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3章 双线并进 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23章 双线并进 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

簡繁轉換
作者:三十二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52 来源:源1

第23章双线并进(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第1/2页)

“九龙仓的盘面,下午两点后突然出现连续多笔千手以上的买单,价格直接从13.6跳到了18.2,成交量急剧放大!

市场在传,有神秘买家正在大手笔扫货。我们分析部初步判断,可能有重大消息即将公布!”

陈秉文的心脏猛地一跳,握紧了话筒。

来了!这绝非普通的波动,如此集中、巨量、凶悍的扫货,只可能是那场酝酿已久的收购战正式打响的信号!

一直隐藏在背后的李嘉诚,终于按捺不住,要开始公开亮剑了吗!

九龙仓可不是普通的上市公司,它是恒生指数成分股。

它占据着港岛开埠以来最核心的地段,是英资怡和洋行旗下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之一,控制着港岛约70%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业务,被称为“港岛经济命脉”。

九龙仓旗下拥有遍布维多利亚港两岸尖沙咀、铜锣湾庞大货仓地皮、港岛西区货仓码头以及天星小轮等令人垂涎的黄金资产。

在寸土寸金的港岛,尤其是在七十年代经济腾飞、地价如同火箭般飙升的大背景下。

九龙仓所持有的这些庞大且优质的货仓码头地皮,其潜在的、可转化为商业地产或住宅开发的真实价值,早已如埋藏的金矿般价值连城,远超其作为码头仓库的账面价值。

然而,命运弄人。

七十年代中期,全球航运业陷入严重衰退的漩涡,作为以码头、仓储起家并以此为主业的九龙仓,股价被牢牢钉在低位,在市场的寒冬中瑟缩。

市场只看到了它眼前的惨淡盈利和沉重的航运资产包袱。

与此同时,怡和洋行对九龙仓的控股比例并不算非常高,大约只在5%-15%左右,这在资本市场看来,无异议幼童持金过闹市,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

前几天,一篇看似寻常的财经评论在《星岛日报》悄然刊出。

一位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发表了题为《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的文章。

文中罕见地摆脱了市场对九龙仓“航运码头公司”的刻板印象和悲观情绪,大胆指出其坐拥庞大黄金地皮的土地资源价值。

并预测:“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积极转型拓展地产开发,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

九龙仓股票将是1978年最值得留意的潜力股、热门股!”

这篇评论的价值,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普通股民或许因其言辞隐晦、论点超前而茫然不解,或只当是普通的财经预测一扫而过。

但是,在某些有心人眼中,这篇评论是吹响集结号角前的一道重要确认信号。

“张经理,消息源可靠吗?能查到买家背景吗?”

“非常模糊!买单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本地券商公司,手法很隐蔽,但力度和一致性绝非散户所为。我们内部也在紧急排查。

陈生,您的仓位......现在浮盈可观,是否考虑部分获利了结,落袋为安?波动可能会加剧!”

张经理语气中透出职业性的谨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陈秉文那三十万本金撬动九十万的操作,一直是悬在他心头的一把剑。

虽然作为融资机构,哪怕九龙仓股价归零,只要及时平仓损失的也只是客户保证金。

但这样一来,对他的业绩却是一个不小的污点。

所以,客户能不亏钱还是尽量不亏钱的好。

“不!”陈秉文斩钉截铁,声音沉稳有力,“张经理,谢谢提醒。

但我的判断没有改变,这很可能只是开始。

请继续帮我留意盘面,有任何异动,第一时间通知我。我的止损线很明确,严格执行即可。”

九龙仓的股价异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港岛资本市场激起了越来越大的涟漪。

接下来的几天,股价并未如一些看空者预期的那样回落,反而在18港元上方站稳脚跟,并开始温和放量上行。

市场上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有说怡和洋行内部出现分歧,大股东凯瑟克家族有意减持;

有说某东南亚华商巨富看中了九龙仓在尖沙咀的海运大厦地块;

更有甚者,直接点出了李嘉诚的名字,猜测长江实业正在暗中吸纳。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混杂在茶餐厅的闲谈和交易所的喧嚣中。

《信报》财经版头条以醒目标题刊出:“九龙仓交投持续活跃,神秘买家身份成谜,怡和系控股权或受挑战?”

报道详尽分析了九龙仓的资产价值,尤其重点提及了其在尖沙咀、铜锣湾的黄金地皮。

专业的分析点燃了更多投资者的热情,散户开始跟风涌入,推动股价稳步攀升至30.5港元。

陈秉文的账户浮盈飞速增长。

三十万本金,加上三倍杠杆,九十万资金买入的平均成本约在13.2港元。

按当前30.5港元计算,浮盈已超过九十万港币!巨大的财富数字在账户里跳动,足以让任何人血脉贲张。

但他异常冷静。

每日收盘后,他依旧会仔细研读所有相关报道和公司公告。

他知道,真正的决战尚未开始,这次股价异动只是大餐前的甜品和开胃小菜。

真正的饕餮大餐还在后头。

怡和洋行绝不会坐视自己的核心资产被他人觊觎,反收购的利剑随时可能出鞘。

观塘工业区,一座比长沙湾食品厂规模更大的厂房里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设备安装调试。

高振海几乎吃住在工地上,和钟强以及一帮骨干,按照长沙湾厂的标准复制着生产线。

不锈钢蒸煮锅、搅拌机、冷却槽等设备被小心翼翼地吊装到位。

陈秉文偶尔会过来看看,看看初具规模的厂区,检查一下设备安装情况和建设进度。

“文哥,设备下周就能调试完成,第一批招的二十个工人已经开始在长沙湾厂培训,月底前观塘厂肯定能投产!”高振海抹了把脸上的汗,语气充满干劲。

经过维园年宵和这阵子的历练,他身上的青涩褪去不少,眉宇间多了份厂长的担当。

“好!”陈秉文拍拍他的肩膀,“投产只是第一步,品控是关键。

观塘厂的产品必须和长沙湾厂一模一样,口感、甜度、稠度,丝毫不能差。

这是我们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命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章双线并进(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第2/2页)

说着,陈秉文又对钟强说道:“强哥,设备操作手册和品控流程,就靠你把关了。”

钟强用力点头,“老板放心,配方和工艺参数都记在脑子里,关键工序我会亲自盯。”

物流方面,阿生手下的“顺达物流”运转得越来越顺。

两辆二手货车被刷上醒目的红漆和“顺达物流”标志,每天穿梭于长沙湾食品厂与九龙二十个流动点、五个标准店之间。

阿生似乎也找到了“正行”的乐趣,管理起车队来颇有章法,手下兄弟有了稳定收入和体面身份,干劲十足。

陈秉文只定期与阿生碰个头,了解运营情况和成本,将具体管理权完全下放给阿生。

五家位于旺角、油麻地、尖沙咀、铜锣湾、中环核心商圈的“陈记糖水站”已然成为地标。

统一的红底金字招牌、明亮的玻璃柜台、身着整洁红色围裙的店员,以及品质如一的美味糖水,迅速俘获了白领和市民的心。

开业不过半月,日营业额便轻松突破三千碗。

中环店的店长吕珊珊,这位从老牌茶餐厅跳槽来的干练女性,正兴奋地向前来巡视的陈秉文汇报:“陈生,午市高峰排队至少排到街角!

很多附近写字楼的白领直接打电话来预订整个部门的下午茶糖水套餐!姜汁撞奶和芝麻糊卖得最好!”

陈秉文站在店铺相对安静的角落,观察着柜台前井然有序却人头攒动的景象,点点头肯定道:“生意火爆是好事,但越是这种时候,品质和服务越不能打折扣。

尽量不要让顾客等太久,如果需要临时调派人员你可以提前跟高振海厂长联系,他会安排。”

中环,怡和大厦顶层。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繁忙的景色,阳光洒满地毯,却丝毫没能驱散会议室里凝重压抑的严寒。

纽壁坚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身为怡和洋行主席,九龙仓的守护者,他面前的玻璃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草焦味。

长条会议桌两旁,一众怡和高管正襟危坐,大气不敢出。

会议桌上散乱的报表和股价走势图触目惊心。

分析师刚刚结束汇报,最新的数据显示,那个隐藏在幕后的买家持股比例正以可怕的速度逼近。

甚至在二级市场收购和私下协议转让双重操作下,恐怕离突破20%的控股线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让纽壁坚如何能不着急!

“废物!都是废物!”纽壁坚终于没能压住心头的怒火,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杯碟轻响,“让一帮华人,在眼皮底下把枪口顶到了我们的脑门上!

为什么早没有有效的反制?为什么任由市场谣言发酵?”

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过众人,声音尖锐刺耳。

数十年来,怡和奉行“赚钱在港岛,发展在海外”的政策。

结果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现在后院起火,想要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时,却拿不出钱来。

会议室陷入了可怕的寂静,只剩下纽壁坚粗重的喘息声。

角落里,一位资深的财务顾问轻轻推了推眼镜,小心翼翼地打破了沉默,声音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主席,或许......还有一种方案。”

“说!”纽壁坚如同溺水者抓住了一根稻草。

“向汇丰银行求救,请他们出资让我们回购股票。”

纽壁坚灰色的眼珠骤然收缩。

汇丰......这个港岛金融界的无冕之王。

向它低头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想起《信报》上那篇预言九龙仓地皮价值将暴涨的雄文,他脊背发凉。

对手的刀已架在脖子上,容不得犹豫了。

“尽快联系沈弼!”他声音嘶哑,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无论代价!”

二月二十日,观塘工业区。

清晨五点,陈记糖水观塘食品厂厂房内灯火通明。

经过前后近半个月的紧张施工,观塘新厂终于投产了。

观塘厂的正式投产,如同给飞速奔跑的陈记糖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长沙湾厂的压力骤然减轻,得以更专注于九龙西区域的精细化生产和新品研发储备。

而观塘厂凭借其居中辐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产能,迅速成为了支撑九龙东及港岛东区扩张的坚实后盾。

深水埗、长沙湾、荔枝角的二十个工业流动点,在统一形象的红色餐车和顺达物流高效的配送保障下,早已成为工友们午间小憩的首选。

观塘厂产能释放后,石硖尾、土瓜湾、观塘本地的工业区,迅速新增了超过十个流动点。

印着“陳記糖水”的红色餐车,如同燎原之火,在九龙的工业版图上迅速蔓延。

然而,高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员管理、供应链协调、品控的绝对统一,都如同绷紧的弦。

这天下午,陈秉文正在观塘厂与钟强研究新款糖水“椰汁西米露”的标准化配方。

高振海从办公室出来,直奔两人而来。

“文哥,观塘厂这边......出了点状况。”

高振海语气带着少有的焦虑和愧疚。

“别急,慢慢说,怎么回事?”陈秉文眉头微蹙。

“是芝麻糊......观塘厂这边最近一批货,送到油塘和蓝田的几个流动点,顾客反馈说......味道不对,没有以前那么香浓,有点发苦。”

高振海的声音充满自责,“我检查了生产记录,原料批次没问题,工艺参数也没变,工人操作也都盯着......可就是味道不对劲!

现在那几个点的伙计打电话回来说,有顾客要求退款。”

“品控出问题了!”钟强脸色瞬间一变,抢在高振海说完前就吼了出来。

对于靠口碑和标准化立足的陈记糖水来说,这是最致命的核心痛点!

他和陈秉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陈秉文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刚还在为新厂产能释放、扩张提速而欣慰,市场如燎原之火,但内部一丝火星也足以引燃整片草原!

“立刻!停止观塘厂所有芝麻糊的生产和出货!”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