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两个人身边的元老隐晦的心知肚明,尤其是几乎看着白清霖成长的王金桂,心里又觉得惋惜,又觉得这俩人真的是般配。
那叫一个矛盾。
不过人家两口子关起门来过日子,既不影响员工赚钱,又不影响公司股价,他们这些人跟着咸吃萝卜淡操心,简直有病。
再说不管陆家还是白家都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人家都不操心,他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研究这个干吗?
有这个工夫,她王金桂不如去操心操心自家老头子。快六十岁的人了,听说还有小姑娘给他办公司送点心和爱心饭盒!
开玩笑,当她这个王总是吃素的吗?
但凡那个姓张的老头子敢有二心,她立马就给丫踹了,转头找个十八岁小伙子信不信?
张叔自然是信,他老伴岁数可也不小了,如今又是公司元老,又是公司华国总代理,又会说外语。每天打扮的盘靓条顺的,比当年在老家看上去都年轻。
光说自己这边有小姑娘送点心送饭的,她身边不也那么多年轻小伙子?
尤其是那个司机,每次把老伴儿送到家门口,又是开车门又是打伞的,伺候的那叫一个周到。
做戏给谁看呢?当我这个老头子怕你啊!
老头子我可是,掌握了数千白家军的人!每天连总镖把子都得跟我商量事儿呢!
实在不行,就把那个司机换了吧,真碍眼。
九十年代,是国家飞速发展的一个时代。而且还有不少华侨发现了国内的各种商机,纷纷回来投资。
李欣晚再一次踏上华国的土地,满心万千感慨。
当年战乱,她被家里人迷晕,抛夫弃子送往国外。再想回来,那真的是太艰难了。
如今她已经快七十岁了,从不奢望爱人与孩子还活着,只希望能看看故土,看看曾经的故居。
李家当年带着无数家财去了国外发展,开了不少公司,已经成了相当不错的规模。这次也是儿孙打算回国发展,李欣晚作为老一辈里面还活着的姑奶奶,想要回家,儿孙们自然伺候的周周到到。
这老太太别看平日里就吃斋念佛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但是手里却拿着李氏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呢。
“这个院子,就是我和你们父亲以及祖父祖母曾经居住过的院子。其实周围这一片都曾经是李家的家产,但当年实在保不住,能卖的就都卖掉了。”
李欣晚看着仍旧如记忆中的那扇红色大门,泪水哗的落了下来。
侄孙李耀兴打量着这边的院子,心里盘算,“现在一套四合院价格可不少,这院子姑奶奶打算收回来?”
李欣晚摇了摇头,看似淡定,但手里的翡翠珠串盘的飞快,“当年你祖父祖母怕带着一个孩子不好走,就把你表叔留下了,让李家家生丫鬟伺候着,这院子,也是留给你表叔的。”
李耀兴有些惋惜,不过他手里钱多,再买一套院子也没什么。
院门没锁,李欣晚上前敲了敲,很快就有人应了门,“你们,找谁?”
“请问……”李欣晚的声音发颤,“这院子的主人,是姓李吗?”
开门的保姆摇了摇头,道:“不姓李吧?姓宋,不过他儿子姓李。这位夫人,哎哎,您,您怎么哭了?”
“姓宋??”李欣晚一把抓住保姆的手,“姓宋,姓宋……他还活着??”
第174章姑奶奶
保姆阿姨被吓了一跳,虽然她不认识面前这位看似低调却十分贵气的老太太,但不妨碍能从对方语气和表情里,看出她确实是认识宋老爷子的。
“这位夫人,您先别激动,您认识的那位姓宋的故人叫什么?或许是我家主家,或许也不是呢。”保姆阿姨今天是过来打扫院子的,收拾完这边,她还得去白家那边呢。
那边人多孩子多,不是上学的就是上班的,光靠家里几个老人根本忙不过来。她反正也是宋老爷子的保姆,过去还能搭把手,帮忙做个饭。
“之靖,宋之靖!”李欣晚双眼中充满了希望,一刻不错的看着面前的保姆阿姨,“你说那是你的主家?难道你姓李?”
“我不姓李,我姓王。”王阿姨笑着回应,她道:“我主家好像不叫宋之靖,叫宋胜军。您……时不时找错了?”
“胜军?他是当过兵吗?”李欣晚小心翼翼的问道。
王阿姨点点头,“是,退下来的老将军,否则哪里能安排保姆和警卫员啊。之前让老爷子去大院那边住,老爷子不愿意,非要住在这里,说等什么……”
王阿姨猛地住了嘴,目光诧异惊奇的看着面前的老夫人,“等他的,故人。”
故人?眼前这位,不就是故人?
李欣晚哭出声来,“就是之靖,就是他!对了,你说他儿子姓李?为什么不姓宋?”
王阿姨摆摆手道:“这我就不清楚了,主家的事我打听那么多做什么。”其实她很清楚,毕竟在这里住着,谁家的八卦都能知道。李家院子发生了那么多事,都不需要打听,只要你住进来,周围邻居七嘴八舌的就都说明白了。
但面前这位毕竟是宋老爷子的故人,兴许还有点儿感情牵扯。这种事她作为保姆,就没有必要往深处说了。
“您找的若真是宋老爷子,不如等我一下。我收拾完了就要去白家院子,宋老爷子跟白家那边住着呢。”
“成,那您忙。”李欣晚也不催促,就带着几个后辈站在门口影背墙旁边。她看着这个与记忆中几乎一般无二的院子,眼泪止不住的落。
这里,充满了她少时的记忆。虽然有的地方已经损毁了,重新修缮过找不到痕迹了。但还是有不少地方,留下她当年的身影。
几个后辈都有点儿无措,他们的父母在宾馆修整,要去见一些领导,商谈投资开厂的事。知道姑奶奶要出来,就让他们几个年轻人陪着,顺便认认路。
毕竟这里对他们来说是全然陌生的,若是问问父母,兴许还能有些回忆。但他们的父辈离开时年岁也不大,这次回来一路都说变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认不得了。
只有姑奶奶,熟门熟路的在一堆几乎一模一样的胡同里,找到这扇门。
那位故人,竟然还真的存在。
王阿姨很快就忙完了,推着自行车出来,回身把门锁好,“离得不远,各位是打算怎么过去?”
如果在国外,出门至少还有车。来这边人生地不熟,路上也有跑着的出租车,但现在打车并不方便。
后辈们面面相觑,有人问:“没有多余的自行车吗?”这东西,他们也会骑啊。
王阿姨好脾气的笑了笑,道:“没有,就这么一辆。宋老爷子出门都很少骑车,也不坐车,就喜欢溜达。要不这样,你们去大路看看有没有拉车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