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她用爐子燒火,在空間裡面拿出來一個小鐵鍋。
這本來是進的貨,沒有想到居然用上了。
鍋根本不大,說放在行李箱裡面也沒人會多想。
鍋裡添上水,然後等著水燒開,然後把一包畫面倒進去一小半。
沈曼還不會傻到在這個屋裡做熱菜的,更何況她現在什麽都沒有,大家都知道的。
面條整煮著,她看到門口就有人在轉悠,是隔壁的王月。
看到沈曼在煮掛面,她笑了笑:“做飯呢?”
這不是廢話嗎?
不過沈曼還是點頭算是回應,並沒有說太多,難道要讓一下進來一起吃?
別鬧了,這時候吃的東西太珍貴了,誰會讓人平白無故的吃飯,那才叫傻子呢。
王月也沒再說什麽,轉頭就回去了,好像真的就是路過一樣。
可是沈曼知道,哪有那麽多路過的無非就是想看看別人在吃什麽。
煮好了畫面,沈曼鎖上房門,然後進入空間。
想著自己之前進貨的真空包裝的牛肉,一下子出現在面前一箱。
空間裡的東西她都能找到,所以才會把這裡堆的走不動。
除了這個小隔間以外,就是擺放整齊的箱子了,根本無處下腳。
打開包裝以後,裡面有切好的牛肉片,還有像果凍一樣的肉凍。
把鍋裡的湯倒出去一些,這才放進去所有的牛肉,配上原湯以後味道正好。
吃著牛肉面,沈曼臉上露出滿足的表情。
她也就在這方面能比大家強了,其他的待遇都是一樣的。
之前她還想過用物資賄賂張鳳海,給自己安排一個輕松的活。
但想了想以後,沈曼覺得太危險。先不說能不能成功賄賂,張鳳海也不是傻子,坐上大隊長的位置,肯定比一般人精明一些。
所以,她不願意冒險,就當鍛煉了。上輩子自己的苦也吃過很多,所以不怕這點累。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
剛吃完面條,沈曼就聽到外面有人在敲門。
她擦了擦嘴角,然後用桃子味的口噴清理一下嘴裡的味道。
出了空間,她穿上大棉襖,這才去開門。
空間裡面溫度是恆溫的,所以穿棉襖會熱,一般都會把棉襖放在外面。
“曼姐!”外面顧楠笑著說道:“大白天的怎麽拉窗簾啊。”
至於關門很正常,外面已經很冷了,屋裡僅有的一點熱氣很重要。
聞言沈曼讓他進屋,回道:“這不是換衣服嗎?你怎麽突然過來了。”
這個時間大家都應該在吃飯呢,所以才這麽問。
“我給你送燈泡來了,我哥回來了,這不吃完飯就來了。”顧楠坐在炕邊,隱隱聞到一股肉的味道。
不過她什麽都沒說,人家知青都家庭好,帶個罐頭啥的很正常。
所以,她也不會去問,萬一人家覺得她是想吃呢。
對面的沈曼接過燈泡,“這個多少錢?”
錢她還是有的,據她所知,燈泡好像是兩毛錢一個,也分度數的,度數高就貴一些。
現在大家都是用五度的燈泡,要不然就是十度,但有的人嫌費電。
“兩毛錢。”顧楠還沒有自作主張給人家,畢竟這是二哥買回來的,如果不要錢回家怎麽解釋。
村裡一分錢都是恨不得掰成兩半花,所以她沒有拒絕,直接收下了錢。
“曼姐,聽說下江大隊要放電影了,你去看嗎?”她想起來這件事,迫不及待的就想問。
聞言沈曼愣了一下,問道:“大隊還給放電影看?”
說實話,她對這時候的電影沒什麽興趣,就是單純的好奇。
“不是。”顧楠搖了搖頭:“是鄉裡電影院下來放電影的,咱們附近一共四個大隊,下江大隊距離鄉裡最近,所以就在那放,大家隨便去看。”
原來如此。
不過沈曼卻搖頭拒絕了,“我身體還沒好,晚上去看電影容易感冒的。”
為了小命著想,她還是不去了。
見狀顧楠沒有勉強,她說道:“你不去就算了,我到時候肯定去。”
“我媽讓媒婆給我二哥介紹對象了,這次去看電影順便相親。不過我覺得肯定又得黃了。”
“為什麽?”沈曼疑惑的看向她,按理說都是親兄妹,怎麽可能這麽說自己的哥哥?
顧楠抿了下嘴唇,然後小聲的說道:“我二哥這三年相親五個對象了,都挺邪門的,不是出門摔跟頭,就是掉河裡差點淹死。”
“還挺奇怪的,都是相親當天出事,所以現在都不願意給我二哥介紹對象。這個雖然是家裡姑娘多,但我覺得夠嗆能成。”
她這一臉八卦的說著,好像不是說自己家裡人一樣。
看的沈曼有些發懵,這確實挺邪門的啊,一兩個可以說成是巧合,但是五個了……
不得不感歎一句,這小子點真背啊!
難怪長得周正又身強體壯沒結婚,感情是這個原因。
要知道這個年代像顧宸那樣的體格,可是大姑娘最喜歡的。最起碼以後吃飯不愁,有的是力氣去賺錢啊。
“呵呵……”沈曼尷尬一笑,並沒有搭話,這是人家的事情,說多了不好。
兩人又聊起來別的事情,比如誰家養豬好,今年大隊殺年豬之類的。
沈曼聽著挺有意思的,對於從未生活過的年代,她很喜歡聽顧楠講這些。
“哎呀,我得回去了。”顧楠看外面快天黑了,又道:“咱們大隊拖拉機後天去鎮上,你要是買東西記得早點去村口。”
話說他們集體戶就在村口……
看著人走了,沈曼關上門,然後去把爐子點著。
大家雖然都住在一個集體戶,但卻沒人想拉進彼此的關系。
不過這樣正合沈曼的心,有沒有朋友無所謂,只要沒人發現她有個小秘密就行了。
而且現在她已經有個小朋友了,兩人聊得來,對方又沒有什麽壞心思,這樣挺好的。
拿出來原主之前的高中課本,沈曼認真的看起來。這種題她還沒有忘記,因為大學畢業剛兩年多,她並沒有把知識還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