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

大明元辅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

簡繁轉換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18 11:18: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内阁大通房的议事堂内,六盏羊角灯将金砖映得发亮。泰昌元年的第一场内阁扩大会议正在进行当中。

高务实将朱笔重重拍在案上,墨汁在黄绫奏疏上晕开一片,惊得檐下燕子扑棱棱飞起。新任吏部尚书叶向高看似端坐不动,面色肃然,实则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日前传闻,元辅欲再改贡举,以程文七十分,选考三十分,”新任礼部尚书郭正域满面沉肃,“下官虽不知真假,但京师士林闻之,俱言此举将动摇八股取士根基,以至群情汹汹,不可遏止......”

高务实面色冷然,问道:“大宗伯可记得,去年顺天府乡试,乌泱泱一干学子竟无一人能算出漕运水闸的过水量?”他微微冷笑,“而虞城堤溃口时,竟有官员提议用《禹贡》治水!”

郭正域的胡须在灯光下颤动:“《禹贡》乃治水经典,有此提议也不算......”

“经典?”高务实冷笑,从手边一摞疏文中找出《河工奏报》丢在案上,“去年淮河决口,河道衙门也有人用《禹贡》‘导淮入海之法,结果淹了三县百姓,死千余,流散数万,房屋田地毁之七八!”

他的手指划过理另一道泛黄的奏报,“大宗伯再看,这是宿迁县令的奏报,其县雇有三名京华工匠学堂毕业生,一人数学系毕业,两人格物系毕业,此三人提前测绘当地堤坝,抢在汛期之前加固了危险地段,结果其上下游皆

有溃口,唯宿迁金无缺。”

刚从礼部尚书位置入阁辅政的于慎行轻咳一声,有意为郭正域圆圆场,目光扫过案头两道奏疏:“元辅之意,想是要以实务而补经义之阙。”这位新任文华殿大学士的目光落在窗外积雪山景,叹了口气:“只是士林舆情恐怕

也不得不有所顾及......”

“大行皇帝临终前,曾握着朕的手说,”高务实忽然改用帝师口吻,“治国如治病,既要固本培元,也要对症下药。”??朱翊钧临崩前托孤的三辅臣现在就剩他一人,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的手指重重在“数学”二字上,“诸位恐怕还不知道,京华学堂数学系的毕业生,每十人一组,能在一炷香内算出百万两白银的漕运损耗。”

郭正域作为礼部尚书,无论心里怎么想,此刻都不能退缩,只能道:“元辅可知,前几年会试之中加上‘选修‘三科,在程文不相上下之时以选修好坏决定金榜名次,就已经激得江南士绅联名上疏,称此举以奇技淫巧坏人心

*‘?“

“那就让他们来京师辩一辩。”高务实的手指划过“格物”二字,“去年湖广府试,有考生读过西洋传教士带来的《几何原本》,并且融会贯通,创出了更加准确丈量不等边田亩面积之法,此等人才难道不该好好培养,以图重

用?”

“元辅,”于慎行忽然开口,“愚以为科举改制虽为利国,但亦需兼顾文道传承。”他稍稍一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此三者皆需实务,然‘民信’则终以文教为本。”

高务实微微一笑:“于阁老所言甚是。”他点了点头,却又道,“然孟子亦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若无算学、农学、格物之能,何以为‘能者’?

我辅政久矣,常见奏疏中一谈财政便劝先帝节俭者,殊不知先帝一年多花十万或是少花十万,于国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京华前几年在河南推广新式曲辕犁,使得其一省之地增产六十万石,于国于民都有臂助,这才是能者

所为。”

郭正域感觉自己抓到了高务实语言中的漏洞,立刻道:“倘以元辅此说,则节俭便无必要?只恐如水库之水,上游倾注而下游开闸......增产再多,尽皆浪费!”

“大宗伯既如此说,不如来答一题,”高务实轻笑一声:“没有一水库,可储水十万升,现有水一万升。今问:每时辰由上游注水三千升,下游开闸放水一千升,水库注满尚需多久?”

郭正域愕然愣住,脑子里仿佛有些眉目,但仔细想想又实在想不明白,不禁面色涨红,争辩道:“此等庶务,自有吏员处置,何须官员亲为?”

“官若不明,则为吏欺。”高务实摇了摇头,道:“万丈高楼起于地基,若为大官者不知亩产几何,如何增产,却成天皇上什么‘粒粒皆辛苦’,岂不可笑?”

他叹了口气,又找出一幅图来摊开在案,“诸位请看,此乃京华新制的轮轴式翻车,一人可抵十人之力??这难道不是‘能者”之功?”

宋应昌突然拍了拍手:“学生举个例子!”他抽出《军屯奏报》,“大同镇前年军屯亩产仅一石二斗,元辅派人调查,发现除了气候失常之外,还因当地不知套种之法。

于是,去年从京华学堂调拨了百余名农科学生前往指导,结果去年灾情明明更甚,其每亩小麦乃产一石一斗,而套种之番薯却产了近四石,被当地人奉若神明......学生以为,今后武举似也可设农学一科,以便屯田。”

[注:今天小麦番薯套种,小麦亩产约300-400公斤,番薯亩产却可高达2500-3000公斤。本书中考虑了早期引入的番薯品种尚未完全“本地化”,种植技术不够科学,以及上文提到当地受灾等情况,因此只设定为“近四石”,

读者诸君不必过于在意。]

“宋阁老所言是。”高务实颔首,“兵部若不知农学,如何规划军屯?户部若不通算学,如何调度粮草?工部若不懂格物,如何营建河工?”

眼见得郭正域已经很难再找到理由反驳,叶向高这才躬身问道:“师相,科举改制后,铨选标准将如何调整?”

高务实右手五指依次轻敲桌案,说道:“三年考满,除原有各项之外,另加实务考核。”顿了一顿,补充道,“治河有功者,造械有功者,应实有功者,屯田有功者,优先擢升。”

于慎行忽然轻咳一声,道:“元辅,科举改制虽为经世济民,但或需循序渐进。”他沉吟道:“如今各地书院、私塾,教习四书五经者有之,教习数学、农学、格物者却是少之又少。若贸然改动,只怕士林哗然,无数学子惶惶

不知何处求学......“

高务实心中暗暗点头,于慎行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数学、农学、格物这三科,虽然前几年已经被加到“选修”之中,但并无明确的“考分占比”,只是作为两名或多名考生八股文考卷让考官难以决断上下之时,作为一个额外

的砝码加入进去,所以虽然有些读书人开始稍微倾注一点心力,但大抵还是没太当回事??哪有那么多让给考官难以决定高下之分的卷子?

既然需求不足,能教授这三科的老师自然也不会爆发式增长??简单点说,就是基本出自京华工匠学堂。但问题在于,京华工匠学堂规模虽然不小,但全靠它一处供应全国需求,那简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京华工匠学堂的

毕业生还要被很多地方,很多项目分流?

“所以我只加选考三十分。”高务实回答道,“程文仍占七成,既存文道,又补实务。”

“可这先生不足之事......”于慎行依旧追问。

“诚然不足。”高务实点头道:“但全天下都不足,整体而言仍算公平,而后年复一年,只要朝廷坚持要考,自然会有相应人才逐渐涌现,填补这一不足。”

于慎行还想说什么,但见高务实如此坚定,想了想还是罢了??毕竟高务实这话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而最有可能闹起来的江南士林,由于地区整体富庶,必然是最先聚集起有教授这三科能力之人的地方,如此一来,他们相

比其他地区反而更有优势。只要江南士林想明白这个道理,恐怕他们中的聪明人反而还要暗暗窃喜呢。

只不过,这道理于慎行能想明白,难道高务实就想不明白?高务实当然也明白,但他改变不了因为“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经济格局,却可以改变朝廷取士的制度??大明本来就有南北榜,到时候根据情况再微调一下就是了。

按照高务实的想法,江南经济发达,学问搞得好是好事,但不能因此把朝廷绝大部分职务都给占据了,那是会出大乱子的。所以,江南出身的官员略多一些可以接受,但这个“略多”必须有个限制,不能无限膨胀????任何事情

只要失衡,都会坏事。

或许是发现科举的事情谈到这里基本已经成了定论??其实只要高务实坚持,谈不谈都会成为定论??宋应昌忽然翻着手上的《武举考纲草案》道:“元辅,学生有一事不明。”他指向“战术推演”科目,眉头深皱,“若无实战

经验,如何考校推演?”

高务实点了点头,指着议事堂边上那个大明??其实应该说是东亚??沙盘模型,“朝廷要在保定、辽阳、大同、南京、武昌、广州、成都、西安、伊犁九城开办九大武备学堂。九大武备学堂将设‘沙盘推演”课程,并在当地

划出一处地方作为战场实景教学。

至于评分,自然要有真正上过战场,在相关地形有过作战经验的将领坐镇,若该地形实在久无战事,也要根据前人所编兵书战策来一一作评。

九大武备学堂的优秀学子,将通过考试评分与举荐两类途径获得进入皇家军事学院进修深造之机会。其中考试升入的,占比至少九成,剩余一成或不到一成,由举荐选入。”

众人一听,各有所思。考试通过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而“举荐”只占最多一成,那这可是要将大明军户世袭制度大改的意思啊。

原先你祖上是指挥使,你就能世袭指挥使,虽然也要经过考核,但那考核之简单宽松,基本上是个身体健全的人都能通过,无非......嗯,无非你得带点银子来京师,找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活动活动罢了。

现在不一样了,“举荐”显然还是为将门留的,但占比大幅降低,而考试则占九成以上,真不知道多少军户子弟要激动地从小认真修习了。

宋应昌有些激动,他是带过兵的,入阁又是接周咏的班,继续管兵部这一块,他当然知道高务实这么做的魄力??也就这位元辅国公一生战功赫赫,才敢在天下将门头上动土!

想到这里,宋应昌忽然一?:刘?入京学禁卫军、李如梅却出镇安西,难不成跟这件事也有关?

他不敢多想,只能问道:“元辅,这武举考试,科目与分数是否也有改变?”

高务实颔首,道:“武举设九大武备学堂,学、考项目为骑射、兵法(包括排兵布阵)、器械、体能、战术推演五项,每项各二十分,总分一百。”

宋应昌拱手应下,并无多言。

高务实的目光扫过殿内诸位大臣,烛火在各人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郭正域的胡须仍在微微颤动,显然心有不甘;于慎行的目光落在窗外积雪,似在权衡利弊;宋应昌的手按在《武举考纲草案》上,似乎已有决断;萧良

有始终坐得笔直,看来打定主意只要执行元辅决策即可;叶向高则低头翻着科举草案,似乎在盘算各种细节。

“诸位,”高务实打破沉默,“科举改制非一日之功,需集思广益。”他展开《科举改制意见稿》,“即日起抄送六部及都察院等衙门,各部商议妥当之后,可将具体实施细则呈送内阁,七日内议定。”

最后,高务实沉声道:“此事我只要各部衙补充细节,不需要反对之声。倘有人冥顽不灵,当知先帝托孤遗命……………”

感谢书友“云覆雨”、“星殇星”、“圆月弯刀杀人”、“初次登录”、“gz2010”、“晓爱古月”、“书友20190605084815175”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