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7章 削减宫人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7章 削减宫人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7章削减宫人(第1/2页)

李纯经过思考,决定将首先把解决宦官问题作为突破口,而对高崇文的封赏,就是一个借机削弱宦官的机会。

当时宫中宦官有三巨头,分别是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这三个人在拥立自己为帝的过程中,都立下大功,目前地位显赫,权倾朝野。

排第一的自然是俱文珍,此人有能力、有气魄,身为大内总管,又掌握左神策军,自是宦官的头领,李纯即位以后,俱文珍还算安分,没做太出格的事。

排第二的是刘光琦,担任内枢密使,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太监,在传达皇帝旨意时,经常借机搭送私货。

排第三的是薛盈珍,掌握右神策军,凭借拥立皇帝的机会,权势日增。

这三个宦官,虽然拥立李纯登上帝位有功,但是权势太大,逐渐表现出居功自傲、谋取利益的趋势。宦官之祸,是唐朝中后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根除,将成为本朝带来难以控制的隐患。

对于宦官,李纯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必须要限制其权力,特别是解除兵权,杜绝干政的机会,使其只能在宫中事务发挥作用。

打蛇要打头,李纯这次考虑,先削除权力最大的俱文珍手中兵权,理由是现成的,高崇文立了大功,朝廷要派宦官前去传旨封赏,传旨太监就选俱文珍去。

为了麻痹他的思想,李纯决定采取利诱的方式,让人暗示高崇文在西川缴获很多财物,传旨太监可以获得不少回赠。

俱文珍听说李纯要派他去西川传旨,也没多想,宫中重要太监出去传旨是惯例,而且高崇文在西川打了胜仗,缴获了很多财物,自己去了自然可以捞一些好处,何乐而不为。

出发前,李纯还专门召见俱文珍,对他说:

“高崇文立了大功,朕封其为西川节度使,朝中要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传旨,俱公公和高崇文私交不错,你去最合适。”

俱文珍听了以后很高兴,赶忙说:“为皇上分忧,是老奴的本职,老奴定不辱使命,把这件事办好。”

李纯又关心道:

“此次去西川,一去一回,要几个月,你手里负责的事,跟其他人交代一下,让他们先干着,此到西川路途遥远,俱公公年龄大了,可以稳当一些,不必赶时间。”

都是中规中矩的安排,还体现了李纯的爱护之意,俱文珍很高兴,第二天就带着宣旨队伍出发了。

俱文珍走后,李纯又开始考虑削减宫中人数的事。目前朝廷财政紧张,李纯要办的事很多,特别是制造火器,需要花不少钱,必须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

自己崇尚简单朴素,嫔妃也没几个,宫中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养着这些人浪费不少财力,必须要进行分批裁减。

李纯正想着裁减宫人的事,吐突承璀跑过来伺候,李纯对他说道:“你的名字吐突承璀,不太好听,说起来拗口,朕要给你改个名字,你意下如何?”

吐突承璀当即跪下答道:“奴才父母文化不足,当时也就是给奴才随口取了个名字,不太好听,奴才恭请陛下赐名。”

李纯道:“你跟朕也有段时间了,还算聪明伶俐、忠心可嘉,朕就赐你姓李,中间的承保留,你是闽人,就添个闽字,取名李承闽,你觉可好?”

吐突承璀叩拜道:“陛下思虑周全,此名甚佳,奴才以后就叫李承闽,奴才拜谢陛下赐名之恩”

李纯道:“起来吧,我以后就叫你小李子,我最近在想,我一个皇帝,3个妃子,10个孩子,宫里宫外却有上万宫女宦官伺候,是不是太浪费了?”

李承闽说:“皇帝是一国之君,各项事务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人管,有人伺候,可不能马虎,自然是多需要点人。”

李纯道:“人虽然很多,未必都是替朕办事,听说很多太监打着给皇帝办事的旗号,办私事、捞好处,你是朕的身边人,给朕说句实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7章削减宫人(第2/2页)

李承闽答道:“我们宦官都是忠心为皇帝办事,大部分都是很努力的,当然也有些不长眼的,借机搜刮,毕竟是少数,略施惩戒就好。”

李纯正色道:

“你就别替他们遮掩了,自玄宗皇帝起,宦官的权势就越来越大,当时就有一个高力士,到了肃宗皇帝,又出了一个权势熏天的李辅国,后面还有鱼朝恩,到了德宗皇帝,宦官又掌握禁军,这次朕能驱逐王叔文等人,俱文珍和刘光琦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足见你们宦官之势大。”

李承闽连忙说:

“陛下目光如炬,什么都瞒不过陛下的眼睛,俱文珍自从帮助陛下驱逐王叔文,拥立陛下登基后,自高自大,对宫里其他太监随意呵斥,我们对他一肚子意见。”

李纯察觉到了李承闽借机排挤俱文珍的意图,就说道:

“俱文珍虽有你说的那些毛病,但是大方向还是很好,在朕登基之时立了大功,高崇文平定西川后,还是他替朕去西川宣旨,他也只是喜欢在你们面前拿架子,并没有干预政事,总体还算可以。”

李承闽:“俱公公立了大功,我们自无意见,但是刘光琦有些不安分,有勾结朝臣干政的嫌疑,请陛下明见。”

李纯听了以后,知道宦官内部为了争权夺利,也会互相打小报告,这样也好,可以分化瓦解。关于刘光琦的事,他也记下了,后面会找机会处理,于是说:

“你说的,朕知道了,以后会处理,上万的宫女太监,人数太多,你找刘光琦商议一下,让那些想出宫的宫女太监,可以出去一些,愿意出去的,可以给些赏钱。”

李承闽说:“每年宫里都会放出去一些人,后面还会新招一些,今年还招吗?”

李纯道:“此次只放不招,几年内都不要再招,不仅皇宫不招,诸王那边也不准再招,不够的就从皇宫这边挑一些过去。”

经过征询意见,宫女想出宫的多些,到了年龄急着想着嫁人,太监比较少,他们都是阉人,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到了民间会被人耻笑,很多人不愿出去。

最后,经过做动员,宫女出去的比较多,有一千五百人,大概去掉了三成,宦官里面也有一些年老想回乡的,在宫里被欺压的,或者有些手艺的想出去,共有五百多人,大概走了一成,宫女太监一共出宫两千多人。

想到总体少了两千人,李纯觉得总算减少了一些负担,反正也是他们自愿的,没有强迫,不会引起动荡,剩下的还是偏多,以后找机会再减少一些,逐步消化。

李纯又一想,这次出去一千五百多个宫女,就有一千五百多个男人可以找到老婆,然后又可以生孩子,既是一件善事,也可以促进国家人口增长。

对于怎么分割俱文珍手里的兵权,李纯也是费了一番脑筋。首先是选将问题,合适的人选不好找,思来想去,李纯选中了范希朝,范希朝是员大将,在朝中威望高,虽然和王叔文有过来往,但是关系不深,对朝廷还算忠心,让他统领神策军,各方面都能接受。

禁军分左右神策军两支,李纯决定让他接替俱文珍统领左神策军,右神策军统领暂时不作更换,仍由薛盈珍担任,这样宦官的反弹也会小点,以后找到合适机会再换人。

李纯下旨任命新的神策军将领时,宦官们有点一惊,怎么分了宦官的兵权?手握左神策军兵权的俱文珍不在,刘光琦是内枢密使,懒的管,薛盈珍统领右神策军不变,也没动力管。

俱文珍是宦官们的首领,他这一走,宦官们没人敢领头,反正其他人的利益也没动,所以也没闹出什么浪花。

左神策军换将这事没有引起什么反弹,平稳的就过去了,范希朝顺利接管左神策军,他与左神策军的将领也算熟识,没有采取换人或者其他激进的措施,两个月就顺利掌握了左神策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