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2章 铁路建设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2章 铁路建设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2章铁路建设(第1/2页)

他们认为可以先修夏原经下邳到海州(连云港)的铁路,海州是唐朝离夏原最近的海港,未来会有大量的运货需求,而且以后还可以从下邳沿沂水北上修到益都,打通夏原到鲁青道的交通,收益会更好。

收到交通部的建议后,李纯对着地图仔细研究了一番,认为二人说的也有些道理,但是长兰铁路还是必须先修,因为驱动修这条铁路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以后西征的需要。

修建铁路的周期很长,如果不提前修建沿线铁路,以后一旦发动西征,兵员武器和后勤物资都是一个大问题。综合考虑以后,李纯初步拟定了一个近几年修建铁路的方案,并召见刘元景和艾笛声进宫商讨。

李纯对二人道:“你们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修铁路不能光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军事作用。未来我们肯定要发动西征,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只有发挥铁路大规模的运输作用,才能把内地的兵员和物资快速运到前线,所以长兰铁路,必须要先修。”

刘元景说:“没想到陛下有这么深远的打算,倒是我们短视了,但是夏原到海州、益都的铁路预期的经济效益很好,沿途没有大江大河,修建难度不大,也可以考虑修建。”

李纯道:“一下子修三条铁路,有点吃不消,这样吧,先重点修建夏广、长兰铁路,夏广铁路修建本身难度不大,主要是被淮河给卡住了,淮河大桥由建设部负责建造。你们先集中精力修建寿州到广陵的铁路,寿广铁路估计两年就能修好,然后你们可以直接转场去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铁路。

等淮河大桥通了,交通部同步派人把大桥上的一小段铁路修通,夏原到广陵的铁路就彻底通了,以后也由交通部运营。夏原到海州的铁路路线有些问题,你们只考虑了到海州、益都,没有考虑到更远。铁路线稍微北移一些,由夏原经徐州到海州,这样虽然稍微绕了一点,但是可以留出两个方向。

一是可以从徐州直接往北,越过黄河可直接到达冀燕道一带,再往东北可以修到辽桓道,这是远景规划,暂时先不动工。二是改在从新沂北上修到益都,这条路线变化不大,等夏海铁路修好以后,就可以直接往益都方向修。”

艾笛声说:“陛下的规划更合理,更有前瞻性,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铁路,避开徐州确实不妥。按照陛下的规划,夏原到徐州段铁路未来的使用率会非常高,经济效益更好。”

李纯道:“目前修建铁路的技术已经成熟,难在修桥上,尤其是淮河、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河,目前的技术修大桥还是有点难。如果没有桥梁技术的支撑,以后铁路就只能困在黄淮之间的区域内修,意义就将大打折扣。”

艾笛声说:“潘兴法已经在调集建设部的精兵强将,开始修建淮河大桥,看阵仗很大,估计可以修通淮河大桥。”

李纯道:“潘兴法已经提前两年就在研究了,拿出了一套新的技术来建造,朕对他也有信心,如果淮河大桥可以搞定,以后可以再攻关黄河、长江上的大桥,以后修铁路就不用怕了。”

刘元景说:“修铁路投入很大,但是收益也高,长安到夏原的铁路修通以后,客座率很高,每趟都是满员,拉货的需求也很大,根本不愁货源,按照目前的收益,长夏铁路五、六年就可以回本。”

李纯道:“修建铁路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给百姓带来了方便,又可以赚钱。前期都是朝廷净投入,现在长夏铁路赚钱了,以后修铁路就是朝廷出一半启动资金,后续的资金就用已经修通铁路的收益投入,最后达到全部用收益来修铁路,以路养路。”

刘元景说:“像长夏铁路、夏广铁路是没问题,但是长兰铁路,还有兰州往西的铁路收益率太低,估计可能会亏本。”

李纯道:“你们是朝廷的机构,不能光像商人那样考虑问题,修铁路可以首先考虑经济效益,不然后面将难以为继,但是也要统筹考虑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不能边远地区就不修铁路吧,那里的百姓难道没意见?目前铁路是你们垄断经营,利润丰厚,商人有这个特权吗?以后在做规划的时候,经济效益好的铁路,你们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朝廷决定修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铁路,哪怕赔钱交通部也要修。”

刘元景说:“我们交通部是朝廷的部门,当然是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朝廷让我们往哪里修,我们就往哪里修,我们交通部会统筹调配资金,用赚钱的铁路线补贴亏钱的铁路线。”

李纯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示意结束了召见。

刘元景从皇宫里出来后,对艾笛声交代了一番,就回到了家里,没想到家里已经有人在等他。这个人是修建铁路的供应商张老板,专门向交通部供应铁轨、枕木、碎石等基本建材。

但是张老板的建材价格偏贵,质量一般,没有多少竞争力,刘元景本不想用他家的建材,没想到他竟跑到自己家里来了,老婆王氏居然还跟他聊的很热情。

张老板见到刘元景又是老调重弹,刘元景听了就嫌烦,本想直接送客,没想到老婆王氏却把他拉进后房,给他看了一个盒子,只见盒子里全是银锭,估计有500两左右。

一看到银子,刘元景出来后的态度就变了,跟张老板热情攀谈起来,答应这批铁路建材就用张老板的货。

自从刘元景当上了交通部的尚书以后,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着大量的资金进出,成为商人们重点拉拢、腐蚀的对象。

刘元景最终没能抵住**的诱惑,被那些商人们所围猎,而且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李纯后面抽空带人去了淮河大桥的建设现场,只见淮河北岸聚集了大量的民工,正在进行施工。现场负责的建设部侍郎潘兴法,正指挥着工人进行桥墩的围堰工程,远远看到皇帝往施工现场来,赶忙过去施礼报告。

李纯问:“你这是采取的什么办法,好像跟以前造桥的方式明显不一样。”

潘兴法说;“禀陛下,以前都是在中小河流造桥,难度要小一些,在淮河这样的大河造桥,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臣和一些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决定借用采用以钢铁和混凝土为主来建造淮河大桥,也算是把近年兴起的新技术用在刀刃上。”

李纯道:“你说的我能理解,造淮河大桥像以前那样以石头和木料为主的办法确实不行了,毕竟是要通铁路,肯定要足够坚固,这个大桥能否也同时可以行人?”

潘兴法说:“禀陛下,这次修的淮河大桥,计划中间铺设铁路,两侧留有通道,可以行人、走马车。”

李纯道:“看你们的工程难度不小,搞了那么多大船,还用铁链绑住岸边的石墩和大树,能行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2章铁路建设(第2/2页)

潘兴法说:“臣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只能说技术上可行,在河的岸边围堰施工还好,靠近淮河中心,水深流速大,围堰施工难度很大,所以只能用铁链绑住大船,再和岸边的石墩大树相连,就是怕船移动太大,难以施工。”

李纯道:“你们围堰好,就要浇筑混凝土吧,具体怎么来建造,整个工程估计需要不少钢筋水泥。”

潘兴法说:“我们的方案是,先围堰,再把围堰里的水抽出来,把下面的泥沙挖出来,一直挖到坚实的地方,然后先用钢筋扎成一个基本骨架,然后再往里面浇筑混凝土,水下部分硬化以后,再继续做水面以上的桥墩,等所有桥墩都修好以后,再把在岸上预制的桥梁一段一段运到桥墩上,拼接连接好,最后在上面铺设铁路,整修路面,就可以通行了。”

李纯道:“在淮河上修大桥,是前无来者,如果修成,你将是朝廷的一大功臣,后面还要在黄河、长江上修大桥,都需要你来主持。”

潘兴法说:“长江宽度更大,水流更急,跟淮河没有可比性,目前臣还不敢想,如果在淮河上修桥成功,可以积累经验,在黄河上应该可以先尝试一下。”

李纯觉得,长江以南,水运便利,修铁路的迫切性不高,可以先重点修建长江以北地区的铁路,如果能修成黄河铁路大桥,那也是很大的功勋。李纯在现场又看了一下,对潘兴法和一些重要的官员褒奖了一番,返回宫里。

李纯刚返回宫里不久,李承闽跑过来报告说,李吉甫突然病情加重,刚刚去世了。

李纯感觉一阵眩晕,上个月他还去看望李吉甫,感觉他的身体更差了,预感到李吉甫可能要走,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心里感觉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李纯命武元衡主持操办李吉甫的丧事,命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都要去祭奠,仪式搞得很隆重。为了进一步褒奖李吉甫,李纯下旨,追封李吉甫为韩国公,赐谥号忠懿,算是极重的恩赏了。

李吉甫去世后,李纯还会时常想起他以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一起共事的时光。当初,李纯即位时,人才匮乏,李吉甫作为左丞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李纯操办了很多具体事,甚至自己的家务事也帮助操办了不少。

李纯认为,自己与李吉甫虽为君臣,但感觉他更像是自己的兄长,默默帮助自己实现治国兴邦的理想。

办完李吉甫的丧事后,斯人已逝,难以追回,李纯想起了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觉得有必要过问关心一下,命人召李德裕入宫觐见。

李德裕穿着孝服入宫觐见李纯,进来就磕头行礼,李纯让其起来坐下,说道:

“你父亲生前是一个忠臣良相,朕跟他的关系很好,他去世后朕经常会想起他。你是他的儿子,才华和能力也不错,李吉甫生前很关心你,对你的前途也很看好,朕对你也不能不管,你现在哪里任职,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德裕说:“承蒙陛下对我们父子的关心厚爱,微臣感激不已,臣目前在监察院任了三年的正七品御史,后面要按照朝廷的规矩,要回老家洛阳守孝三年。”

李纯道:“你才三十出头,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守孝重在其心,你可以回去先守三个月,然后由朝廷召回。关于以后的任职方向,你有什么个人想法?”

李德裕说:“禀陛下,父亲曾多次跟我说起陛下开创大唐盛世的宏伟愿景,微臣也非常向往,愿意往最能给朝廷出力的地方任职。”

李纯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大唐就是要有一帮肯干事业的官员,沉吟了一下说道:

“监察院的工作也重要,但是目前对襄人的管理更重要,以后我们还会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更需要会管理襄人的官员,目前去襄人地区任职最能锻炼人,你可愿吃这个苦?”

李德裕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微臣也很想去边疆锻炼一番,微臣不怕吃苦,愿意去襄人地区任职。”

李纯道:“襄人地区分散在边疆的好几个道,你可有意向?”

李德裕说:“父亲曾说过,陛下这几年在积聚实力,后面会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外用兵,受父亲的影响,微臣也喜欢钻研地理,对国外的情况大体了解一些。从沙洲往西大都是沙漠草原,补给难度大,从海路往南,可以直达南洋一带,还能再去天竺、大食一带。而且听说水军已经配备蒸汽机动力的战船,速度快、威力大,微臣认为海路将是后续出击的主要方向,所以微臣想去南方沿海的襄人地区。”

李纯道:“你倒是个有心人,跟朕的想法有些相通,以前汉唐把西域作为向外扩张的重点方向,朕要改变方向,准备主要从海路对外扩张,首先要打的就林邑、真腊一带,目前琼州(海南岛)有一个长史的空缺,琼州既有汉人也有襄人,你可以先在那里锻炼一下,以后有机会再升任刺史,后面大规模对外用兵以后,很多新征服的地方都亟需管理夷人的官员,有你大展身手的舞台。”

李德裕说:“微臣叩谢陛下的提携之恩,德裕定当肝脑涂地,在襄人地区作出一番事业,为陛下的宏图大业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

李纯觉得,李德裕虽然年轻,但是非常有干劲,思维敏捷,洞察力强,未来前途不在其父之下,如果其在襄人确实能够建立一番功勋,倒是可以重用。

前期,李纯让纪奎到各地查访一些情况禀报给他,都是一些寻常事务,觉得没有太大意义。

纪奎建议,夏原周边除了修路修桥,也没什么大事,可以到边疆的襄人地区查访一下,查看那里的治理情况。

李纯深以为然,就给他几个月的时间,让他到北方的襄人地区认真查访一番,特别是关注是否还存在什么问题。

纪奎前面从他在教育部的朋友那里听说襄人的教育有些问题,所以就揪住这个线索,到北方的晋并道、辽桓道一带的襄人地区去察访,通过好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察访到了一些重要的情况,就赶回夏原向李纯禀报。

李纯问:“你这次到北方的襄人地区察访,那里的治理怎么样,汉人和襄人相处的如何?”

纪奎答道:“禀陛下,那边的治理情况还不错,襄人的生活总体不错,汉人的地位肯定是要高过襄人,但是在一个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华襄相处还算融洽。”

李纯道:“华襄分治,自然是汉人地位高一些,但是必须要适当保护襄人的基本权益,这次你去查襄人的教育问题,可有什么收获?”

纪奎说:“微臣原来文化水平不高,后来加强学习,算是提高了一些,这次通过对襄人地区的察访,臣觉得不光那里的教育,全国的教育都有一个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