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六十四章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九百六十四章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簡繁轉換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29 15:47:46 来源:源1

每当大明皇帝朱翊钧对万历维新的成果沾沾自喜,甚至有点志得意满的时候,总有虫豸跳出来,告诉皇帝陛下:这才哪到哪!维新的路还长着呢!

朱翊钧对万户官舍,给匠人分房子这事儿,是有些得意的,但很快,王建...

###朝堂风暴,余波未平

周世昌被捕的消息传开后,朝野震动。这位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户部尚书,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其府邸被抄,家中珍宝、账册、密信等物证一应俱全,皆呈送御前。

朱弘历翻阅着一份份奏报,目光冷峻。他早已料到周世昌不会是最后一个倒下的重臣,但真正看到这些证据时,心中仍不免泛起一丝寒意??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他亲手提拔,或为旧臣,或为功勋之后,却在权力与利益面前背叛了朝廷。

“陛下,”张廷玉站在案前,低声禀报,“据锦衣卫所查,周世昌不仅与刘敬之有密信往来,还曾在西北军中安插亲信,试图掌控兵权。”

朱弘历闻言,冷笑一声:“好一个老谋深算之人,竟妄图染指军政大权。”

赵云飞也在场,沉声道:“陛下,若再不彻底清洗吏治,恐怕朝堂之上,皆是此类心怀鬼胎之人。”

朱弘历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乾清门外那片寂静的广场。早朝已散,可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昨日的紧张气息。

“传旨,三日后午门问斩刘敬之、周世昌二人,以儆效尤。”他的语气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廷玉微微一震,拱手道:“陛下圣明。”

赵云飞却皱眉道:“陛下,是否需先审讯一番?毕竟二人皆为朝廷重臣,骤然处决,恐惹非议。”

朱弘历转过身来,目光如炬:“朕不是昏君,但也绝非仁慈妇人。他们罪行确凿,证据铁证如山,无需再审。朕要的是震慑,而非同情。”

赵云飞不再多言,躬身退下。

张廷玉亦随之告退,临走前望了一眼皇帝,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神色。

待殿内只剩一人,朱弘历才缓缓坐下,拿起一封奏折,继续批阅政务。

然而,他心中清楚,这场风暴远未结束。刘敬之、周世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敌人,或许仍在暗处窥视,伺机而动。

###江南新政,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苏州府内,一场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任刑部专员李承业抵达后,迅速接手案件审理工作。此人年仅三十,出身寒门,却极富才干,曾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便以公正廉明著称。

他在当地设立临时法庭,召集地方官员、士绅代表与百姓听讼,确保审判公开透明。短短数日,便将涉案主犯定罪,并对部分无辜者予以释放。

此举赢得百姓广泛赞誉,也令地方官府刮目相看。

“李大人果然名不虚传。”苏州知府王德昌在私下宴请李承业时感慨道,“如此雷霆手段,又不失法理人情,实乃我辈楷模。”

李承业却只是淡淡一笑:“本官职责所在,岂敢懈怠?”

除了司法整顿,朝廷派遣的赈灾队伍也已抵达苏州,发放粮食、银两与安居券,帮助受灾民众重建家园。

昔日被焚毁的街道上,如今已有工匠开始修复房屋,街边小贩重新摆摊,孩童们追逐嬉戏,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一位年迈的乡绅坐在茶馆之中,端着一杯热茶,感叹道:“自新政推行以来,朝廷真是变了。以前哪见过这般雷厉风行、为民做主的官员?”

邻座的一位书生点头附和:“是啊,以前官员只知敛财,如今却是真办事了。听说连锦衣卫都成了监察百官的利刃,谁敢作奸犯科,立刻就抓。”

两人正议论间,忽听外头传来一阵喧哗声。

“出什么事了?”书生探头问道。

一名路人急匆匆跑来,喘着气道:“不好了!有人在城东发现了几个可疑之人,疑似是逃亡的乱党,已被锦衣卫拿下!”

众人闻言,纷纷聚集围观,只见几名身着黑衣的锦衣卫押解着几名男子穿过街头,神情冷漠,步伐坚定。

这正是“斩蛇行动”的一部分。尽管江南局势趋于稳定,但朝廷并未放松警惕,反而加强了对潜在叛乱分子的排查与打击。

茶馆内的乡绅放下茶杯,轻叹一声:“看来,朝廷这次是真的要肃清一切不安定因素啊。”

书生则喃喃道:“如此雷霆之势,不知是福是祸……”

###内阁风云,张廷玉掌权

回到京城,内阁之中,张廷玉正式接任首辅之职,成为实际上的政务总管。

王景明病重昏迷,已无法理事,朱弘历顺势让张廷玉代理政务,并赋予其极大权限。

“张卿,你可知朕为何选你?”朱弘历在召见张廷玉时曾如此问道。

张廷玉恭敬答道:“臣愚钝,不敢妄猜圣意。”

朱弘历微微一笑:“因为你忠诚,且有胆识。朕需要的,是一个能替朕稳住朝局的人,而不是一味迎合的庸臣。”

张廷玉心头一震,郑重叩首:“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自此,张廷玉开始着手改革内阁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推动财政整顿与吏治改革。

他提议削减冗官冗员,裁撤无用机构,节省开支;又建议设立“廉政司”,专门负责监督官员行为,防止贪腐滋生。

这一系列举措虽遭部分老臣反对,但在皇帝支持下,终究得以实施。

与此同时,几位年轻官员也逐步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承业与郑文昭。

李承业虽远在苏州,但因其出色的治理能力,已被视为未来重点培养对象;而郑文昭则在京师户部担任要职,协助张廷玉清理财政漏洞,成效显著。

这一切,都被朱弘历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他知道,自己正在打造一支全新的执政团队,而这支团队,将成为支撑帝国未来百年基业的中坚力量。

###帝王之心,步步为营

夜深人静,朱弘历独坐御书房,手中握着一卷密报。

这是锦衣卫刚刚送来的最新情报:西北边关,有敌军活动迹象;西南土司蠢蠢欲动;甚至,连京畿周边也有不明势力潜伏。

他缓缓合上密报,长叹一声。

“朕真的不务正业吗?”他低声自语,“世人皆以为帝王只需享乐,殊不知,每一步棋,都关乎天下苍生。”

窗外月色如水,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脸庞。

他站起身,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新的密令:

“命陆天明即刻调遣精锐,秘密前往西南,调查土司异动,若有异心,格杀勿论。”

写罢,他轻轻放下笔,目光坚定如铁。

“朕,终将让你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暗流涌动,朝堂风云再起

乾清宫内,朱弘历端坐御案之前,手中握着一份密奏。这是锦衣卫指挥使陆天明刚刚呈递的最新情报??京师之中,竟有数名朝廷官员暗中串联,意图在刘敬之与周世昌伏诛之后掀起新的风浪。

他缓缓合上奏折,目光沉静如水,但心中已然波涛翻涌。

“陛下。”张廷玉站在殿外轻声禀报,“臣已依旨召集六部尚书及内阁诸臣,午时三刻便可入宫议事。”

朱弘历微微颔首:“让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六部尚书、内阁辅臣陆续步入大殿,神色各异。有人面露惶恐,有人神情镇定,也有人眼中闪烁着难以捉摸的光芒。

“今日召诸卿前来,乃有一件要事相商。”朱弘历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近来京城内外谣言四起,更有不法之徒妄图煽动民心,扰乱朝纲。朕欲彻查此案,还望诸卿鼎力协助。”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片寂静。

户部侍郎郑文昭率先出列:“陛下圣明,若真有奸佞之人意图颠覆社稷,臣愿竭尽所能,助陛下肃清宵小。”

兵部尚书赵云飞亦拱手道:“臣请命亲自督办此案,确保京城安稳无虞。”

朱弘历微微一笑:“很好,赵卿便负责军政方面,务必严防死守,以防敌对势力趁虚而入。至于朝堂内部,朕另有安排。”

说罢,他抬眼看向张廷玉:“张卿,你可有何建议?”

张廷玉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臣以为,此案不宜操之过急。若贸然行动,反而打草惊蛇,不如以静制动,待其自乱阵脚,再一网成擒。”

朱弘历点头赞许:“此言有理。朕意已决,即日起,由锦衣卫与东厂联手,秘密监视所有可疑官员,不得有丝毫遗漏。”

话音刚落,礼部尚书李承恩忽然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明示。”

“讲。”朱弘历淡淡开口。

李承恩迟疑片刻,终是鼓起勇气道:“陛下近日连斩重臣,天下震动。虽曰整肃纲纪,然民间已有‘雷霆太过’之议。臣斗胆请问陛下,此举是否过于激进?”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众人纷纷低头,不敢言语,唯恐被牵连其中。

朱弘历却未动怒,只是静静望着李承恩,良久才缓缓开口:“李卿所言,朕听得清楚。然则,治国如治病,若病根深种,岂能温吞缓进?若不雷霆手段,何以震慑宵小?”

李承恩面色微变,但仍坚持道:“陛下英明,然民心不可不顾。若百姓不安,纵有铁腕,亦难长久。”

朱弘历微微一笑:“李卿忠心可嘉。然则,朕心中自有分寸。你且退下,不必多言。”

李承恩躬身行礼,退回原位,脸色复杂。

朱弘历扫视群臣,缓缓道:“诸卿皆为朝廷肱骨,朕不愿轻易猜忌。然若有谁心怀异志,试图动摇社稷根基,朕绝不姑息。”

众臣齐声应诺:“臣等誓死效忠陛下!”

朱弘历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今日议事到此为止,诸卿各自归衙,各司其职。”

待群臣散去,张廷玉留下未走。

“陛下,”他低声问道,“您真的打算按兵不动,等待他们自乱阵脚?”

朱弘历轻轻一笑,眼中闪过一抹锋芒:“张卿,你以为朕是在等他们犯错吗?”

张廷玉一怔。

“朕是在等他们露出破绽。”朱弘历缓缓起身,负手而立,“真正的棋局,从来不是正面交锋,而是暗中布局。朕要让他们自己走进陷阱。”

张廷玉心头一震,深深作揖:“陛下高明,臣不及也。”

朱弘历转身,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低声道:“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夜色渐深,紫禁城内灯火通明,而在那看不见的角落里,一场更大的较量,正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