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6章 规划大学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6章 规划大学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6章规划大学(第1/2页)

程维循认为把肥沃的平原地带仍旧保持为猎场,简直就是胡闹,这样一来汉人还怎么移民过来,流求岛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

程维循决定先从浊水溪一带的云林县开始强推,这里平原面积最大,如果把这块平原拿下,至少可以再移民一两万汉人。

于是程维循带领州兵,来到云林一带,跟当地的番人部落谈判,要么接受官府的条件,向汉人学习农耕技术,官府给予五年的免税期,要么就退到流求岛中东部的山区,在那里狩猎、采集都可以,官府也不会征税。

程维循这样一搞,搞得番人分成三个阵营,一是愿意接受官府的条件,二是打算转移到中东部山区,三是准备在原地顽抗到底。

程维循最后发出通牒,接受官府意见的村寨,就在村口插上红旗,表示效忠官府,愿意去中东山区的,给十天时间,全部迁走,如果既不走,也不接受官府意见的番人,官府将采取强硬政策。

十天后,番人按照各自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向东迁移到山区,有的在村口插上红旗,表示臣服官府。

但是也有些村寨,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认为这里是他们祖居的土地,没有让给汉人的理由,他们把精壮男丁聚集在一起,准备与官府死磕到底。

程维循认为,不来点狠的,这些番人就不知道官府的厉害,调集了近千人武装,带着火绳枪,炸弹等武器,先后对几个最强、最顽固的村寨发动进攻。

在官府武装的猛烈进攻下,番人所谓的勇士,不是被杀,就是投降,官军连续攻破了多个村寨,把抓获的俘虏全部集中到一起。

程维循给他们最后的选择,或者接受官府的政策,就地学习农耕,或者迁移到中东部的山区,如果继续顽抗到底,将格杀勿论。

在程维循的强硬政策下,这些番人最终屈服,有的选择东迁,有的选择留在原地学习农耕。

一旦番人选择学习农耕,就用不了那么多土地,程维循迁移过来一批汉人,建立一批村庄,与番人的村寨交错在一起,方便汉人教番人学会汉人的耕作技术。

程维循在云林一带取得成功后,又将经验推广到嘉禾、青竹、流南三县,将这里的番人进行分化,最终也是一部分留在原地学习农耕,一部分迁到中东部的山区。

为了区别番人,那些愿意跟着汉人学习农耕的,被称为熟番,那些躲进山林的,被称为生番,程维循为了防止双方越界,在山区与平原地带划了一道线,双方不得逾越。

由于程维循又争取到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大陆先后又移来好几万汉人,他们与留下的熟番一起,开发流求西部的平原地带,由于人口的增加,流州在元和14年又设置了四个县,人口也增加到10万以上。

程维循在大力吸引汉人垦荒的同时,还大规模发展当地的工商业,流州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告别了当初的落后境况。

朝廷为了奖励程维循所做的贡献。于元和14年下半年,将其提升为闽海道布政使,由流州长史苗荣成接任流州刺史一职。

当初唐军在平定江户叛乱时,平利家由于表现良好,率众主动投降,给田弘正留下一个好印象,后来任命他为户州(江户)千叶县令,夷人改襄时,平利家的名字也改为平原利家。

平原利家有个外甥,本来叫做源来超,后来也被迫放弃高贵的源氏,改名为源来明超,在平原利家的帮助和举荐下,成为户州商贸局下面的一个科长。源来明超为了感谢舅舅的恩德,经常带礼物来看望他,有时候还互相聊聊天。

这天,源来明超又带着几斤猪肉来看望平原利家,平原利家自然是热情接待,然后两人就亲热地攀谈起来。

两人谈了一会,源来明超就开始发起牢骚:“朝廷总说华襄一致,除了规定的三条之外,华人和襄人在其他方面的权利平等,我看都是忽悠人的,华人在我们扶桑就是高人一等,我们扶桑人真没地位。”

平原利家赶忙去关好院门,放低声音对源来明超说:“有些事你知道就行,干嘛要说出来,如果被人反映到刺史大人那里,惹得他不高兴,你的科长随时可能被撸掉。”

源来明超说:“这种话,我也只敢跟舅舅你说,前段我的一个朋友看中了户州城中心的一块地,那里住着十几户贫民,他都跟那些贫民谈好拆迁条件了,想召集几个股东,开一家大的百货商店,我都帮他把手续都办到一半了,结果后来一个华人也看中了那块地,也要在那里开百货商店,找了我们局长,局长就让我把原来的手续作废,重新给那个华人办手续,结果将那块地给那个华人了。”

平原利家叹了一口气:“这算什么,我们附近的福田家,就因为儿子当年参加了北条政康的勤王军,后面他儿子被俘,送到江淮为奴,他们全家的房屋和土地全被没收,分给了来扶桑的华人,福田家现在挤在一个破旧的小屋子里,靠给人干杂活为生。”

源来明超黯然道:“元和十年,我们扶桑人败的太惨,12万人被抓去为奴,现在只能匍匐在华人的统治之下,可是我不服呀,为什么我们扶桑人必须要低人一等,我真是不服呀。”

平原利家的口气变得严厉:“你不想要命了,居然说这种话,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朝廷没有更加苛待我们就不错了,至少目前的经济比以前好一些,我们扶桑人只要肯干活,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

源来明超说:“朝廷把我们扶桑人划为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真是要襄助华人还要打出去?”

平原利家说:“以我的判断应该是这样,这几年朝廷在积聚势力,以目前皇上的野心,肯定还要打更多的地方,到时就是我们扶桑人的机会。”

源来明超说:“我在州里也听说朝廷以后还要打出去,但是对我们扶桑人怎么算是机会呢?”

平原利家说:“朝廷把我们划为夷人,称境外的那些民族为夷人,这代表什么?代表一旦大唐征服夷人,夷人就在襄人之下,我们扶桑人也可以趁机统治其他民族。”

源来明超则说:“我觉得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到时必然拉着我们扶桑人一起去打,会伤亡不少人。”

平原利家说:“参战是必须的,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唐朝如日中天,只有跟着他们打出去,我们扶桑人才能在其他民族面前找回地位。”

源来明超说:“我弟弟文化水平不高,目前还没有一个正经的职业,喜欢习武,不然到时就让他参加出征的部队,说不定可以混个一官半职。”

平原利家说:“我看大唐出征就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不如就让他先到我的千叶县做个捕快,到时候舅舅我再运作一番,做个小头目应该不成问题。”

源来明超感激地说道:“如果弟弟以后混好了,必不忘舅舅的恩情。”

回到国内,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唐朝的各项事业都在稳步推进,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都在不断地发展,可以说是国力强盛、威服四夷,李纯自认还是有些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6章规划大学(第2/2页)

纵观各个领域,交通领域无疑是变化最大的,长夏铁路已经在稳健的运行,成为国家中部的陆上大动脉,夏广铁路和长兰铁路都在大规模的建设,唐朝百姓们非常喜欢通过铁路出行、运货。

蒸汽轮船已经大规模投入运行,海上和内河航运的速度和规模明显提升,南方在水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物流的效率更高,经济的发展相对快于北方。

夏原淮河大桥成为全国瞩目的大工程,淮河中耸立一排巨大的桥墩,非常震撼人心,两岸人民都期待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西运河四个河段同时开工建设,五六万民工不停施工,建成后将在夏原西面形成新的水运通道。

由于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很多有钱人都选择用混凝土和砖石建房,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是高大坚固、美观耐用,看起来非常大气上档次。

工商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供销两旺,开厂开店能致富,进城务工能赚钱,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唐朝的城市化进入了快车道,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各个城市的人口快速增加。

到了元和十四年,夏原的人口已经达到八十多万,赶超长安的势头非常明显,其他一些重要的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一些重要的矿业基地、交通中心也逐步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城市。

边疆开发和襄人汉化进展的也相对顺利,大批的汉人到边疆地区垦荒、经商、从教,不仅解除了内地无地、少地农民的困境,也繁荣了边疆地区的经济。

随着襄人学校的建立,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推广,襄人与汉人之间的沟通相对顺畅,很多襄人感觉要想能做官、能赚钱,必须要学会汉语。

教育、商业、行政三大力量的渗透,有力的推进了襄人汉化的进程,中上层的襄人不仅热衷学汉语,甚至模仿汉人的生活方式,与汉人的融合度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的运行完全进入正轨,人们都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但凡家里有点条件,都积极把孩子往学校里送,每年各个学校的招生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科工部下属的科学院广招贤才,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技术上有所建树,科学院都愿意花重金吸引过来,出资供他们搞研究。

按照计划,元和十六年第一批高中生就要毕业了,必须要提前开展建设大学的事宜,白居易专门向李纯汇报组建大学的情况。

白居易说:“陛下,按照朝廷的要求,各道要组建一所综合性大学,教育部负责组建几所专科大学,臣建议在夏原组建工业、政法、农水、师范、财经、医药、工程七所专科大学,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李纯道:“这七所大学基本覆盖了目前社会上需求的各类人才,朕都同意,这些学校的校址选好了没有?”

白居易说:“校址目前不好选,夏原城内目前已经没有空地,城外又比较偏僻,臣来正是要请示此事。”

李纯道:“目前城内已经没有空地,要建七所大学,基本不可能,南边是淮河,东边是工业区,都没法建,干脆就在城北丁圩乡一带建这几所大学吧。”

白居易说:“陛下,丁圩乡那边是不是有点偏了,都属于纯农村地区,怕是环境有点差。”

李纯道:“丁圩位于夏原到亳州的官道沿线,交通还算便利,初期建这几所大学,规模都不会很大,后面肯定要扩建,甚至还要增加其他大学,所以要选一个土地充足的地方,再说学校就是安心学习的地方,不宜在喧闹的城市里。”

白居易说:“那这七所大学就选在丁圩一带集中建设,各自预留一些土地,只是一下子建设好几所大学,需要不少经费,还请陛下定夺。”

李纯道:“经费的事你不用愁,直接跟财税部对接就好,关键是要选择一支合适的教师队伍,这个问题很重要。”

白居易说:“组建七所大学,需要各行各业的不少专才,这点仅靠我们教育部有点力不从心,还需要相关部门一起配合,搜集一些人才过来充任教师。”

李纯道:“你说的对,这几所大学和各个部门密切相关,组建这7所大学就由教育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力争在元和十六年正式开学。”

白居易按照李纯的要求,带人到城北丁圩乡一带选择校址,又协调京畿道搞好拆迁。为了加快建设进度,教育部的官员全力以赴,一方面与相关部门官员共同推进七所大学的建设,一方面搜集人才组建教师队伍。

各项事业的推进,使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李纯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隐忧,最让人担忧的是华襄摩擦、贫富差距、**抬头三个问题。

李纯也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产生新的问题,虽然朝廷也采取了很多预防性措施,但有些问题还是暴露出来。

朝廷在推行华襄分治时,虽然出台了一些差异化政策政策,比如规定华襄分姓、华襄禁婚,对襄人在做官、出道、文字上作了限制。

但是也要求各地不得压迫襄人,不得随意加码,不得损害襄人的正当权利,要维持华襄和睦的关系。朝廷特别重视保障襄人的财产权和正当的收入,严禁各地区别对待、增加襄人的赋税,不得设置行业门槛。

大多数地方官员虽然偏向华人一些,但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特别是在事关切身利益的各项基本权益上坚持华襄一致,出现了以柳宗元、刘禹锡、李德裕为代表的对华襄和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员。

但是也有部分汉族官员顽固坚持狭隘的大汉人主义思想,对其他民族存在明显的压迫和歧视思想,秦陇道灵州(今宁夏北部)刺史张仲方,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灵州地处贺兰山东麓,黄河贯穿而过,其州城灵武是当年朔方节度使的驻地,是安史之乱李亨称帝和起家的地方。

灵州虽地处西北,干旱少雨,但西有贺兰山阻隔风沙,黄河又流经此地,境内的平原经过黄河水的灌溉,比较肥沃,被称为“塞外江南”。

灵州历来是各族杂居之地,唐初以来,党项族大规模迁移到灵州及周边数州,成为这里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党项人过着游牧生活,喜欢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在吐蕃强大时,党项人曾依附过吐蕃人。

后来李纯重振大唐声威,收复了陇右一带,在关内道的基础上,建立了秦陇道,灵州的党项人成为唐朝的属民。

元和十一年开始,朝廷开始推行开发襄人地区的政策,很多秦陇道的无地汉人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土地,纷纷来灵州垦荒。

灵州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汉人开垦的土地多了,党项人游牧的草场自然就少了,纠纷也就出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