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價錢,都可以買一斤濁酒了啊!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價格漲的也太離譜了!
你用一百文收的,賣一百五十文,夠可以了吧?
瞬間漲了四倍,當別人傻不成?
老百姓拿錢當寶,怎麽也舍不得用四百文一斤的價格買糧,就隻能省吃儉用,可是存糧就那麽多,饒是節省的撐過了春節,可是距離今年的新水稻生成還有小半年的時間啊!
因為糧食短缺,所以老百姓買菜開始多了起來,打算用剩余不多的糧食多加些菜用以充饑,可是隨著其他人也開始大批量買菜,連菜價都開始飆升起來!
由此帶來的影響就是,整個南方的物價因為糧價的上漲都跟著上浮起來,可是老百姓的收入不變,手裡也就隻有那麽些存銀,哪裡活的下去?
於是乎,南方各地爆發了越來越多的流民潮,這些流民在當地沒有足夠的食物,開始從當地向周圍的地方流竄,原來各地維護良好的秩序,因為這些流民的湧入開始變得混亂起來。[隨_夢]ā
後來,每當這些流民經過一個城市,不僅會造成這裡的財物損失,而且當地的許多無業人員也會加入流民潮,朝著下一個城市奔去……
慢慢的,這些流民已經形成了近千人的流民大軍,一路南下,朝著金陵進發!
因為南方最大的幾個糧莊都在金陵境內,他們覺得,之所以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都是因為這幾個糧莊隨意漲價造成的,因此想要去這些糧莊討要糧食,能要來最好,要不來嘛――呵呵……
而這些流民所過之處,除了各地的官兵會稍做阻攔,防止鬧事之外,其他百姓對他們竟很是支持,因為在他們看來,同樣是幾個糧莊的漲價行徑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給他們點教訓是必須的!
若不是還要守著家,好多老百姓怕是也想加入這些流民潮……
從糧莊漲價的時候開始,各地的知府曾經想過些辦法,讓糧莊降價――可是糧食是人家的,人家說新糧食也不多,隻能賣的貴點,若是嫌貴可以不買啊!
知府們也被說的啞口無言,畢竟人家都沒犯法,他們總不至於強行闖進糧莊放糧吧?
這麽拖著拖著,流民潮就以爆發式的速度爆發開來,一發而不可收拾,基本席卷了大半個南方,眼看再有個把月就能到達金陵,若是再不想辦法的話,恐怕會發生大騷亂啊!
於是,各地知府連夜上書,希望唐帝能想些辦法,或者派人去接管金陵,在流民潮到達的時候能跟他們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盡量把損失降到最小……
…………
唐帝看著從南方發來的一封封加急奏折,眉頭皺的很深。
早上上朝的時候,他就在朝上問過所有的大臣,對此事應該如何處理。
眾官的建議無不是讓金陵的幾大糧莊把米價降到最低,讓金陵關閉城門,不讓流民潮進城,把糧價下降的消息告訴他們,讓他們各回自己的老家!
但是唐帝對這個建議不滿意。
現在事情既然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突然降價為時已晚,而且弊大於利!
首先,現在強製性的逼迫幾大糧莊糧價,必定會造成這些莊主的不滿。
要知道,大唐的糧食有成產自南方,而北方諸城吃的糧除了泰州供應一部分,大部分都是靠這幾個糧莊通過水運送達北方諸地,維持北方的正常生計。
所以一旦這些糧莊主憤怒的話,那以後的糧不收了,不運了,到時候就不是現在的南方小騷亂,而成了大唐的巨大騷動了!
而且現在臨時降價,那些流民不光不會念這些糧莊主的好,反而會覺得是因為他們的逼迫,這些人才降價的,會因此而更不滿,到時候降價他們不但不領情,可能還會出現打砸搶的事故出現。
因此怎麽來看,降價都不是個好主意。
問木太師的時候,他倒是說了一條,也得到了楊丞相的讚同。
他的意思是,現在的流民潮除了饑餓驅使,更多的則是因為覺得憤怒不滿,矛頭直指糧莊。
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有人能去談判疏導,先把他們的憤怒消除,讓他們體會到朝廷的良苦用心,到時候再放糧,避免騷亂最好。
這個主意也說進唐帝心裡了,隻不過後來又犯愁了,誰去呢?
唐帝在朝堂上問有沒有哪個愛卿願意毛遂自薦,很遺憾,沒有一個人敢去。
失望的同時,唐帝又詢問了一遍木太師可有合適的人選沒有,木太師本來張了張嘴,但是想了一下又閉上了,趕緊搖了搖頭。
楊豐見狀,也是一個勁的搖頭,說自己也沒有青睞的人選,還得唐帝自己定奪。
於是,糾結的唐帝下了早朝,來到了禦書房裡,絞盡腦汁的想著該如何解決。
說實話,若是襄王還活著的話,他去南方最好不過。
作為皇子,他本身的說服力就很足,會讓那些流民覺得朝廷很在乎他們,而且就以襄王的聰明和口才,做這種小事綽綽有余!
可是,襄王早已經不在了,想到這,唐帝心裡還隱隱作痛。
除了襄王,太子去也名正言順。
可不知道為什麽,唐帝就是不想讓太子去,除了覺得他能力達不到之外,更多的則是怕……
自從出了襄王的事情之後,唐帝就一直想把太子拴在他的身邊,就那麽看――或者監視著,不讓他再犯錯……
正當唐帝在禦書房發愁的時候,皇后到了。
皇后的身體已經恢復了許多,算是慢慢的從襄王遇刺的事情裡走了出來……
進屋看到唐帝皺著眉頭思索的嚴肅模樣,皇后開口道:“陛下在想什麽呢?這麽入神?”
“哎,還不是那南方的事情!”
於是,唐帝又把那奏折裡的南方流民之亂講了一遍,最後說到了不知道該派誰去,又順嘴說了句:“若是儀向還在的話該有多好!”
其實他剛才就這麽想的,若是襄王在的話,讓他去南方處理這棘手的事情……
但如果襄王真的還在的話,唐帝肯定也不會讓他去,畢竟師出無名,哪有讓個皇子出城平亂的?若真讓他去,太子會怎麽想,文武百官會怎麽想?
到時候南方之亂平了,朝堂可該亂了……
因此唐帝現在這麽說,主要是因為內心覺得對襄王懷有愧疚所致……
聽到唐帝這麽說,皇后的心情也沉了下來,有些傷感道:“儀向不在了,現在儀嵐又是這副樣子……”
歎了口氣說道:“哎,可憐奴家的一雙苦命兒女呀!若是儀向在,帶著儀嵐去金陵走一遭,儀嵐的心情怕是會要好許多呀!”
唐帝聽了並未答話,隻是心裡也重重的歎了口氣,心裡卻是想著,若是襄王還在的話,儀嵐公主的心情也遠不會是現在這樣呀!
不過又想到,儀嵐公主原來一直向往那江南水鄉的生活,若是去那裡一趟,或許能改變現在這副模樣……
可是現在江南之地那麽亂,太不安全了!
安全?
唐帝突然想到了一個人,有他在,儀嵐公主的安全肯定沒問題。
而且若是他去了金陵,就憑他的嘴,把那些暴躁的流民說服應該沒有問題吧?
想到這,唐帝臉上竟然多了些喜色,他原來還想過,張十二那嘴皮子溜的很,若是放在外交上,必然事半功倍,能把其他國的使臣說的暈頭轉向,沒想到現在就派上用場了!
饒你流民多暴亂、饒你糧莊多難纏,朕有快嘴張十二,怕甚!
皇后本來還在憂傷中,突然看到唐帝的臉上竟然多了一絲喜色,納悶至極:“陛下,你這是……”
“愛妃,可以讓張十二帶著儀嵐去金陵走一遭!”
唐帝興奮的說道。
“張十二……”
皇后念叨了兩遍,又想到了那個清瘦俊俏的少年,之前就是他曾帶著儀嵐出過兩次宮,儀嵐回來的時候在她耳邊說了幾天張十二的好話……
最近一段時間,他也經常進宮陪儀嵐,可是收效甚微,也不知帶儀嵐去金陵會如何……
不過,有他帶著,安全應該是可以放心的,誰讓他是皇叔的徒弟呢?
“若是陛下覺得張縣伯可以擔此大任的話,奴家倒是覺得再好不過了……”
皇后幽幽的說道。
“好!既然愛妃也同意,那朕這就安排!吳德,去把張十二給我帶進宮來!”
張十二是自己珍藏的一把利刃,所以他才給予了他許多別人連想都想不到的特權,現在,這把利刃到出鞘的時候了……
希望他不會辜負自己吧!
…………
從宮裡出來,張十二還有點懵。
金陵?
就是那個盛產美女的地方?
呸呸呸,是盛產才子佳人的溫柔鄉!而且聽說江南氣候屬大唐最佳,水土肥沃,生產水稻,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這個倒是更張十二前世的時候所聽到過的江南差不多,而且在他那個時代,他可是聽過好多關於江南的故事,什麽“江南四大才子”之類的,還有好多描寫江南的詩詞――若是去了的話,是不是可以裝一波超大的比?
嗯,想想還是不錯的……
前世為人,張十二並沒有去過江南,但是卻對那個煙雨蒙蒙的水鄉充滿了憧憬,唐帝一提,他就有了去意……
而且他之前還想開辟個新地方,到時候在那裡安家,遠離荊州,遠離朝堂,遠離太子――或者未來的大唐君主,也算是為自己找條後路,這麽看來,金陵不失為一個好地方啊!
可以去考察一番!
不過,他似乎也沒有選擇的余地,因為唐帝是直接下令讓他去金陵,說什麽吃著皇家的飯,就要替大唐做事!
我呸!
張十二心裡滿滿的吐槽能量!
什麽皇家飯啊?
老子去了那麽久的皇宮,一頓禦膳房的飯都沒請老子吃過,好意思說皇家飯?
還有自己有官職有爵位,可他娘的就是不見俸祿――雖然老子不缺這點錢,可你們總該發一點表示一下對我這個官職的尊重吧?
不過這話張十二是不敢對唐帝說的,心裡還在想,唐帝最近夠可憐了,兒子被殺,女兒還患上了輕度抑鬱症,多可憐的老頭!
原諒他吧!
帶著儀嵐公主去金陵遊玩一番也好,若是她真的能恢復如初,也算是功德一件!
想著這些,張十二先去了“十二酒樓”。
這件事最好應該當眾宣布一下,所以張十二打算帶著所有人晚上回衛國公府一趟,先讓陸三回張家去稟告一聲,省的他們突然回去,後廚連多余的飯菜都沒有, 豈不尷尬?
因為酒樓早就走上了正軌,秦雨桐和陸馥婧並不是多忙,也不用一直在酒樓裡盯著,聽說要回衛國公府,陸馥婧覺得回去晚了不好,所以申時過了一半就推著張十二往衛國公府走。
秦雨桐也一並跟著,她有時候在想,張十二跟陸馥婧的關系所有人都清楚的很,這從他跟她們住在他的宅子裡就能看的出來。
但是她並沒有嫉妒,覺得理應如此。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馥婧對她早就沒了當初的那種敵視,每次關於張十二的事情,都是她叫陳巧兮和她一起討論,她自己都覺得,她現在已經跟她們融在一起了……
這是不是就說明,她們也已經認可自己了?
想到這,秦雨桐心裡就有點小興奮,就跟今天一樣,張十二叫著她一起回衛國公府,就跟天經地義的一樣,雖然沒說什麽,但是心裡歡喜的緊。
因此張十二說晚上一起回衛國公府之後,陸馥婧就拉著她討論要買點什麽回去,儼然是兒媳回家的樣子,而且她竟然還很感興趣的一起討論了半天,兩人還不放心,最後親自去街上買了回來……
走在街上,跟著陳巧兮並排走在後面,看著前面的陸馥婧和張十二,秦雨桐心裡一片安然:
我想我是病了吧……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