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隆聞言長歎,劉備畢生以光複漢室為己任,為之辛苦奔走三十余年,從受衣帶詔和董承等人反曹開始算起也已經二十年了;現如今蜀中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看到了一絲光複漢室的希望,誰曾想曹丕竟然奪了皇位,大漢就此終結,他心裡如何能好受?
另外,如今漢室帝位已失去,遍數天下宗室,估計也只有自己有資格為大漢延續國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顯得太過活躍肯定不合適;所以不管是真是假,稱病不出才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其它的事情自然有下面的人去辦。
至於曹操在世之時隻稱魏王,為何到了曹丕這兒,天下尚未統一,為啥就迫不及待登基稱帝了呢?沈隆也有分析,曹操的權力來自於自己的威望,從破黃巾起兵以來,十八路諸侯討董,官渡一戰大敗袁紹,佔據半壁江山,早已在群臣心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記。
如果赤壁一戰能夠擊敗孫劉聯軍,一統天下,恐怕這時候曹操也不會再說自己隻想當個征西將軍的話了,必然會強迫漢獻帝禪讓;可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在沒有擊敗孫權劉備之前登基稱帝只會起反作用。
而到了曹丕這兒又不一樣,他的權力繼承自曹操,可如果繼續沿用魏王、丞相的名號,那豈不是說自己還是大漢的臣子?和夏侯惇、曹仁、陳群、司馬懿等人只有位次高低之別,而無本質的區別,所以登基稱帝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而此時朝廷上忠於大漢的臣子也被曹操解決的差不多了,或是像董承那樣被處死,或是像苟或,哦,不對是荀彧一般自我了斷,掃清了曹丕稱帝的障礙;曹丕稱帝幾乎沒有多少反對,還可以確定大義名分,讓這些人不會有其他想法,繼續像支持曹操那樣支持自己,於是這件事兒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諸葛亮與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還有沈隆一起商議,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劉備為帝,譙周曰,“近有祥風慶雲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衝霄而起;帝星見於畢、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應漢中王當即帝位,以繼漢統,更複何疑?”
他們支持劉備登基稱帝也同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先前漢獻帝還在的時候,他們還可以遙尊獻帝,以衣帶詔為大義名分討伐曹操,現如今漢獻帝已經沒了,若想繼續使用大漢的名分,那麽劉備繼位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然,沈隆是知道漢獻帝還沒有死,只是被貶為山陽公而已,不過他並無意於揭露這一點;另外,要是劉備登基稱帝,跟隨他的這些人也可以更進一步,所以譙周才會拿出祥瑞來表示支持。
眾人商量完畢,就一起上表勸說劉備登基稱帝,劉備聞言大驚,“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然後堅辭不就。
沈隆秒懂,不就是三次三讓麽?我當年也玩過,這都是套路,那就繼續陪皇叔好好演戲吧;他偷偷打量許靖、譙周等人,見他們表面上雖然慌張,眼神卻是異常平靜,料想劉備的反應也在他們的預料之中。
於是三日後大家繼續勸進,這次說話的變成了許靖,“今漢天子已被曹丕所弑,王上不即帝位,興師討逆,不得為忠義也;今天下無不欲王上為君,為孝湣皇帝雪恨;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劉備說道,“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布於民;今一旦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孔明苦勸數次,劉備還是堅執不從。
沈隆卻在偷笑,你要是真不想答應,何苦還要強調自己是漢景帝的子孫呢?這還是在演戲啊,不過再有一次感覺就差不多了吧?
稍後諸葛亮開始裝病,在劉備前去探視的時候向劉備點明,現在漢獻帝已經沒了,大家夥兒都指望你登基稱帝,共圖功名,你要是不答應,大家夥兒恐怕就散了,到時候曹丕、孫權大軍齊出,那可就啥也完了。
劉備這才勉強答應,話音剛落,許靖、譙周、沈隆等人就在外面大喊, “王上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劉備還想再多演一會兒,故作驚訝道,“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
沈隆上前道,“昔日王莽篡漢,光武陛下起兵中興漢室,為大漢延續國祚一百余年;如今王上當效先祖偉業,重興大漢,則大漢江山當萬世不易!”
哎呀,你就別謙虛啦,你瞧瞧你祖上劉秀,不也乾過這種事兒麽?後世誰敢說他的不是來著?而且你要是能再次光複漢室,那大漢可就真的是天命王朝了,這樣的功績擺在你面前你還猶豫什麽呢?
要是讓劉備一統天下,如此以來漢室江山的神話肯定會牢牢刻在天下人骨子裡,說不定就算是將來有人顛覆了漢朝,然後劉寄奴又會跑出來,自稱自己也是漢室宗親,第四次光複漢室也說不定呢。
於是眾人馬上忙活起來,鑄造祭壇,撰寫祭文;諸事齊備後,多官整設鑾駕,迎請劉備登壇致祭,譙周高聲朗讀祭文,待祭文念罷,諸葛亮就為劉備送上玉璽,劉備就此登基稱帝,然後分封百官,但凡參與勸進的都升了官,可謂是皆大歡喜。
次日設朝,文武官僚拜畢,列為兩班,劉備說道,“曹丕小賊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人神為之共憤;朕欲起傾國之兵,北伐曹魏,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劉備看著蜀中的情況越來越好,於是再次生出了北伐曹魏的心思,沈隆出列奏道,“陛下不可,眼下最要緊之事不在曹魏,而在東吳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