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不解地拿起奏章看著上面的內容,看著好像是要和陛下做生意。
李世民著急說道:“崇義是個好孩子,朕也是看著他長大的,你說像他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麽都能朝中身居要職。”
李孝恭算是看明白了奏章上的內容,不由得嘴角直抽抽。
李正敢和當今皇帝做生意討價還價,還真是膽量。
實在是太有種了。
“李正胡鬧,他也跟著胡鬧!還讓朕和他李正做生意?當朕是什麽人了!朕怎麽可能和李正做生意?”
被李世民這麽一喝,李孝恭連忙說道:“是臣教子無方。”
李世民平複著自己的情緒,“李崇義這個孩子也是太過正直,他李正活得鬼靈精!若是崇義在這個和李正相處下去怕是性子都被李正給帶壞了。”
李孝恭躬身點頭,“臣回去之後一定好好教訓一番崇義那小子,陛下放心。”
冷靜下來之後,李世民對李孝恭說道:“咱們好久沒有見面了,不如一起吃一頓酒。”
心裡糾結了一陣,李孝恭說道:“臣領命。”
當天夜裡,李孝恭和李世民一直喝到了深夜。
當年的芥蒂放下,兩人說起了以往的事情。
說起了一起馳騁江山豪邁。
等酒後散席已經是深夜,被宮裡的侍衛護送著回到家中。
李崇義連忙攙扶著自己有些醉醺醺的父親。
李孝恭用涼水給醒酒之後關上了家門。
“父親,陛下召見你所為何事啊。”
李崇義擔憂地問道。
李孝恭灌下一口熱湯水說道:“這些日子你和李正是不是走得很近。”
李崇義點頭。
李孝恭又問道:“李正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
李崇義有些猶豫。
“說!”李孝恭喝道。
“是。”李崇義回答說道:“李正算不上是個君子,但是人也不壞,就是有時候太過市儈。”
李孝恭微微點頭,“程咬金這個老匹夫不會看錯人,他看中李正這個小子,那李正這人就不會差。”
“父親,到底是怎麽了。”
李孝恭又問道:“你以後想要留在長安嗎?”
“孩兒……”
“老實說!”
李崇義低下頭說道:“孩兒不想留在長安,長安太紛擾,太多糾葛了。”
自己的兒子是什麽樣,李孝恭心裡最清楚,很多話這小子都埋在他自己的心裡,不願意對外人和自己說。
李孝恭拍著李崇義的肩膀說道:“從明天開始多跟著李正鬼混,朝中的事情你少管,記住為父的話!不用顧忌什麽,就算是闖禍有為父給你撐著。”
“可是……”
李崇義是個好孩子,知道他放心不下自己,李孝恭又說道:“你放心,老夫的身子骨硬朗再活得幾十年不成問題。”
“孩兒明白了。”
長安是一個充滿紛爭的地方,如今看起來朝堂一片清明,可李孝恭心中很清楚,朝中一直暗流湧動。
這長安不會太平,以後也不會太平。
囑咐完這些李孝恭回到自己的臥房睡覺,心想著程咬金這個家夥的目光還真是毒辣,這麽一個小子就先被他看上了。
長安的另一邊。
“阿啾!”
半夜睡不著正在練斧子的程咬金打了一個響亮的噴嚏,看了一眼夜色心中想著這天氣是不是就要入秋了。
涇陽。
活字印刷用的模塊都已經搗鼓了一大半了。
大唐的文字筆畫比簡體的要複雜得多,這種手藝活做起來沒這麽快。
李崇義再次來到涇陽。
“陛下看了我的奏章,怎麽說?”
李崇義說道:“我說出來你千萬不要多想。”
“你放心我不會多想的。”
開什麽玩笑,這麽好的生意他李世民會不做?
而且和皇家做生意也可以成為自己以後最大的一頂保護傘。
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人,李泰和程處默,就連太子也考慮過。
活字印刷的影響巨大,可以讓大唐的書籍數量再上一個台階。
如今的大唐書籍大多數都是刻板拓印要不是用人抄錄。
國子監很多人現在都乾著這個活。
他李世民難道不想中原再多一些讀書人?
若是這筆生意交給了程咬金他家,那他程咬金以後還想不想在李世民面前晃悠了。
交給太子和李泰?
想都不要想了。
所以思來想去還是和李世民合作是最安全的。
有什麽比皇家的保護傘更牢靠。
也就有李世民他家了。
李崇義緩慢開口說道:“據說看了你的奏章之後陛下很生氣,甚至把我父親都召見了過去。”
李正臉色的期望一掃而空,只剩下了一臉沉默。
李崇義又說道:“你要做生意怎麽能找當今陛下。”
“不對呀。”李正抓著自己的後腦杓莫非是自己寫的不夠明白。
在草地上盤腿坐下,李正心中盤算著,要是李世民不做這筆生意和誰去做?
要不找長樂?
這個小丫頭就算了吧。
估摸著交給她,李世民都不答應。
李正一咬牙,心一橫!
那這筆生意就自己做。
大牛幫忙收著晾嗮而成的紙張。
這些紙張非常地厚實,墨水滴下也不會在紙張上擴散。
寫下一個字一點都沒有散墨的跡象。
好紙!
果然還是要多讀書啊。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誠不欺我。
李正開心地笑著, 仿佛看到了一大堆的銀餅在招手,“我要發財了!”
李崇義看著李正的神情,怎麽感覺這個人神經兮兮的。
拿來一些已經做好的模塊,李正一一對照著。
先印一篇三字經出來。
將字一排排地整理好,刻了字的小木塊都放在一個框中。
大唐如今用的還是雕版拓印,這種拓印方法很笨重將一篇文章先雕刻在一塊板上。
若是裡面少了一筆一劃或者有缺損,整塊板也就報廢了。
又要重新雕刻,特別的麻煩,大多數用的還是人為的抄錄。
活字印刷可以自己排版,自由組合使用,方便很多。
活字印刷最早使用的是在宋朝,到了宋朝晚期才開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