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已经成了一个别墅区。
杨凡的大军就驻扎在这里。下面的平原上,已经开始动员和硕特人开始伐木和搬运工兵炸开的石头。
现在是冬天,和硕特人不可能去漠南,那样会冻死的。只能等开春再走。索性杨凡决定,不让他们闲着,免得出现事端。索性开始修筑迪化城。
现在先去天山伐木,工兵爆破炸石头,他们负责用牲畜拉着爬犁运送到指定地点。开春了就开始筑城。迪化可是北疆的中心城市。这里建城意义重大。会对今后几百年有深远影响。
杨凡也是打到一个地方,就占住一个地方。
具体的办法即使筑城,然后连同铁路和公路。哪里有事情,军队乘坐火车和蒸汽卡车转眼就到。铁路是骨干。两侧不同火车的地方,靠蒸汽卡车转运。速度非常快。
对于不通公路的地方,还有骆驼和战马,还有牛拉和夏尔马拉的七吨载重的大篷车。这样,只要是杨家征服的地方,当地的人很难造反成功。因为交通的降维打击下,大军能迅速赶到平叛。
目前两万大军都驻扎在这里,这里是一块小高地,四周用原木搭建了围墙。围墙内部,密集的新安装了上了一千五百个小木屋。有三层的别墅,也有仓库、牲畜房等。
别墅一般作为兵营使用,一个三层的木构件别墅可以住四五十人,当兵的都住上下铺。两个小楼就能住下一个中队百多人。
打下和硕特部后,现在还是冬天的尾巴,尽管内地已经转暖了,可是这里还要再冷上一段时间。
不是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吗。东南的季风到这里,还要走五六千公里。
而且甘肃的西部季风的影响就很小了。这个年代正是小冰河时期,季风对新疆的影响更小。
直到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气候变暖,季风才逐步覆盖到天山南北。近些年沙漠地区降水大量增加。甚至出现了很多湖泊。
但是明末是不行的,这里干旱的厉害。全靠雪山融水,灌溉着草场。
大军这一路西征,其实很辛苦的。行军时没办法,只能住帐篷。一旦安定下来还是要防止冻伤减员的。这里的冬季很冷。
这种临时就可以快速组装的木屋,现在活得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而且住着也舒服。木构件用石灰水和化学药水浸泡过。既防止生虫子,也防火。很难点燃。安全性大为提高。
最重要的是,木屋保温性能是砖石的四倍。冬季特别暖和,夏季也凉爽。
现代我们不住木屋,主要是木材比水泥贵多了。现在一套实木家具,动不动就要上万元。要是用实木做房子那还了得。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北美那边是因为国情特殊,人家木材便宜。
现在,海参崴那边,最大的生意就是制造木构件的工厂。足足有上百家工坊专门干这个。最大的一家是杨家的,雇佣了七千多人。
这些木工,大部分是本地的野人。他们被抓到后,强制带到城市里,学习汉语和劳动技能。逐渐变成了工人。
这种强制归化,当然有很多问题。比如总有怒傲不逊的,总有犯罪的。不过总体上,经过胡萝卜和大棒政策的夹攻下,他们还是适应了新式的生活方式。
一旦他们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的便利,就再也不愿意回去当野人了。
布喜娅结束了杨家的女仆工作后,去了学校读书,一年速成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她利用小娘皮和林月如她们临走时赏赐的财物,自己注册了一家木构件儿工坊。
她把自家亲戚和本部落的人都拉了进来。
她和他爹爹亲自去山里找到了部落。
部落还是老样子,大冬天的在竖井里苦熬着呢。一个个连冻带饿的,都半死不活的。冬天就是这样,能熬过去就再活一年。没熬过去,就完蛋了。
他们赶着马拉爬犁,带去了几百斤米。还有冷冻的鲸鱼肉。
部落里的人都沸腾了。大冬天的居然给他们送食物。老人小孩都馋哭了。
大米倒进巨大的铸铁锅了煮了起来,部落老乡们又往里扔了很多干菜,蘑菇、冻肉沫子。布喜娅从怀里掏出一小包盐,纠结了半天,还是扔了一小块进去。
看到有盐吃,大人小孩都激动坏了。
布喜娅一家被抓住有两年多了。部落里以为他们都不在了。没想到他们在汉人的地界上混的这么好。人人都很羡慕。
布喜娅对大伙说道:“如果你们跟我下山,来我的工坊干活,就天天能吃米粥,还有盐吃。”
闻着米粥的香味,他们一阵骚动,他们受不了这种诱惑。可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对山下的生活充满了恐惧。
今年尤其难过,去年野生动物少,他们并没有积攒够足够熬过冬天的食物。正在发愁,正好布喜娅一家来了。还带来了急需的食物。
他爹爹最终说服了长老们,整个部族五百多人全部下山,去了布喜娅办的工坊。手巧的学做木匠,笨的去伐木。老弱负责烤房。
毕竟工坊做木构件是二十四小时三班倒,不停工的。没有时间等待木头自然阴干。虽然自然阴干的木材性能更好。但是谁也不会等三四年再用。都是用烤房烤干的。
东北的木材遍地都是,全是原始森林,要多少有多少。开木构件工坊,最大的好处是原材料基本不花钱,只要付出伐木工人的工资就行。
他们一般在冬季全体上阵,上山伐木,然后把去掉枝丫的原木捆上绳索,从积雪的山上拉下来。冰雪可以减小阻力,拉着非常省力。
要是夏天可就完蛋了。遍地荆棘,根本弄不动。
布喜娅这么着急赶回部落,就是为了冬季尽快开工伐木,趁着冰雪还在,把一年需要的木材都弄下山,储存在自己的仓库里。以后,随着生产进度和需要,分批烤干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