纯,才确定新科举的考核模式。

总体来说,新的科举方式要求生员们要有全面的知识,仅靠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了,诗文的内容压缩了,司法、经济、科学类的内容大幅增加,有新思想的综合类人才相对更容易被选拔为进士。

搞完机构和教育改革,李纯又开始考虑下步用兵的事情。李纯认为,以前汉唐的对外用兵和扩张上有点偏,长期跟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进行死磕,占领的土地都是荒漠、草原,并不适合汉人生存,只能实行羁縻政策,委派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非常容易反叛。

李纯前期打吐蕃、回鹘、南诏主要是夺回部分失地,新占领的土地不多,重在解除外部的安全威胁,维持唐朝对这些地区名义上的统治。

下步,李纯把出兵的重点放在东北的契丹、室韦、靺鞨和东部的新罗、扶桑一带,这些地区基本都适合农耕,可以迁移不少汉人过来,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

由于是为了长期占领,而且要打好几个政权,李纯决定进行更加充分的军事准备。平东军、平海军已经建成可以水陆两战的部队,装备了大量的战船,战船上蒙有铁皮,装有火炮,可以远程打击对手。

继平辽军、镇北军之后,兴中军也已经完成新式火器的装备,战斗力大增,三个军团可以成为陆上进攻的主力。争取经过这一仗,让其他部队也都经历战场锻炼,十个军团都能积累战功,后面来一次长期的休养生息。

为了巩固后方,平蕃军镇守肃州,震慑安西各国;威西军镇守兰州,威慑吐蕃各国;平胡军镇守云州,威慑回鹘各国;平蛮军镇守昆州(昆明)威慑西南各国;平南军镇守交州,威慑南洋各国,五个军团确保其他方向不被侵扰。

除防守之外的其他五个军团全部参与第三阶段战事,其中,平辽军从檀州(今北京密云)出发向东北横扫奚、契丹等部族,最后攻向渤海国。

镇北军从平州(今河北卢龙)出发,沿辽西走廊东进,扫平沿途反叛势力,过辽河、鸭绿江,最后直达浿江(今朝鲜大同江)从北线进攻新罗。

平东军、兴中军移师到登州(今山东烟台、威海),从新罗西海岸仁川一带登陆,从侧后攻击新罗,然后再进攻扶桑。

平海军移师到翁洲(今浙江舟山),准备在最后阶段渡海参与攻击扶桑。

为了打好这一仗,李纯派武元衡带韩泰赴登州组建征东元帅府,在登州统一调度战前各项准备,战事发起后协调指挥五个军团的行动,务必一举讨平东方各国。

对于其他各国,李纯只是单纯的占地,但是对扶桑国却有比较复杂的心情。在前世,李纯深刻记得,扶桑的后裔,多次大举入侵中国,对华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心中的那个结始终难以完全解开。

如果这次征讨顺利还好,如果胆敢反抗,就别怪唐军不客气了。为此,李纯专门派人送一个密函给平东军统领田弘正,让其打到扶桑再打开密函。

冬季不适合作战,唐军只能先做各项战事准备,武元衡调度各军进入到出发地集结,进行临战训练。到了元和9年2月份,气温回升,李纯发出讨伐令,平辽军、镇北军率先展开行动。

平辽军从檀州出发,向北进入奚族的区域,奚族是东胡、乌桓人的后裔,此时处于分裂状态,有的依附唐朝、有的依附契丹,还有的处于独立状态,相对弱小。

对于平辽军统领李听来说,这些都是开胃小菜,一路扫荡过去,奚族被打的四处逃散、望风披靡,各个部落迫于形势,纷纷献上牛羊财物,向唐军投降。

即使有个别不长眼的,胆敢与唐军接仗,也是被逐个团灭,如切瓜削菜。按照唐军的传统,只要肯投降唐军,并缴纳贡赋、提供军需物资的部落,李听代表朝廷封其部落首领为官,然后率军徐徐往东进发。

可能是前面打的太顺利了,李听有点惯性思维,认为契丹人也很好对付,有点自大了,就没有过多的进行分析和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