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05章 四地改襄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05章 四地改襄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05章四地改襄(第1/2页)

尚比尼说:“论恐勒和赤松巴两个莽夫都是吐蕃的败类,小王愿意出兵,配合朝廷扫平这两个小国,让吐蕃所有子民纳入朝廷的统治。”

李纯道:“这样吧,后面朝廷重新设立四个都护府,直接统治四个羁縻地区,你们这些小王都要去掉王号,由朝廷重新选拔官员,按照内地襄人模式进行治理。元稹按照这个内容制定一个诏书,让四个宣慰使送到四个羁縻地区的各小国,是叛是降,让他们自己选择。”

元稹说:“陛下言之有理,如果他们主动交出权力还好,如果胆敢反叛,朝廷再派兵消灭不迟。”

方向议定以后,元稹按照李纯的旨意,派四个宣慰使向各小国发出诏书。大部分小国都知道唐军的厉害,哪敢拒绝,而且给予他们襄人的身份也是好事,没理由反对,所以都回复同意朝廷的意见。

黠戛斯可汗阿热布通认为,自己的部族远离唐朝,不需要什么襄人的虚名,要让出权力,接受唐朝的直接统治,更是让他心疼,转念一想如果硬拼估计是打不过唐军,反正黠戛斯是游牧民族,惹不起躲得起,干脆带着部族一路向西迁移征战,跑掉了。

吐蕃小王论恐勒认为,当初自己被唐军利用了,辛苦打回来只剩雅鲁藏布江一带的领地,现在又要交出来,什么襄人、夷人的,有什么鸟用,汉人有高原反应,估计也打不过来,还是继续当自己的国王惬意,直接拒绝朝廷的意见。

象雄小王赤松巴认为,唐军利用论恐勒覆灭了吐蕃政权,自己作为赞普后裔,好不容易保留点家底,怎么可能轻易交出去,我们就是吐蕃人,不稀罕襄人的称号,象雄天高皇帝远,有种就打过来,也是直接拒绝朝廷的意见。

元和十五年六月,各小国的意见全部汇总到朝廷,李纯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李纯认为其他地区都被唐军打服过,只有这三个地方仗着地势偏远,没有受过唐军的打击,还敢张狂一下,必须要施以颜色。

李纯和元稹、范希朝商讨了一番,决定在四个羁縻地区设置都护府,直接将四个宣慰使改为都护,仍为正四品,再增加一些属员,由军事部派兵护送他们到四个地区就任,负责直接管理四个地区。

鉴于西域、南诏比较恭顺,回鹘的黠戛斯逃跑,其他部落愿意接受统治,军事部各派六千人护送三个都护赴任,沿途如有反叛力量就地消灭,安稳护送到位后,留下三千人,作为都护直接掌握的兵力。吐蕃有两个刺头需要讨平,由镇蕃军派出一万人,土浑、康巴各派出三千人,跟随吐蕃都护讨平两个小国。

任命四个羁縻地区的都护以后,李纯认为肃慎都护府经过五年左右的持续开发,已经增加了大量的人口,特别是汉人的数量增加显著,完全可以单独设立成道,否则也会跟新设的四个都护混淆。

七月份,朝廷正式下旨,肃慎都护府脱离辽桓道,升级为肃慎道,升松州为松滨府,作为肃慎道的首府。相应的,李听由从三品的肃慎都护升为正三品的肃慎巡抚,其他官员也同步官升一级,与道的官员级别相对应。

同步,取消十年以下人员的流放,十年以上的流放人员全部送到小兴安岭和威虎岭以东的勃州、宁州、漠州,肃慎道其他七个州府全部改为百姓的居住地,那些还在流放期的犯人,满了期限就可以转为当地普通百姓。

肃慎道的建立,提升了该地的地位,和其他各道一样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官员也都跟着晋升,肃慎道的官员自然是喜上眉梢。嫩江流域停收流放人员,放开给无地汉人垦荒后,又引来不少无地汉人到肃慎垦荒,肃慎道也逐步改变了流放地的面貌。

作为肃慎道的主官,李听也是感慨万千,经过一系列的打拼,终于让肃慎地区成为正式的道级行政区,自己也终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正三品的大员。

看着刘光颜、田弘正、张茂昭、李听先后走上正三品的巡抚岗位上,当初选择留在部队任职的李愬、高霞寓、严秦、乌重胤都有些后悔。

当时明明有一个走上正三品的机会,他们偏偏选错了方向,虽然朝廷照顾给了个从三品,但是位置还是正四品,再想进步就很难了。这四个军团统领先后向军事部表达想法,就是以后如果有机会,也想往行政方向发展,军事部又把他们的这些想法汇报给李纯。

李纯也觉得他们几个有点亏,当初都第一次对外战争中立过战功,因为职位有限,多年以后还待在军团统领的位置上。考虑到即将展开第二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如果他们再立新功,完全可以直接授予正三品的官职。

四个都护带着属员,在唐军的护送下一路向着四个地区进发,带着两个使命,一是要扫平沿途的反叛势力,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都护府驻地。

回鹘都护闫震在6000镇胡军的护送下,往回鹘的腹地进发,沿途的几个小国,在元和八年都被唐军教训过,知道唐军惹不起,一路上非常配合,还送了不少牛羊作为赠礼。

黠戛斯可汗阿热布通在唐军来之前就带领部众西逃了,往西一路兼并了不少小部落,反而壮大了,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一带建立了吉利斯汗国,一时得意洋洋。

闫震也不搭理黠戛斯的西逃,既然想当夷人,就去当夷人吧,以后有他们后悔的时候。

闫震转了一圈,最后在回纥与仆骨之间选定了都护府的驻地,此地位于克鲁伦河边,北依肯特山,南通苏尼城,可直达妫州,既便于对回鹘的统治,也便于和内地的沟通,便组织人员在此筑城。

闫震怀念西汉时期出使匈奴的使节苏武,就将此城命名为苏武城(今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

看到回鹘人整体还算配合,闫震就让多余的3000镇胡军返回,自己带着属员和3000直属团,开始忙着筑城、招徕居民,更重要的是领地的划分和人事安排。

回鹘都护府管辖的领地,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西北到唐努乌尔山,将黠戛斯排除在外。

闫震出发之前,朝廷已有人事上的安排,四个归顺唐朝的小国,一个小国分为二两到三个领。

每个领设管领一职,定为正七品,作为领的最高长官,再设置领监、领丞、领尉、领学,组成各领的五人政务会。

各领的官员、属员全部由回鹘人担任,各领的五人政务会人员由都护府任命,其他属员由各领任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5章四地改襄(第2/2页)

原来归降的四个小王,优先选四个领的管领,甚至可以向都护府推荐各领的官员,由都护府审核同意后,予以任命。

这样一来,其实朝廷主要掌握都护府及驻地城市的权力,各领的权力实际上依然在回鹘人自己手里,只是进一步拆分,主要官员由朝廷派驻的都护府任命。

在经济上,各领每年将收入的三成上缴都护府,其余的留作自用,都护府不作干涉。

都护府将辖区内所有的回鹘人划为襄人,统一定为回鹘族群,由各领的领丞负责与都护府的民政局接洽,办理各领居民的户口本和身份牌。

辖区内落实华襄分治的措施,如华襄禁婚、襄人任职七品以下、回鹘襄人不得出都护府辖区,也不得允许境外的夷人进入,如确有需要,须经都护府同意后,回鹘襄人才能出入境。

经过一番运作,原来的四个小国被拆分为十个领,被称为回鹘十领,各领官员由都护府重新任命,并向大唐效忠,正式成为唐朝的直辖领土。

按照要求,回鹘人的姓名也要改成复姓四字,由于大部分回鹘人和汉人接触很少,实际上是另起一个四字汉名,原来的回鹘名可以保留,作为族群内部使用。

回鹘人正式划为襄人后,除了有少量限制以外,其他方面和华人差不多,享受同等的财税政策,维持着半自治状态。

苏武城建立以后,不断有汉人和回鹘人到此定居,汉人将内地的产品运到这里出售,再购买当地的马匹、牛羊到内地贩运,活跃了当地商贸,回鹘人不需要再远赴苏尼城交易。

甚至有些汉人在当地办起了皮革、毛纺之类的工厂,还开设了一些餐馆、旅店、杂货店,吸引了不少回鹘人前来务工、购物,苏武城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塞外城市。

安西都护齐茂林,也带着六千护兵,从沙州向西域进发,军事部考虑到后续镇西军要参加远征,就从秦陇道的地方兵力中抽调三千人,配发燧发枪,作为安西都护府的直属团,另外从镇西军抽调三千人作为先头部队参与护送任务。

齐茂林一行沿途受到西域诸小国的欢迎,一直行进到天山北坡的车师前部一带,选择在头屯河西岸建城,取西域归化唐朝之意,命名为归化城(今新疆昌吉市)。

齐茂林选择在归化城建立安西都护府有两点考虑,一是唐朝已经规划远期通往西域的铁路,元稹要求他在规划路线上选址建城;二是归化城位于天山北坡,降雨加上天山融雪,水源相对丰富,周围适合开垦为耕地。

综合考虑,齐茂林认为归化城是西域都护府的理想驻地,以后交通方便、粮食充足,繁华起来指日可待。

安西都护府的边界,朝廷已有定论,西到葱岭,南到昆仑山,东到古玉门关,东北到阿尔泰山,西北到阿拉套山。

齐茂林认为,西域境内小国林立,没有必须要再大规模的拆分,仅将较大的龟兹和车师后部一分为二,其他的小国就地改为领,共设了十二个领,称为西域十二领。

根据改制需要,原来设置的伊州、西州,还有其他小国,都改成了领,各领的五人政务会成员,尽量保留各地原来的官员,但是必须要由安西都护府重新任命。

相应的,西域人也全部改成了襄人,划分为西域族群,每人也要起一个四字的襄人姓名,制作绿色的襄人户口本和身份牌。

没想到在确认襄人身份时,起了一些风波。原来在西域的绿洲地区,早先曾经有一些汉人移民到此,这些人和当地人通婚以后,身份长期游离在汉人和西域人之间。

原来还区别不大,现在突然都被划为襄族,这些人认为自己是汉人,应该被划为华族,纷纷跑到归化城的安西都护府反映情况。

齐茂林接到这些情况后,认真思索了一番认为,关于境外汉人的身份问题,朝廷在元和十二年就已经下旨明确,三年内境外的汉人必须回到唐朝境内认祖归宗才能划为华族。

现在已经超过三年,这些人也没回去认祖归宗,继续留在西域当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来改变身份。

齐茂林也考虑到,这些人毕竟也流着华夏的血统,如果把他们跟西域土著居民一样对待也不合适,就想搞一些变通之法。

经过仔细考虑后,齐茂林决定将这些具有汉人血统的西域人划为西域族群中的周襄族,意为这些人为周朝遗民的后代,因久居异域成为了襄人。

对于周襄族,西域都护府予以照顾,在有周襄族居住的原伊州、西州、车师前部、车师后部设立的几个领,官员和公职人员优先选用周襄族,周襄族可以优先迁入归化城,在其他方面也尽量予以照顾。

齐茂林觉得确定民族这种大事,还是要报给朝廷决定,于是派人将设立周襄族的设想写成奏书派人送到朝廷。

李纯接到奏书以后,觉得齐茂林处置得当,完全同意,要求四个新襄人地区具有汉人血统的襄人,经各都护府民政局确认后,均可划到周襄族。

安西都护府除了带了一些官员,需要不少公职人员,齐茂林就尽量选用周襄族人员,归化城的公职人员大部分也被周襄族占据,大量的周襄族进入归化城经商,周襄族还可以在归化城周围垦荒,开垦五年之后,就成为自己的产业。

这些周襄人,感觉到当初是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现在安西都护府如此照顾,已经不错了,觉得跟华人差别也不大,也就接受了周襄族的身份。

齐茂林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安西都护府打造成以后唐军西征的前进基地,所以他大力建设归化城,修建仓库,囤积物资,以供后面西征部队之用。

齐茂林还派出人员,广泛收集西方各国的情报,汇总以后派人送给外事部,作为以后西征之用。

南诏都护钱枫云,进入南诏的行程也是非常顺利,沿途的几个小国对他非常恭顺,希望他在重新设领时,尽量使用各国原先的人员。

南诏的六千护兵也和西域一个情况,由于后面镇蛮军要参加南征,所以三千直属团从黔滇道地方部队中抽调过来,另外三千人则为镇蛮军的先头部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