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3章 华夷分治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3章 华夷分治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3章华夷分治(第1/2页)

李纯认为,既然是华夷分治,自然是要优待华族,但是那些激进派大臣的意见有明显的压迫意味,定然导致两族互相仇视,对以后笼络境内夷族出兵不利。

李纯考虑了一番,才定下了三个措施:第一、既然华夷分治,就不能再相互通婚,不然所生的子女确定民族是个大麻烦事。

第二,唐朝以华族为主体民族,州以上官员自然是由华族来担任,夷族最高只能干到七品县令,而且必须是恭顺的夷人首领。

第三,很多夷人不通汉语,跑到其他地区容易引发矛盾,万一有人心怀异志,也容易惹出祸端,一个道足够夷人活动,不得乱跑。

李纯认为,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必要搞区别了,特别是赋税、劳役、教育、经商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实行华夷一致即可。

毕竟,在国内华夏族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使各项权利相差不大,夷人也是难以和华人竞争的,光是说汉语、用汉字两项就会难倒很多夷人,更别说经商与科举了。

而且,唐朝的治理模式、主流文化、官场氛围等方面,都是按照华夏民族的风格来,夷族光是融入适应,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谓的三条禁令,其实就是不想造成明显的不公,不要去刺激夷人。如华夷禁婚对两边是平等的;夷人不能担任七品以上官员,影响的人极少;夷人不得出道,对大部分夷人也影响不大。

朝廷开诚布公的把填写两族的影响说出来,很多人知道了后果,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填报民族上。

汉族自然没啥想法,肯定填写华族。很多夷人觉得,填写夷族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如果根本不会说汉语,填华族未必通过,还会被其他族人骂为叛徒,干脆是夷人啥族就写啥族吧。

考虑比较多的的是那些汉化夷人,特别是汉夷通婚的家庭,大部分觉得肯定是华族更好,全家都填报了华族,少部分人决定追随自己原来的民族,填报了自己的夷人民族。

外事部和下辖的四个宣慰使,也分别对国外各区域的汉人昭告朝廷的政策,凡是移民、经商在外的汉人,都应早日返回唐朝境内,办理入籍华族的手续。

身在境外的汉人不多,但是毕竟存在,有的认为,自己作为汉人,还是要回去加入华族大家庭。

也有的认为,祖辈来到异域好多年,跟当地民族通婚,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算汉族,而且抛弃这边的产业回去重新来过,代价太大,不愿回去。

最终,少部分纯正汉人,对中原感情较深,如伊州的张文举,决定带领张氏族人回到祖国,重新开始,大部分已经和当地通婚杂居的,血统已经模糊了,不愿放弃产业回去。

对于境外的汉人,李纯也有点无奈,他们身在境外,很多人混血严重,朝廷很难照顾到,只能是各依本心,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反正唐朝早晚还会打出去,到时候再适当照顾吧。

华夷分治定策以后,中书省会同民政部,带着各道、州、县忙乎了半年,才算把境内所有人都厘清民族。

加入华族的相对比较顺利,被定为夷族的,大部分也愿意配合,但是也有少数人比较顽固,不愿配合填写信息,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户籍,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土地、房屋都不能算是合法拥有。

经过官府人员再三说明,并说服沟通后,最后所有人都是如实填报身份信息,算是在唐朝有了户籍。

经过这次户口登记和民族填报,全国有约两百万原先属于其他民族的人,因为长期和汉族相处,学会了汉语,接受了汉人的生活方式,淡化了原有的民族意识,纷纷加入了华族大家庭。

所有华族的身份通过户口填报予以确认,民族的界限清晰了,华族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汉人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

夷族们觉得,朝廷实行华夷分治,华夷有所区别,但是朝廷对待夷族还算宽宏大量,比起以前其他政权的民族压迫政策好多了,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朝廷出台的三条措施,虽然对夷族有所限制,但是都不算过分,对绝大部分夷族的生活都没有影响,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在中书省忙于华夷分治的事务,李纯又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管控边境。

元和十年上半年,已经发生了大食人前来窃取军事技术的事情,目前唐朝的疆域已经确定,必须划定边界,严格管控边境。

李纯对着地图认真研究了唐朝的疆域,根据唐朝实控的区域,认真描绘具体的边界。

边界东北从外兴安岭起,向西延伸到黑龙江中游,然后在漠河以西向南,沿着大兴安岭山脊线往西南方向走,延伸到浑善达克沙地。

往西就是戈壁沙漠,继续往西到达阴山北麓,再往西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最后到达马鬃山。

从马鬃山西端的余脉,向南过古玉门关到达祁连山,沿着祁连山往东南,到达河湟地区时,在门源以西向南折向日月山。

过黄河折向东南,再沿着青藏高原东沿向南走,过洮河上游,一直延伸到泸定。

从泸定往南,沿着大渡河走一段,在拐弯处的石棉向西南延伸,到达冕宁西侧的雅砻江大拐弯处。

沿着雅砻江往南,在昌州(西昌)西侧沿着金沙江往南,在昆州(昆明)以西的山岭继续向南,最后抵达哀牢山。

沿着哀牢山往东南走,在交州的安沛往南,最后抵达河静,在河静南侧的山地向东到达南海,与海南岛最南端基本平齐。

整个边界就是沿着天然的山脉、荒漠、河流作为分界线,囊括的地区是东亚地区的精华,都是适合华族居住的区域,把那些不适合华族居住的地方剔除在外,让给边界外的其他各小国。

确定边界的走向后,李纯让李吉甫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在地图上详细标注出来,由李纯审核确定以后,分发给沿边的各道、州、县,让他们按照发给的地图,现场勘测确定边界,安插界桩,做好标记。

在边界设置十里宽的隔离带,隔离带内不得居住任何居民,也不准任何人进入隔离带。

由于边界本就顺着荒漠、高山、大河确定,只有少数地方是山谷草原,有一些居民,沿边州县将这些居民根据身份向两侧迁移。

为了防止纠纷,李纯下令让边疆的四个宣慰使和周边小国做好沟通说服工作,保证边界隔离带的顺利建成。

边界隔离带建成以后,作为唐朝与其他各国的隔开的屏障,严禁边界两侧的居民越过边界隔离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3章华夷分治(第2/2页)

各道、州沿着边界设立边防巡逻部队,一经发现私自越境的人员,进行严惩,第一次杖责五十,罚银十两,并在官府留下越境记录,出现第二次私自越境行为,直接终身流放到肃慎都护府。

朝廷在一些重要的对外道路留了几个出入关口,如因经商办事确需出入境的,必须办理出入境的关防文书,经边关人员查验后,方能出入。

结合华夷分治、设立边界隔离带,李纯觉得可以推出严厉的边界管控措施,那就是下达锁国令。

李纯记得,华夏民族的四大发明和其他很多好东西,由于没有得到控制,传播到了海外,其中火药还刺激了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欧洲各国强大后向东方扩张,甚至出现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情况。

近些年,唐朝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了周边其他各国的重视,不断派人偷学技术和政策,企图仿效唐朝经验也强大起来。

随着不断地发展,唐朝还会出现很多更好更先进的东西,如果不进行严格控制,其他国家也学到,那就是等于培养自己的对手。

李纯认为,光是在一些重要的点位严控还不行,必须要采取立体的、全面的防护措施,阻绝外界学习模仿大唐的机会。

现在疆域已经确定了,边界隔离带建立起来了,李纯决定开始实施锁国令,把其他国家的人员阻于国门之外。

为了落实对边界隔离带的严管,朝廷不仅责令沿边的道、州、县严格管制,还由外事部派出人员到边界沿线进行暗察,一旦发现有管理松懈的地段,对主事的官员进行严惩,让边界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隔绝线。

全国的边界留六个关口可以进出,一是由云州通往回鹘的边城苏尼(今苏尼特右旗),二是沙州通往西域的边城柳园(今瓜州县柳园镇),三是河湟通向吐浑国的边城湟源(今西宁湟源县)。

四是雅州通往康巴国的边城泸定(今四川泸定),五是昆州通往南诏国的边城禄丰(今云南禄丰县),六是交州通往林邑国的边城奇英(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市)。

不管是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要想进出国境,只能经过这六个边城关口。朝廷在这六个边城设立互市,互市设在一个四面用围墙圈定的小城,小城设两个门,内门由唐朝这边的商人进入,外门由外国商人进入,各自带上商品在城内摆摊交易,交易完以后,唐朝人从内门回来,外国人从外门出去。

互市由外事部进行日常管理,财税部负责征税,限定交易货物的范围,对于唐朝的军用物资、创新发明等严控的产品不得带入互市。

从元和十一年五月以后,唐朝开始实施严格的锁国令,任何外国人不得进入唐朝境内。李纯考虑到边境外还有四个实行羁縻政策的地区,这些地方毕竟面上也属于唐朝,如果把他们完全排除在外也不好。

李纯思索一番,决定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宣慰使每年都到对应的各小国走访一下,发一些朝廷赏赐的物品,显示朝廷的恩德;二是如果这四个地区确有重要的事情,可报经宣慰使同意,由外事部派人护送进入唐朝境内,办完事再护送出去。

朝廷不让外国人进来经商,但是允许唐朝人出国经商,不过要提前向外事部申请,有名额限制。外事部先对申请人的身份进行审查,只批准信誉较好的华人,而且只能卖指定范围的商品,绝不能携带违禁品。

外事部批准后发放通行证,商家再到财税部办理交税手续,开具纳税凭证,然后在六个边城检查相关手续后,商队才能出国经商。

在陆上进行严控,在海上同样也要严控,不得允许任何外国人从海上进入唐朝。

在晋江府、番禺府留两个对外贸易的口岸,所有想从海上对外贸易的华人,必须到这两个口岸办理手续,外事部、财税部在这两个对外口岸设立办事处。

外事部在每个对外的商队、船队都派有一个暗探,一是监视这些商队、船队,不得泄露唐朝的秘密,不得私藏卖出违禁物资;二是顺便搜集沿途各国的情报,掌握山川地理情况,学习各国语言,储备翻译人才,为以后的第二波出击做好准备。

唐朝这种只出不进的政策,引起其他一些国家的不满,但是靠近唐朝的各小国,都被打服了,哪敢有异议。

远一些的国家可以设置一些障碍,但是唐朝这些出境的商队属于垄断贸易,利润丰厚,而且商队卖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深受各国的欢迎,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沿途各国也就默许了。

李纯认为华夷分治、划定边界、实施锁国令,三者相辅相成,虽然唐朝境内实行华夷分治,华人自是高一等,但境内的夷人毕竟也是大唐的子民,肯定也是高于境外的夷人。

对于境外的夷人,朝廷无法管理,但是通过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可以把境内外的夷人隔开区分,边境以外的夷人,就是以后唐朝华夷两族的征服对象。

划定边界、实施锁国令后,唐朝可以排除外界干扰,集中精力进行内部建设,发展出更加发达的科技、经济、文化,积蓄更加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完成内部整合,唐朝的综合国力再上一层楼,就是第二次猛龙出海、对外扩张的机会。

李纯认为,朝廷对境内的各个夷族,限制措施不多,而且他们也会跟华族一起享受到唐朝大变革、大发展的红利,待以后唐朝实力强大,华族带着境内的夷族一起打出去,境内的夷族也会跟着沾光,他们也不算不亏。

李纯要求各地,特别是边疆各道,不得歧视打压各个夷族,在朝廷的三项限制措施之外,不得设置其他压迫夷族的政策,至少在表面上,不要让夷族觉得华族压迫他们。

毕竟,境外亚欧非等地的夷人比唐朝华夷两族加起来都多得多,单靠华人征服难度比较大,可以在境内夷人中大规模征兵,让他们充当仆从军,帮华族打天下。

既然以后要用他们,就要对他们稍微好一点,让他们心理上向华夏族靠拢,再分点利益给他们,他们才会出大力。

处理好民族和边界问题后,李纯开始集中力量大规模搞国内建设,关注和介入国家的重要事务。

到了元和十一年,夏原新都虽然已经建成,并完成迁都,但是新都草创,官衙和道路还不完善,相关的建设仍在进行,预计下半年才能全部完成,可以迎接长安第二波人员搬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