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定縣的小媳婦在懷孕之後也更愛請接受過培訓的年輕婦女來幫她們接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要是還不過來學習,以後就吃不了這碗飯了。
不光是這些村醫和接生婆在進步,沈隆手下的學生在經歷了一線鍛煉之後,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他們已經發生了蛻變,無論從技術還是經驗上都得到了寶貴的鍛煉,現在甚至已經有人能根據農村的現實,琢磨出一些新辦法了。
比如某個女學生,經過認真研究後發現,定縣農村很多產婦都缺乏營養,單純依靠母乳無法為嬰兒提供充足的營養,嬰兒們的健康情況恨不樂觀,嬰兒成活率較低,然後她拿出了解決方案,定縣不少農民都種有黃豆,而豆漿可以補充母乳所缺乏的營養。
讓產婦把母乳和豆漿一起給孩子飲用,可以給孩子補充營養,提升嬰兒的成活率,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用牛奶,不過定縣可沒人養奶牛,能夠根據現實情況出發,找到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解決辦法,讓沈隆很是欣慰。
他讓這名女學生把這一成果寫成論文,配上詳實的數據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上,雖然這只是一點兒小技巧,從科學角度來說並不具備太大的意義,但是卻可以讓更多中國嬰兒活下來,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則是巨大的進步,這篇論文的分量絕對很重。
這讓許多同學都羨慕不已,因為發表論文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他們也沒有氣餒,因為進入農村就好像進入了一片新天地,這裡有著豐富的素材可以讓自己撰寫論文,比如可以把之前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寫一篇關於中國農村醫療衛生情況現狀的論文,比如可以對幾種定縣流行的地方病進行分析,寫出論文發表。
當然,眼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培訓村醫,以及協助沈隆編輯《赤腳醫生手冊》,沈隆讓白澤幫忙下載了日後各種版本的《赤腳醫生手冊》,但那都是建國後編輯的成果,許多地方都不能照搬,要結合現實實際進行修改。
他列出提綱,給這些學生分工,讓他們分別完成各自的篇章,然後匯總到自己這裡來,再進行審核修改,預計還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本民國版的《赤腳醫生手冊》。
同時沈隆也很清楚,單隻依靠村醫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想要發展定縣的衛生,需自下而上建立從村到區到縣的衛生網,所有經費平均下來必須低廉。
培訓村裡的村醫是一部分,讓這些經過簡單培訓的村醫宣傳疾病預防,進行種牛痘、井水消毒、皮膚外傷消毒,簡單記錄村裡的出生人數、死亡人數、死亡原因,需醫生診斷的及時轉到上一級。
在村以上設鄉為生所,沈隆打算從定縣中學的畢業生裡選取有志於從事醫療工作的學生,到京城醫學專門學校進行系統培訓,通過考試後來鄉衛生所工作,這些學生受過較高的教育,學習能力比較強,他們在受過正規訓練後能夠診斷一些常見病。
回家後就近安排工作,每天上午門診,下午巡訪各村的村醫,負責糾正村醫出現的錯誤、對村醫進行持續培訓,並診治那些村醫解決不了的病症。
最後在縣城縣城設縣醫院,設有五十張病床、急診室,鄉衛生所不能解決的病人送縣醫院,這樣村、鄉、縣三級衛生網就形成了,這也是後世中國所采取的公共醫療衛生模式,只是隨著交通的發展,村一級的衛生機構已經漸漸取消了,那時候百姓去鄉鎮看病也比較方便,並不會耽誤病情,再加上農村合作醫療等措施,讓最基層的農民也有能力接受基本的診治。
農村的生活很苦,但慕容武、袁小燕他們卻覺得很暢快,因為做事可以給人帶來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則會讓人變得充實起來;他們把自己的想法一一付諸實踐,看到開花結果,心裡有說不出的痛快。
除了培訓村醫、幫助建立起三級醫療衛生體系之外,這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同時還幫助當地的老百姓進行掃盲,利用戲曲等多種方式向當地老百姓普及衛生常識,傳播科學知識,幫助他們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這些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進展,一年多時間過去,定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嬰兒存活率大大提高、能認識幾個字的人也越來越多。
而袁小燕和慕容武他們也馬上就要畢業了, 等新一批學生到達定縣,他們這些老前輩也該離開了,離開的時候他們依依不舍,聽到消息的老百姓也紛紛趕來送行。
來到保定上了火車,慕容武看著外面的景色,忍不住憧憬起來,“老師,你說如果我們把定縣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那是不是全國農村都能變成定縣這樣?”
“有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不過真正做起來可就沒這麽簡單了!”沈隆歎了口氣,要想在全國普及三級醫療衛生體系,必須要有一個具有強大組織力的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持,而現在的民國怎麽可能做到這些?
如今的民國政府可不會真正關心老百姓,他們要是有錢,更願意花在其它地方,哪裡舍得在泥腿子身上投入這麽多?
這些學生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存在,一想到如今中國的現狀,他們也都沉默了,沈隆轉過來鼓勵他們一番,他們的臉色才有所好轉。
到了京城,沈隆乘坐黃包車返回家中,他也好久沒回家了,也不知道家裡幾個孩子還聽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