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同奈新城(第1/2页)
元稹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但是他认为,要想吸引僚越人过来,自然要下点本钱,好处就那么多,不可能到处撒胡椒面。夷人心里有些意见属于正常,但是不要过分表露出来,更不能体现在行动上。
元稹在隆安府最核心的同奈区、西贡区,对夷人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只有本地人和拆迁安置户可以留下,其他人一律不得迁入。同时,对这两个区的夷人实行监督措施,一旦有犯罪记录的,曾经和华襄两族挑起矛盾的,一律驱逐出两个区,只有良民才能留下。
元稹对这些良民相对比较照顾,这些人只要不逾越红线,老实本分生活,可以在华襄两族开办的企业、商行就业,也可以在夷人聚居的地方开店、做生意,生活水平自然比其他地方好不少。
自从同奈新城建起来以后,华襄两族基本迁到同奈新城居住,留在西贡的基本都是夷人。西贡的夷人,白天去同奈区上班、晚上再回去,一来一去也挺辛苦的,他们比较羡慕那些能够留在同奈新城的夷人,生活比他们更富足、更方便。
而远郊区的四个领的居民,则比较羡慕同奈区、西贡区的居民,因为他们可以去华襄企业就业,收入也高不少,比四个领的农民种地强多了。
同奈区和西贡区的夷人后面发现自己的居留权非常重要,一旦犯罪或者主动跟华襄两族发生冲突,就会被驱逐出去,居留和就业的特权就全部没了,只能去远郊区受穷。
两个区的夷人逐渐认识到,自己跟华襄两族在一起,其实是沾光的,虽然地位低点,但是有实惠呀。只要不挑不拣,找个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收入稳定,生活舒适,比远郊区四个领的居民强多了。
能够留在同奈区的夷人无疑是最幸运的,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附近的拆迁户,这些人总共只有一两万人。他们在同奈新城谋个差事非常容易,离家又近,收入是全路夷人最高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同奈区的夷人看到华襄两族都是笑脸相迎,礼节周到,谁也不敢得罪这些菩萨,哪怕就是犯错被骂上两句,也是嘿嘿应付过去。
一旦血性上来,非要争个是非对错,引出了大的冲突,不好意思,都要卷铺盖走人,被赶到远郊区四个领,去追求所谓平等、自由的穷生活。
元稹感觉留下三个婆罗门大寺,还是有点碍眼,就想把他们也改成佛寺或道观,就召李德裕过来商议此事。
李德裕也认为,继续在隆安府留几个婆罗门寺不妥,同意元稹的提议,但是觉得要把善后工作做好,不能引发矛盾。
李德裕说:“下官认为,把这三个婆罗门寺取消完全可行,但是也要照顾一下寺内的人员,不能让他们感觉受了亏待。”
元稹说:“我也想好了,每人给他们发一笔遣散费,允许他们留在同奈区,官府帮他们找个保底的工作,做生意也行。”
李德裕说:“现在夷人要留在同奈区非常难,这已经是对他们很大的照顾了,人生在世,无非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官府又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元稹说:“有的人想法不一样,为了啥信仰的要死要活的,未必所有人都接受这个条件。”
李德裕说:“下官认为,婆罗门教只要不反对官府就好,没必要彻底禁掉,下官建议,在城市内全面推行佛道两教,在农村的纯夷人地区,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宗教信仰,核心是不能反对官府。”
元稹说:“你说的也有道理,官府在农村的力量比较薄弱,要想彻底禁掉也比较麻烦,只要他们不反对官府,单纯的只是宗教信仰,就各依本心吧。”
李德裕说:“既然大人这样说,下官认为对那三个婆罗门寺,可以采取两个办法,愿意留在同奈区的,就按照大人说的办法来,如果仍然坚持做婆罗门教僧侣的,可以让他们去农村的婆罗门寺院。”
元稹说:“可以,无论去留,我都让民政厅发给他们一笔钱,算是补偿,空出来的这三个寺院你看该怎么处置?”
李德裕说:“目前国内佛道两教来了不少人来传教,也要有个妥善的安置,这三个寺院有两个靠近同奈区这边,一个比较远,下官建议,靠近同奈区的两个寺院一个改为佛寺,一个改为道观,比较远的那个就交给当地有名望的佛教人员,作为夷人信佛人员的去处。”
元稹说:“当年真腊、林邑从天竺引进婆罗门教的时候,也是为了巩固王权的需要,现在旧的王权倒了,很多百姓的观念也改变了,大量夷人改信佛教,不过此处的佛教为小乘佛教,与国内的大乘佛教有所不同。”
李德裕说:“宗教这个事,各有各的理,争了上千年也没有一个定论,下官建议我们还是聚焦于经济发展。目前各级的城市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砖瓦、砂石、水泥,砖瓦砂石还好说,可以在本地解决,水泥只有国内企业才生产,运过来费用很高,导致建筑成本很高,下官建议在本地也开几家水泥厂。”
元稹说:“你说的对,目前符真路处于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在本地建水泥厂,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也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我明天就可以写奏折,就是不知皇帝会不会答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0章同奈新城(第2/2页)
李德裕说:“当初皇上同意各路可以搞金属冶炼业,主要是金属冶炼耗费很多煤炭,又有污染,水泥企业也属于高耗能企业,也有污染,想必皇上能够批准。”
两人议定以后,又在五人政务会上过了一遍,就开始正式实施,由元稹亲自负责争取水泥、建材产业的事,李德裕负责三个婆罗门寺的改迁。
李德裕逐个到三个寺庙走访,做解释与劝导工作,也顺便摸摸他们心中的底数,防止有大的反弹,毕竟这几个婆罗门大寺影响力较大,李德裕还是想柔和地解决此事。
李德裕走访发现,三个寺的僧侣有三种心态,一些相对年轻的,认为可以留在同奈区,就业赚钱都不错,就很赞同第一种方案;有一些则坚持自己的信仰,倾向于拿钱走人,回到纯夷人地区,继续做婆罗门僧侣,还有一些年龄很大的僧侣,两个都不想选,就想着官府能够给个妥善的后路,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李德裕觉得要求的都不过分,就按照三种办法进行安置,所有人都发一笔遣散费。愿意留下的,官府在同奈新城西北角辟了一块地方,让他们还俗安家落户。想走的就简单了,直接拿钱走人,寺院里经卷、法器也可以带走。年龄大又不想走的,就格外照顾一下,也跟第一类人安置在一起,但是每月发点养老金,算是照顾。
婆罗门僧侣离开以后,李德裕请来国内过来传教的佛道两教人员,按照他们的要求,将其中的两个寺院改造一下,分别改成了佛寺和道观,成为隆安府华襄两族佛道信众的去处。
第三个寺庙则交给了比较有名望的夷人和尚,由他在夷人中募捐一笔钱,并主持寺院的改造,最后成为当地小乘佛教信众的重要寺庙。
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安置在同奈区的僧侣,成为最后一批得以能够留在同奈区的夷人,后面符真路在同奈区只引进襄人,还有必要的华人,不再让任何新的夷人到同奈区居住。
后面,同奈区以外的拆迁户、或者卖地给襄人的夷人,只能安置在西贡区。就连西贡区对夷人也开始严控,远郊区的四个领当中,每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有幸迁入西贡区。
元稹和李德裕认为,尽管新城在发展,但是能够创造的商机和就业就会是有限的,自然倾向于分给华襄两族。
由于朝廷严控华人到夷人地区,除了公职、军人、教师队伍之外,能来的主要是办企业、高级管理、核心技术、大宗贸易的人员。因此,在符真路的华人,主要存在于府城、郡城,都是当地的金字塔顶尖人物,他们非富即贵,成为令人仰慕的对象。
元稹为了给襄人增加就业机会,除了按照分权模式,给了襄人大量的公职、军人、教师岗位,还规定华襄两族举办的企业、商行必须优先使用襄人,只有襄人不够或者襄人不愿干的岗位,才能招收夷人。
同奈新城的华人聚居区挨着政务区,这两个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区,也是安保等级最高的区域。这两个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周围砌上高墙,留几个重要的进出口,只允许华人和襄人进入,其中襄人还必须手持证件。
符真路所有的公职都是华人担任,但是隆安府普通公职是留给襄人的,所以这些襄人可以手持工作证,进出政务区。
那些华人家庭都比较富裕,自然要雇一些保姆、家丁、马夫之类的人员,由于只能雇佣襄人,所以开的薪水会高一些,这些人也可以办理专门的出入证,进出华人居住区。
在隆安府,夷人要办理的事项基本都在各乡、坊办理,最多到区、领一级就可以完成。区、领一级需要到政务区中的路、府衙门办事的,襄人公职人员拿着工作证,才能进入政务区。
至于华人生活区中,除了那些雇佣的人员之外,其他襄人要进去,门卫都会拦住,只有华人过来领人才能进入。
能到华人那里从事家政,或者在华人企业、商行就业的襄人待遇都很好,所以襄人都积极往华人雇主那里应聘。
华人能够雇佣的襄人毕竟有限,不过在同奈区全面实行襄人税率减半的政策,所以其他人就靠着政策优势开店、做买卖,出路也不错。
城市也需要一些从事体力活、服务员、打扫卫生的人员,两个区的大部分夷人只能从事相对低端一些的职业。当然,基层也需要一些夷人公职人员,还有一些夷人从教、从医的,这些都属于夷人中的精英人员。
元稹后来顺利争取到政策,朝廷允许水泥行业开放给各路,但是只能由华人过去举办。元稹发现隆安府东部的边和、头顿两个领有些山区产石灰石,就引进一些华人企业过来办了好几家水泥厂。其他各郡看到机会,也寻找合适的地方,吸引华人去办水泥厂。
适合建水泥厂的地方都远离城区,就几个华人充当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其他岗位就需要按照政策,雇佣襄人来干,但是有些体力活襄人也不想干,就只能放开给夷人。
边和、头顿两个领的夷人由于没法进城,只能是以种地为生,收入微薄,这下看到家门口也有了就业机会,都争着抢着来报名。厂方一下子看到来了那么多人,不知道该招谁才好,一下子僵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