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超理科殺人事件》
「聽說教授你前陣子和一石博士大吵了一架?這消息沒錯吧?」刑警詢問法金教授。
這裏是國立超尖端科學研究所,法金教授的研究室。
法金教授沒想到會遭警方懷疑,雪白鬍子下的嘴角都歪斜了。他的鬍鬚很濃密,頭頂卻寸草不生。
「說吵架是誤會,我們只是在辯論。就彼此研究進行的激烈辯論是提升學術成果的優良養分,你懂不懂啊?」
「這道理我懂,但根據在場人士指出,你們的情緒相當激動,然後……一石博士罵你是……呃,那個……金橘頭,於是你喊道『我要殺了你』。以上所述是事實吧?」
教授不屑地「哼」了一聲。「我不記得了。」
「能不能扼要地說明當時你們說了甚麼呢?」
「好吧。」教授重新在椅子上坐好。
「我們爭論的重點是,如何解釋哈伯定律【註:哈伯定律(Hubble's Law),星體互相遠離的速度與其間距離成正比。】與銀河年齡的矛盾。我想你應該知道哈伯定律的內容,哈伯【註:艾德溫.包威爾.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 1889─1953),二十世紀的知名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膨脹現象。】在〈系外銀河的距離與觀測速度之關係〉這篇論文裏,發表了銀河後退速度與距離成正比的公式中的比例常數,並據以主張宇宙正在膨脹。但問題在於,哈伯常數是多少?論文發表當時是五百三十 km/sec/Mpc【註:Mpc(megaparsec),兆秒距離。】,若依此為計算基準,將得出宇宙年齡比地球年齡短的矛盾結論,於是有學者提出『宇宙正在膨脹,但其年齡無限大,狀態不會改變』的穩態學說【註:由霍伊爾(Fred Hoyle)提出的一種宇宙模型,目前已遭學界棄置。這種模型主張宇宙不會演化,永遠保持同一狀態。】。後經研究發現,問題出在哈伯常數的決定方式,最終由美國方面發表了堪稱決定版的哈伯常數。美國卡內基天文台的溫蒂.弗來德門使用哈伯望遠鏡,以高精度求得處女座銀河團中銀河 M100 的造父變星【註: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為變星的一種,由於半徑會週期性的脹縮,使得亮度也發生週期性變化。其亮度變化一週的時間與光度成正比,可用來測量恆星與星系的距離。】的光度週期關係,決定哈伯常數為八十±十七。」
「教授和一石博士對那個數字的意見分歧嗎?」刑警汗流浹背,邊筆記邊問。
「不,我們都接受這個數字,爭論點在於依此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若以這個數字計算,宇宙年齡只有八十億年左右。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推得太陽系與地球的年齡約為四十六億年,這點沒問題,令人在意的是銀河年齡。推求銀河年齡的各種方法中,目前精確度最高的是藉由球狀星團的年齡推定。球狀星團是指誕生時間相同、重元素少的小行星集合。質量大的行星會隨著時間消失,若以脫離主星系的行星壽命為理論模式計算,便能推得球狀星團本身的年齡。由此推斷球狀星團的年齡為一四○±二○億年,也就是說,這比用哈伯常數求出的宇宙年齡久遠。或者,還有一種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推測銀河年齡的方法:依鈾和釷的相對含量比,反求銀河會於何時誕生。當然,這種方法得考量星球自爆炸誕生後開始提供重元素的時期,及星球被吸進太陽系後停止供應重元素的時期,來解明元素轉換的過程。此法推算出的銀河年齡為一五○±四○億年,仍比用哈伯常數計算出的宇宙年齡久遠。這個矛盾該如何解釋?我和一石博士在這點上產生了爭議。」
「噢,原來如此。」刑警放棄做筆記了。
「我的看法是這樣。究其根本,單一的哈伯常數是否適用於整個宇宙?我對測定方法和數值本身沒有意見,但那不過是觀測百兆秒距離內的宇宙所得的結果罷了。我認為就千兆秒距離以上的宇宙規模來看,哈伯常數應該也會隨之改變,已有研究報告為我的說法背書。那份研究報告顯示,以重力透鏡觀測從類星體【註:類星體(Quasar),二十世紀新發現的一種在極為遙遠的距離之外,形狀、性質與恆星類似,具有高光度的天體。】同時發出的兩道光線受重力扭曲的程度,求出位於千兆秒距離的哈伯常數低於五十。得知這個結論後,使我對自己的假設有了信心。但那個排骨男,不,我是說一石兄……」法金教授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他想要拿宇宙常數那種過時的研究產物解釋,我真不懂他在想甚麼。宇宙常數能夠產生未知的宇宙斥力,如果將它代入宇宙方程式中,確實可讓宇宙保持穩定,延長宇宙年齡,而以遠方銀河或重力透鏡求得的數字也會趨近計算結果。但那不過是特意使其合乎邏輯罷了,為使理論符合結果而提出缺乏根據的常數,這並非研究員該做的事,即使是率先提出宇宙常數的愛因斯坦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當我一談及這點研究常識,他便罵我是個不懂事的……金、金橘頭,還說……呃……就算他頭頂還剩幾根毛,話也不能亂講吧,所以我才大吼要殺了他。哼,這明明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我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