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织明 > 第八十二章:谋定而动

织明 第八十二章:谋定而动

簡繁轉換
作者:蜗牛非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2 08:58:0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与大明各镇官军相比,勇毅军的战马、骡马、大车配备比例最高,使其拥有了强大的机动能力,远超别镇官军。

当然,勇毅军的强大机动能力,得益于马骡、大车众多,但不可忽视战士们的操练有素,以及严格执行军规军纪的结果。

大明许多官军在行进过程中,逃兵不断,掉队脱离者也是不计其数,归根结柢就是军规军纪不能严格有效地执行,才会如此。

按照惯例,大明朝的军队白天行军当在四十里,紧急情况下可以达到六十里上下,骑兵还可以更快一些,但却不如步兵能够持久。

而每到夜晚,明军几乎都是扎营休息,从未有过夜间行军的记录,就更别谈还是急行军啦!

不过,为了保证这一次行动的突然性,张诚早在去年,便安排麾下部曲悄悄演练夜间急行军,他们只保持十分之一的披甲率,且铳炮子药也只携带一个作战基数,即每人二十发定装的铳弹。

降低披甲率,减少携带的装备子药数量,这些只是为了让战士们轻装上阵,加强行军速度。

但为了保证夜间行军的阵列严整与稳定,其实,在白天的时候就已有一支支打扮成商队的战士,在沿途每隔五里便设置了一些补给点,同时沿途官道大路上每隔一里便设有两名引路的人员。

然即使有如此充分的准备,放眼整个大明,怕是也只有勇毅军这一支军队,敢于在夜间急行军,而不怕阵列混乱,队伍崩散。

…………

就在勇毅军标营、威远营离开宣府镇城,趁夜色掩护北进张家口堡之际,大同、山西两镇也有数股人马,踏着月色行在官道之上。

他们奉命前往豫省援剿流贼,其行程早已通传沿途各府州县,无须再隐匿行迹,不过,这时却并未驻营歇息,而是趁夜急急赶路。

就连大同、山西两镇标营的军马,也都是悄悄出营,分向四方疾驰而去,尤以山西镇总兵李辅明麾下兵马,除却留下二百余亲兵家丁外,可以说是全营尽出。

山西镇除了总兵官李辅明外,尚有三位副总兵,其中有驻振武卫分守副总兵姜名武、驻镇西卫分守副总兵杜思才,以及一位协守副总兵许定国。

许定国,河南省开封府太康县人氏,是一个从万历末年就开始混迹于明军中的老兵油子,他先后在辽东、山西、河南等地任过军职,从千户、游击、参将累升至山西副总兵。

他在辽东之时,作为边军不敢与奴一战,每每弃驻地奔逃;而在山东、河南等地剿贼时,也往往是畏缩不敢前,然却赶上了大明末期,急需良将为国效力,他才几番获罪,又几度被赦免。

在原本的那段历史上,松锦大战以明军彻底惨败告终,李辅明也因擅自率军后撤,而被免去山西镇总兵官的武职,便是这位许大将军接任的山西镇总兵官。

可惜,因为张诚的意外到来,历史的车轮已经发生了改变,李辅明非但没有擅自后撤,反而在辽东之战中立下了些许功勋,而明军也没有大败亏输。

所以,现在的许定国还是山西镇的副总兵,或许是因为张诚拉着李辅明一起在辽东建功的缘故,也或许是山西商人们出了大力和钱财,为其上下打点的缘由。

许定国对永宁伯张诚并不感冒,反而还有些许怨恨之意,他因对新任总兵官李辅明瞧不起,不愿与之同处一地,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驻在太原府城,与山西商人打得更加火热。

他也一心想要与山西商人联合除掉永宁伯张诚,因为范永斗、王登库等人答应,只要除掉了张诚,他们会运作王朴接任宣府总兵。

那时,就算李辅明不能调任大同总兵之位,他们也会全力支持许定国,保他官升一级,出任大同镇的总兵官。

别看许定国已经是花甲老人,然其雄心壮志却不减当年,他一直以不能升任总兵为耻,现如今更是将张诚视为,造成这样结果的根源所在。

他是在崇祯十二年,推补为山西镇副总兵,并以副总兵衔署理太原营参将事,所以他大多数时间都驻在太原府,也因此与山右商人联系得越发紧密。

其实在原本那个真实的历史中,许定国一生都在演绎着大明军将的无耻,他出镇山西,无尺寸功勋,往援开封,兵溃而掠民。

当大明京师陷落之时,他更聚集残兵攻掠宁陵、归德等地,据地自为,上攫禄饷,下刮脂膏,而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高光时刻——却是南明弘光元年正月发生的“睢州之变”。

当时,天下唯一正统的崇祯皇帝,已经在京城煤山上吊身亡,南明弘光朝也正处于初创阶段,而北方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满清在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帮助下,于山海关外一片石,击败大顺军精锐,长驱直入京城,且一路追击闯王李自成所部,从北直隶、经山西,而进陕西。

清国的豫亲王多铎,那时还未曾身死沙场,他率军下河南境内,许定国即遣使通书纳款,并遣其两个儿子,大明参将许尔安、许尔吉二人,渡过黄河,北上向清军纳款,并充为人质。

此刻,正值南明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欲兴师北伐,以图收复中原之际,未曾想许定国私下投降清国,诱杀了北伐主力战将高杰。

其实,高杰也早已听闻许定国叛降清国一事,只不过,他对自己颇为自信,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可以压服许定国,使他改变初衷。

怎想到,那许定国可是如同吃了秤砣一般,铁了心要追随清国效力,他甚至把儿子许尔安、许尔吉送往黄河北岸清军营中做人质。

因此而诓骗总兵高杰入睢州,并在天启朝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府上,设计将高杰当场擒杀。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河南归德府睢州人,大明朝抗击奴贼的得力干臣,更被誉为中国十大清官之一。

他巡抚登莱期间,与皮岛总兵毛文龙最为相宜,毛文龙许多对战奴贼的重大胜利,都是袁可立在任时建立的。

作为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的袁可立,还曾一手组织策反了奴酋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

可因许定国设计伏杀高杰一事,也致使袁府毁于此难,袁可立及其子袁枢数年精心收藏的许多古书名画,亦被焚毁遗失无算。

睢州之变为明末大变,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督师史可法闻讯后,不由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

在睢州之变后,不惟南明的北伐大计落空,而高杰之子高元爵又年幼,无法完全压制高杰部下悍将,致使其所部兵马一分为七。

除高元爵自领一部外,余下六部王之纲、李成栋、郭虎、杨承祖、胡茂祯、李本深等人,在面对清奴大军之时,都是非逃既降,如李成栋、杨承祖等更是成为大清国攻略江南的开路人。

无论许定国在睢州的操作是清军主使,还他的自我发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睢州之变对他而言是一项功绩。

睢州之变后,北上明军虎头蛇尾、河南豪强见风转舵,也因为他叛变加入,使河南原本单薄的清兵势力增加四倍有余,增强了清军对河南地区的控制权。

但对于大明来讲,许定国却是一大奸贼、一大逆臣,对于这种人,永宁伯张诚自然不会再留他于世间。

…………

太原府城往西南、东南有两条官道。

西南向通往清源、交城、文水,直达汾州,再转而向西,过吴堡通向陕西的绥德州;而东南向过榆次后,又分作两条,往西南是祁县、平遥、介休,过平阳府可直抵潼关,往东南通榆社,再过潞安府、泽州可直进河南怀庆府。

按理,勇毅军经山西省境内援剿河南,两路大军应该走太原东南方向,往榆次、榆社那边,过潞安府、泽州直接进入河南的怀庆府地界。

然,勇毅军的两营将士,却不走寻常路,他们以陈铮的白虎营走清源、交城方向,直进汾州州城;另以张国栋的青龙营走太谷、祁县、平遥、介休方向,同样进入了汾州地界。

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勇毅军也通过自己的细作,在山西放出假消息,言说“闯贼正集结大军,往攻潼关,欲杀回陕西老家。”

对于闯贼何去何从,山西人才懒得管嘞,只要他们不进入山西省界,爱去哪里,便去哪里,无论是河南,还是陕西,对于他们来讲并无区别。

不过,这也只是那些普通商人、官将和百姓们的想法,而对于已经将永宁伯张诚作为死敌的山右商人们,可并不是这么想的。

在他们与张诚对决的关键时刻,勇毅军偏偏要过境他们的地盘,就算真的是去协守潼关,那也不能不防。

为此,在沿途各县接到勇毅军的过境通告后,他们便惴惴不安起来,他们各自所在州县只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不得开门让勇毅军将士进入。

若是达成这一要求,他们甚至愿意多承担一些钱粮上的摊派!

与此同时,他们这帮奸商还要求坐镇太原府的山西副总兵许定国,派兵前来守护他们的安全,并再次强调一旦搞定张诚,必保他的总兵之位到手。

如此诱惑,许定国为之追求一生,又怎肯轻易放过,他非但立刻调集周边各堡守兵和屯军,加强清源、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等县防务,更是亲自赶到平遥坐镇。

并且,派遣他的两个亲生儿子许尔安、许尔吉二人,分别前往太谷和介休坐镇,以求全面全方位的服务好,只有这样才能示恩于山右八大家,使得他们能够全力回报自己。

在许定国眼中看来,或许只有永宁伯张诚亲来,他才会真正重视,而其麾下的那些坐营参将、游击,却是入不得他的眼。

毕竟是在天启、崇祯年的乱世中,历练了数十年的老兵疲油子,能坐上如今的副总兵之位,既有偶然,也有其必然。

总之一句话,许定国绝对不是一个傻子!

但是他或许是近几年路子走得顺了些,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发狂妄,瞧不起小一辈的人物。

不只是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都吃了“姜还是老得辣”这句话的亏!

…………

大明崇祯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月圆之夜。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宣北贸易重地,张家口堡明亮犹如天光仍未散尽一般,许多辛勤的人们已经起身,在街巷角落中为了一天的口粮,游走奋斗着。

堡墙上,那些稀稀落落的红灯笼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也明显减弱了许多,再没有子夜时候那般明亮的光芒了。

一盏盏红灯笼与皎白的月光,交相辉映下,却看不到一个守堡军士的身影,然却又有阵阵鼾声,从堡墙上那些草棚中传出,显然都睡得正在香甜之时。

可若是仔细看去,在张家口堡南面的承恩门的门楼之上,却有几条人影,影影绰绰的在红灯笼与皎白月色之间,晃动不已。

离张家口堡南面承恩门数里外,河东岸有一片丘陵地带。

如果说“宣府镇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那“张家口堡,则是保卫宣府,防御胡骑南下的咽喉重地”。

所以,张家口堡城的防御能力,那也非常坚固的。

该堡座落在清水河的西岸,始建于宣德四年,当时任指挥使的张文初,开始在此建堡,周长四里有余,城高二丈五尺。

城堡的具体位置,便是后世张家口市区内的“堡子里”一带,而在当时,堡子里也称作“下堡”。

可到了万历四十一年的时候,为了使边贸更为便捷,在张家口堡以北的长城边墙内,再修筑了一个专门用于进行马市贸易的小堡,称之为“来远堡”,也称“上堡”。

此堡周长五里余,城墙亦是高达二丈许!

如此一来,上堡与下堡,二堡几乎合一,就构成了全新的防御体系。

“张家口堡,开有二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皆筑有瓮城……”

说话之人,却是一个商贩打扮的年轻人,看上去年不到三十,却是透出一股儒雅之气。

他名唤作刘海,此刻正操着一口浓厚的河北方言,为大军介绍着张家口堡内的情形,以及城中山右八大奸商的反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