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1章 建设苏禄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1章 建设苏禄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41章建设苏禄(第1/2页)

汪雨廷思考一番后,就找一些襄人连长、科长过来,他们都是骆瓯族群的精英人物,可以跟他们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汪雨廷说:“这里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仍然比较原始落后,靠他们很难将此地发展起来,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不错,非常适合骆瓯人生存,本官想搞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骆瓯人过来安家置业,特别是你们的家属、族人都可以接过来,一起把日子过得好起来。”

一个连长首先说:“汪大人,我们也想把家属和族人接过来,但是这里太落后了,我们怕他们不愿来。”

汪雨廷说:“这里落后是因为原来的土著人不懂生产,浪费了这么好的自然条件,骆瓯人勤劳能干,肯定能在这块土地上发展的很好。”

一个科长说:“说实在的,我也想把家属接过来,但是一想着过来要受苦,又打了退堂鼓,汪大人总要给我们几颗定心丸。”

汪雨廷说:“按照朝廷的政策,襄人在夷人地区赋税减半,本官认为,苏禄郡情况特殊,准备向上奏请这里在前五年襄人赋税全免。你们作为公职人员,长期单着也不是个事,家属族人过来务农经商都可以,后面建城建房都需要人,只要骆瓯人愿意过来,郡里可以高价聘请他们。”

另一个科长说:“汪大人说的办法好,如果赋税全免,这里自然条件好,就算是种地、打渔也不错。”

汪雨廷说:“朝廷给我们郡和襄人团配了一些船,本官可以一并申请,免费到安桂道接骆瓯人过来,来了以后,每家都可以免费分配一些土地。”

汪雨廷这么一说,这些科长、连长们就更加心动了,热情的探讨起来,回去以后又跟其他骆瓯人提起此事,大家都很积极,就等朝廷的政策下来。

汪雨廷干脆趁热打铁,立即写出申请,派船送到古晋。冯庆业收到汪雨廷的申请后,正发愁怎么搞好巽他路的经济,觉得汪雨廷的这个建议很好,可以先把襄人吸引过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的速度自然就快多了。

冯庆业认为,一下子给襄人免税五年,幅度有点大,但是如果幅度小,吸引力又不够。冯庆业思考一番后决定,可以先在苏禄、苏威、百屿三个比较落后的地方试点一年,不至于失控,后面根据政策的吸引力再决定是否继续推行这个政策。

冯庆业想好以后,就立即写出奏折,派快船送到朝廷。李纯收到奏折后,觉得南洋有些地区确实非常落后,必须采取非常规之法,批复同意在三个郡试点一年该政策。

汪雨廷送出申请后,就带着属员们搭建起一些木头茅草房,先住了下来,并让几个懂得烧砖的襄人士兵,垒了一个砖窑,开始烧砖,准备以后建一些砖瓦房。其他人闲暇之余,就去捕鱼、采果子改善生活,还有人开始围地种菜、种庄稼。

等了近一个月,朝廷的批复终于下来,苏禄郡欢声一片,有几个科长、连长主动请缨,要带头回乡招募家乡的人过来。这些襄人主要来自于安桂道的廉州(今广西北海)、党州(今广西玉林)一带,汪雨廷干脆挑了二十几个人,带着三艘大船,直接开到廉州的合浦港,让他们回乡招徕人员后,再开回来。

这二十几个骆瓯人都是各地的代表人物,还带着其他骆瓯人的信件回去,到了合浦港以后,就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将同乡人的信件给他们的亲人。

这些骆瓯人不仅动员自己的家属、族人,还动员其他同乡也去苏禄发展,那些骆瓯公职人员和襄人团的家属和族人大部分愿意第一批过去,其他人则心存观望,准备后面看形势再决定是否过去。

那些愿意去苏禄郡的襄人,有的把自己的地卖掉,有的则是先委托给亲友照看,然后带着大包小包的随身物品,先后到合浦码头聚集。

大概花了一个月,终于装满三船人,船队起锚返回宿务岛。汪雨廷看到第一次运来了五六百人,感觉非常高兴,当即给这些人分配土地,并号召其他人帮他们建房。第一批成功后,又有其他襄人报名,要求回乡招募家属和同乡过来,这次汪雨廷派了5艘船。

随着源源不断的襄人到来,宿务岛逐渐热闹起来,大家忙着建房、开荒、打渔,忙的是不亦乐乎。

苏禄郡虽然荒蛮,但是朝廷拨付了不少开发的资金,汪雨廷拿着这些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是个郡,就应该有个城,汪雨廷就组织人员开始建城,既然城在宿务岛上,干脆就叫宿务城。

初期来宿务的襄人们,襄人团占了大多数,为了稳定这些襄兵,汪雨廷在第一批襄兵退役时,凡是愿意留下来的,全部招为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毕竟是铁饭碗,待遇不错,绝大部分人当然愿意留下来,这些人留下来后,自然又赶紧回乡将家属接过来,甚至动员一些族人一起过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刚开始,岛上的土著人比较畏惧唐朝来的人,不敢靠近,只敢远远观望。汪雨廷觉得自己刚来时,就占了夷人的地盘,还把他们赶走,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就派人送了一些食品和铁器给周围的土著人。

一来二往,这些土著人发现唐人也没有太多的恶意,就逐渐与宿务的唐人交往起来,有时候互相换一些东西,有时候就是跑来看看热闹。

人多了,就形成了一个集市,唐人和土著人可以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物品,后面土著人也逐步接收了唐朝的钱币。有些土著人发现唐人种地、捕鱼都比他们更厉害,原来是工具更好、技术也更好,所以都纷纷过来学习效仿。

土著人非常喜欢唐人的铁器和工具,觉得非常好用,经常拿他们的土特产来换,用久了也熟练了,土著人的捕鱼、种地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1章建设苏禄(第2/2页)

襄人优待政策的第一年,效果很好,宿务岛吸引了近一万骆瓯人过来,宿务城也建成了,有个地方机构的样子。苏禄郡辖区内其他各领,也仿效郡里的做法,派人回乡接了不少骆瓯人过来,全郡来了两三万骆瓯人。

冯庆业中间还来苏禄郡考察了一番,觉得汪雨廷确实能干,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蛮荒之地改变了面貌。冯庆业认为吸引襄人来夷人地区的开发目的已经达到,五年的免税期太长,如果继续实行下去,其他郡就会有意见,就想停止这个试点,也就是后面再来的襄人,不再享受五年免税的优惠。

汪雨廷认为,苏禄虽然改善了一些,但是仍然较为落后,如果停止优惠政策,很多襄人就不来了,所以还想继续争取。冯庆业觉得一下子彻底停掉,跨度也有点大,就决定再试点一年,但是第二年再来的襄人,免税期只有三年。

第二年,汪雨廷也拿不出那么多空余的公职给那些退役的襄兵,有些在发了退役金后,只能免费分一些土地,加上政策力度减弱,吸引的力度不如以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持续有些襄人过来。

当地的土著人跟唐人的融合越来越好,生产技术也提高很多,汪雨廷刚开始让他们以部落为单位缴纳一些贡赋,打算等夷人发展的更好些,再正式征收赋税。

冯庆业看到符真路可以增加三个郡,觉得巽他路面积更大,岛屿众多,也需要增加几个郡来提高治理效果。

冯庆业和其他几人商议以后,决定在棉兰岛中部增设廖内郡,在爪哇岛的井里汶增设万隆郡,在吕宋岛北部的达古潘增设巴士郡,在帝汶岛和马鲁古群岛一带增设安汶郡。

李纯收到巽他路的申请后,认为其意见比较合理,同意增加四个郡,同步增加四个襄人团。这样,巽他路就有了1府15郡,整个架构算是完全搭起来了。

李愬将境内的两股叛乱武装平定下来以后,首先是对境内的部分辖区进行调整。在贵霜郡,如陈弘岭所报,加尼城确实不合适作为郡城,将郡城改在坎大哈城,赫尔曼河流经坎大哈,将坎大哈改为赫坎城。

将贵霜郡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北到兴都库什山,东到苏莱曼山,西到扎黑丹,南到大海,成为瀚海路最南端的郡。

将乌孙郡的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南到白水城,北到田吉兹湖(今哈萨克斯坦北部),往西拓展到乌拉尔河东岸,虽然面积远超以前的乌孙,但是仍称为乌孙郡。

吉斯郡的面积也进行扩大,东到叶尼塞河上游,与回鹘都护府西北部接壤,南到田吉兹湖,与乌孙郡接壤,北到森林极寒之地,西到乌拉尔山一带。

李愬将辖区内叛乱和疆界处理完以后,开始考虑瀚海路的发展问题。李愬和吕元膺商议以后认为,从国内到瀚海路沿途都是戈壁草原,交通不便,非常制约瀚海路的发展。

李愬知道,从国内到瀚海路唯一可行的路线就是从沙州到归化,再从阿拉山口过来,干脆修一条从阿拉山口到康城的大道,沿途的河流全部架上桥梁,这样才能保证从内地到瀚海路一路畅通。

为了修好康阿大道,李愬亲自带人勘察路线,计划从阿拉山口向西南,经伊犁河、楚河,过碎叶城,再向南经白水城、柘析城过锡尔河,最后到达康城。李愬还委托吕元膺到内地寻找修建道路桥梁的专业施工队,来瀚海路修路,并到交通部对接以后修往瀚海路的路线。

康阿大道沿途主要是荒漠草原,只有少量是农田和居民地,征地难度不大,沿途地势还算平坦,修整起来也不费事,难度最大的是沿途要经过不少河流,特别是锡尔河、伊犁河都属于大河,必须架设大型桥梁。

等吕元膺带领内地的修桥施工队过来,就开始大规模的干起来,但是架设桥梁是个慢功夫,比较关键的锡尔河、伊犁河大桥同时开建,至少也需要两年的时间。

李愬认为,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稳定当地的局势,瀚海路必须吸引内地的襄人过来。由于康城只是瀚海路的临时驻地,以后首府要移到黑衣大食境内的巴士拉,李愬无法大规模往康城吸引人口。

李愬和吕元膺商议后认为,来瀚海路的属于游牧的契胡族群,都是以家族、部落为单位,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利益,就可以成群的吸引他们过来。

李愬经过五人政务会商定,出台了一个大政策,那就是但凡契胡人来瀚海路,可以挑最好的牧场,征服的夷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属民,每个领的收入只需交三成,日常事务完全自主。其实这个政策就是朝廷政策的扩大版,给予契胡人更大的权限,相当于本地夷人的统治民族。

李愬派人将这个政策首先传播给瀚海路的契胡人,这些契胡人口口相传,都知道了瀚海路的政策更好、幅度更大。

特别是那些来瀚海路的各领官员,前期只带了一些属员、民兵营和少量的家属,控制力不强,听说出了这个政策,心里有底了,开始派人返乡大规模招徕契胡人过来发展。

为了稳妥起见,李愬还专门写奏折将此事汇报给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支持。李纯收到奏折后认为,前期各路发展都不容易,政策上只要没有大的偏向,朝廷还是要予以支持,不仅同意该意见,还让沿途各地给西进的契胡人提供方便。

契胡人都是游牧民族,经过本族人的动员以后,特别是那些各领官员的亲属、族人,都想跟着沾光,既然有更好的牧场和权益,干吗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