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治理夷人(第1/2页)
最后厂方认为,修建水泥厂毕竟是占了当地的资源,就肯定要照顾工厂附近的居民,所以就表明优先招收工厂附近几个村的人员,如果不够,再招其他人员。
最后水泥厂附近的村民,靠着本土优势,获得了大部分的体力岗位。但是厂方也声明,所有工人必须服从管理,如果谁敢闹事、怠工,厂方有权解雇,后续会从其他地方招人。
这些村民认为,在水泥厂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收入是种地的好几倍,谁敢瞎折腾,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其他地方的村民只能感叹自己的命不好,家离水泥厂太远,丧失了进厂的机会。
由于符真路大规模引进襄人,只是两年多的时间,整个符真路引进了50万僚越人,其中同奈区就有近20万人。元稹看到同奈区发展势头良好,心中大喜,干脆在同奈区的南部又新建了兴僚区,在这里又规划工业、商业、居住等区域,作为一个纯僚越人居住的区。
符真路其他郡城也开始学着隆安府的样子,在新区严控夷人进入,大规模引进僚越人,既可以壮大经济,也可以加强对当地的管控。
但是,符真道严控夷人进城,将不服管教的夷人驱赶到农村,也引发了一个负面效应,那就是留在城市的都是安分守己的夷人,农村存在不少心怀不满的夷人。
这些人轻则私下发牢骚,重则当众辱骂、诽谤官府,说华襄两族欺压夷人,赚钱的行业、好的岗位全被华襄两族垄断了,夷人想出头太难。
元稹听到这种情况,非常气愤,华襄两族作为征服者,难道还要跟夷族平权?留在城里的夷人必须是恭顺的良民,想平权就去农村的纯夷人地区。
官府对农村地区的夷人缺乏制约手段,必须要抓几个典型,谁再敢诽谤、辱骂官府或者华襄两族,对他们流放、判刑,以示惩戒。
元稹在境内找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大规模流放、关押夷人的地方,最后他瞄准了安达曼群岛。
安达曼群岛生活的是矮黑人,身体样貌与语言习惯,与大陆上的符真夷人完全不同,难以教化,元稹有心将他们迁走,腾出点地方。
于是,元稹向朝廷上书,要求将安达曼人迁到巴布亚一带,跟那边的黑人汇合,安达曼群岛作为符真路的流放地。
李纯认为,那些心怀不轨,敢于诽谤官府、辱骂华襄人士的夷人,必须要予以惩戒,于是同意元稹的方案,将安达曼的矮黑人,全部迁到巴布亚岛西部的纳比雷一带。
这些安达曼矮黑人,朝廷也不能不管,由外事部招募一些巽他夷人,对他们进行教化管理,定期还送点粮食、工具给他们,让他们逐渐在纳比雷扎下根来,成为唐朝在澳洲的第一个据点。
之后,元稹在符真路各地派出大量的密探,对于心怀不满、妄议朝廷、拉帮结伙、意图不轨的夷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抓捕,轻则判刑,重则流放到安达曼群岛。
原琼州长史高启伦,靠着李德裕的推荐,到了马来郡干太守,原司马王希良也跟来干上了长史。在高启伦的争取下,马来郡就成了琼州僚越人的专属区域,高启伦从琼州岛引来大量的僚越人到马来郡发展。
高启伦认为,马来郡热是热了点,但是基础好,条件优越。
一是位置好,马六甲城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是很多船只的必经之处,有效带动了当地商贸业的发展。
二是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锡矿储量大、品位高,国内来了大量的企业采矿、炼锡,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热带水果多,当地盛产榴莲、山竹、红毛丹,特别是榴莲,自从运到国内销售以后,迅速获得国内百姓的喜爱,销量很好。
由于这里的条件好,赚钱机会多,高启伦又专门派王希良回去宣传招徕,琼州大量的僚越人涌到马来郡。
光是采矿、炼锡就需要不少岗位,那些华人企业都比较照顾僚越人,所有岗位都是尽着僚越人先挑,僚越人不愿意干的岗位才招夷人。
大型的商贸由华人企业来做,普通的商贸基本就被僚越人包场了。这些僚越人从夷人那里收购水果、粮食,然后再卖出布匹、瓷器、茶叶等,从中赚取了不少利润。
马六甲城的码头非常繁忙,来往客商很多,很多僚越人可以在码头、商业里谋个差事,也可以开个旅店,赚得都不少。
高启伦知道,就是再好的条件,目前的经济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效益和就业都是有限的。高启伦学着隆安府,在马六甲旧城的西面也建起了新城,供前来马来郡的僚越人建房居住。
在马六甲新城,商机和就业自然也是向僚越人倾斜,各个岗位优先选用僚越人,只有不够时,才从旧城那边的夷人招募。
马六甲旧城的夷人,也是被严格管控,其他地方的夷人不得随意迁入马六甲旧城,马六甲新城的企业、商行只用旧城的夷人,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能用。
冯庆业的夷人管控方略,经过元稹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式,核心就是“分类管理、恩威并施”。
所谓分类管理,就是将夷人分为农村、城市两类,按照不同模式管理。
纯农村地区的夷人依然按照过去的模式管理、收税,乡以下基本采取夷人自治,由各领选拔一些服从恭顺的夷人担任乡长等职位,税负和以前一样,夷人只要按照规定缴纳赋税、不反叛,官府不干涉农村地区夷人的生活习惯、信仰等。
在城市,由于夷人与华襄两族共处,所居住的夷人受到严格的管控,不允许城区以外的居民迁入城内,如果城内的居民不安分,则会被驱赶到农村地区,确保在城市的夷人完全服从官府的管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1章治理夷人(第2/2页)
所谓恩威并施,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夷人,如果不愿和华襄共处的夷人,可以迁到农村地区,但是如果留在城市内,就必须不得有任何犯罪记录,也不能主动与华襄两族挑起事端,否则就会被惩罚并驱逐。
当然,在城市内表现较好的夷人,可以获得居留权和就业权两个好处。尽管城市内给夷人提供的就业,大部分相对低端,但是由于城外的夷人不得进入,所以就形成了一道护城河,没有别的夷人跟他们抢饭碗,得到的薪资收入还算不错。
大部的城市,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还要大量向襄人倾斜,所以能留给夷人的就业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原来城区的夷人就够了,不必再引进夷人。
但是有的地方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当地的官府会有条件的引入一些夷人进城。比如吉隆领,由于发现了大量的锡矿,采矿、运输、冶炼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原来城内的夷人远远不够。
高启伦就特事特办,从周边招徕了一批精壮劳动力,每个人签署一个保证书,必须服从官府的管理,尊重华襄两族,就可以获准到矿场上班,也可以在领城内买房置业。
这些获准进城的夷人,前期都会被重点观察,一旦发现有不轨行为,立即驱逐回乡,矿场永不录用。
城内的夷人混的好,可以进入基层公职、医、教等岗位,有的善于经商,在城内夷人聚居的地方开店收入也不错,还有的夷人头脑灵活,可以帮着襄人到夷人地区收货、推销,也能拿到不错的薪水,哪怕就是当个清洁工,挣得也是种地的好几倍。
靠着“分类管理、恩威并施”的模式,夷人可以求仁得仁、求财得财,各凭理念选择到城乡发展。至于又想多赚钱,又想争地位的夷人,只要敢惹事,各级官府的处理方式很一致,就是一律驱逐到农村。
如果在农村还不老实,有忤逆之举,就会被判刑、流放。
由于有严格的管制,城内的夷人就业得到了保障,但是也不可能人人都有工作,必然存在一些孤老病残的人员。符真路专门出台了政策,在城市内的弱势群体,特困人员,只要是表现良好,给予最低的保障,体现人道精神。
元和19年,朝廷将西征元帅府设在马六甲城,高启伦奉命做好元帅府的保障工作。高启伦调集全郡的人员,竭尽所能保障好朝廷大军的征讨行动,受到了范希朝的高度赞扬。
由于朝廷西进的人员和物资都要在马六甲中转,马六甲城进入了忙碌状态,高启伦专门派出大量人员协助储存、转运军事物资。
进入7月份,前方的战事逐步明朗,唐军在天竺一带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被攻灭,但是黑衣大食的战事还处于胶着状态。范希朝认为,朝廷集中了三路大军,应该可以拿下黑衣大食,即使有新的困难,可以调第一路军过去支援。
7月下旬开始,朝廷任命的官员到隆安府停留几天,学习一些治理夷人的经验后,开始分批赶到马六甲城。这些官员都会跟元帅府对接一下,如果做任职的地方战事已经结束,就过去赴任,如果还在打,就暂时留在马六甲观望。
按照朝廷的任命,严秦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治安部尚书,张广孝被任命为东天竺帕迦路总督,王之孝被任命为南天竺朱达路总督,韦处厚被任命为西天竺瞿印路总督,吴元济被任命为穆庭路从三品的代理总督。
各路除了韦处厚外,其他将领尚处于征战中,所以基本都是各路的按察使、布政使带着各郡的官员前来赴任。
有些被任命为郡一级的官员,由于前方战事不能及时赴任,干脆就留在马六甲,向高启伦学习郡一级治理夷人的经验。
进入八月份,除了巴格达一带,其他各地的战事已稳,官员们开始大规模的向自己被任命的地方赶去,争取早日进入角色。
由于张广孝尚在黑衣大食作战,严秦只能暂时镇守帕迦路,迎接前来赴任的官员。八月底,被任命的帕迦路按察使王树坤终于带着属员到达华氏城,严秦就将帕迦路的事务交给王树坤,自己则按照圣旨的要求回国赴任。
关于镇桑军,朝廷的旨意也有明确,将部队一分为二,一半留在帕迦路,组成帕迦师,一半回到东昌府驻地,组成扶桑师,由两个副将暂任师长,各自带领部队到新的驻地。
严秦于是与副将秦如海带着扶桑师先行返回东昌府,然后严秦再去夏原任职,副将吕鸿基和参军储郝东则带领帕迦师,跟随王树坤行动。
朝廷给各路官员的圣旨,还附带有地图,明确各路的范围,还有首府的位置,防止各路之间扯皮。关于各郡的设置,由各路根据朝廷给定的原则,自行均衡设置,如需增加郡的数量,可向朝廷请旨。
帕迦路主要包括原帕拉王国及附属的羯陵伽、切蒂斯、迦摩缕波及若开王国。在边界上,帕迦路北至喜马拉雅山,东到若开山脉,西到亚穆纳河与恒河的交汇处,南到今奥里萨邦南部。
由于若开王国南部有一段狭长的领土,朝廷将这段领土以兰里岛以南为界,将丹兑一带划给符真路的直通郡。若开王国的主体部分再向北延伸,组成新的若开郡,归属帕迦路。
在首府选择上,放弃华氏城,选择在豪拉城(今加尔各答附近)以南的海岸,选择合适的地方重建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