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正當中,方媛坐在一片小竹林裡,斑駁的綠蔭擋住太陽直射,隻留下一些明亮的斑點落在地上。竹林裡很乾淨,很清爽,周圍微微有風吹進來,並且不見蚊蟲,全被布置在周圍的法陣給驅除乾淨了。
一把躺椅,一卷書,一壺茶。
方媛便在這裡度過自己的午後悠閑時光。
剛到雙慶府的時候方媛還以為這邊會是一片赤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模樣。
但真到了之後,方媛才發現並非如此。至少雙慶府在她夫君掌控局面之後已經在飛快的恢復生機了。
更是住了兩個月,方媛還喜歡上了這邊的氣候。也明白為何傳聞裡早就民不聊生的雙慶府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裡不見荒涼,反而一副熱火朝天的樣子。
一是因為雙慶府雖然慘,但保留了一定的人口基數,並沒有被肆意的殘害殆盡。
二是楊謙掌權之後直接免去了雙慶府裡三年內所有的農稅,並且鼓勵開荒,開荒出來的田可以直接歸個人所有,只需要三年後給州府上賦稅就行。
三是鼓勵生子,不論男女,添一口就給米面和銀錢,並且加免一年的農稅。
最後是鼓勵商賈貿易。所有進出雙慶府的商隊都能受到雙慶府內兵衙的大力保護,並且同樣在減了商稅,是正常情況下的六成。
這一系列的政策頒布下去吃虧的就是國朝,可得利的卻是雙慶府百姓。但長遠來看,一旦雙慶府度過了現如今休養生息的階段,以這裡的氣候環境,國朝必定可以獲得一個新的賦稅寶地!
至於這些政策是不是自家夫君想出來的,方媛不管,就算都是崔名盛想的又如何?還不是要自家夫君點頭才行?功勞同樣是自家夫君的。
想到自家夫君,方媛就忍不住朝竹林不遠處的一座小院看去。那邊是夫君閉關的地方。
整日那小屋周圍都有無形的屏障阻擋,十丈之內根本無法靠近,也無法看到院內的情況,只能看到一團濃霧將院子包裹住。並且隱約有熱氣從屋裡散出來。
其實方媛的猜測並不準確。
閉關?楊謙這種掛逼還需要閉關嗎?不露面只不過是在忙著其他事情而已。
現在楊謙想要繼續提升實力有兩個途徑。其一就是繼續往刀劍域和趙氏一脈的傳法塔裡面闖。
另一種就是將自己手裡已有的手段進行梳理和精進,把潛力壓榨出來,不浪費手裡各種手段的威力。
在回來的路上楊謙就已經做了決定,他暫時不會繼續探索刀劍域和傳法塔了。
貪多嚼不爛。他現在手裡的東西很多,趁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番才最扎實。
修為功法現在有兩部。
一部是從趙氏一脈的傳法塔得來的《三轉通天功》,另一部就是才從五雷宮帶回來的《雷滅經·上》。
《雷滅經·上》楊謙不急著練。不是這門手段瞧不上眼,而是相比起《三轉通天功》來《雷滅經·上》要容易許多。畢竟前者有修行條件和門檻,後者只需要頂經驗就行了。
所以楊謙要先規整和挖潛力的就是《三轉通天功》。
而《三轉通天功》的難度就在於需要先鍛體淬體,然後才能達到修行的條件。即便楊謙是合體境霸體武修,他依然對《三轉通天功》的前置條件心有余悸。
不單單是坐在“火蓮”上那種生不如死的鍛體淬體的苦痛,更是淬體時對肉身產生的恐怖能量消耗,兩者都能要人命。
苦痛,楊謙咬咬牙還能堅持下來。但消耗問題就比較迫切了。
即便有中品甚至上品靈石在手,楊謙還是不敢保證能跟得上淬體時的那種筆直攀升的力量消耗。上一次他拚盡全力也不過是勉勉強強的跟上這種消耗,“吃”靈石像是喝水,但最後依舊把自己的武魂丹累的都乾癟得不像樣了。
這還是在出竅境的時候。如今踏入合體境,楊謙的肉身已經是半仙之體,再要淬煉必然更加深層,消耗的力量也肯定暴增。再靠靈石那種需要慢慢吸納的補充來源肯定不行。
作為替代品,楊謙能想到最直接的東西就是丹藥。
補氣丹!
吞服之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直接補充大量的靈氣。加上武魂丹的轉換效率,一進一出比起單純用靈石來補充力量要快出數倍。
尋常的補氣丹自然不夠格。
楊謙估摸著至少也得是上品補氣丹,最好是寶丹級的補氣丹。效果用不著斷續丹那麽離譜,但總補氣的量要有斷續丹的三五成才行。
補氣丹的丹方都是現成的,在《百草百方》裡面就有。即便是寶丹級別的補氣丹也用的是同樣的丹方,只不過煉製的藥材和手法會有相應的變化。
楊謙拿捏著整個雙慶府,並且這裡本就有很多靈山產藥,還有一些秘境被改成藥田,所以手裡藥材是不缺的。
列了一個大單子之後,楊謙就開始往上面頂自己的丹術。
《曾侯寶鑒》據說是千年前一名叫曾侯的丹師留下來的,裡面記載了高明的丹術和丹訣,並且講了各種丹術、丹訣在煉製不同丹藥時的混搭作用以及禁忌。
可用經驗:-1000-2000-4000-8000
【恭喜!經過你的不斷參悟和反覆習練,你的《曾侯寶鑒》已經被你參悟到圓滿境界。即便你對其中很多道理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依舊讓你對丹之一道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並且與你本身的認知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因為是純粹的知識和經驗類的法門。比起功法和術法手段來說,圓滿之後會獲得更多的知識灌注進自己的識海中。
這個過程楊謙早就爛熟於心了。但這一次似乎又有所不同,以至於讓他花了更多的時間才將識海裡的新灌入的知識和道理捋順並且接納。
以前是有新的知識和道理進來更迭更新舊的知識和認知。這一次是新的知識和道理被楊謙舊的認知所糾正。
換言之,楊謙在吸納《曾侯寶鑒》的同時,需要針對其中他的認知判斷為“不合理”或者“太繁瑣”的部分進行改變。最後才在他的識海的最終落地。
不過楊謙睜開眼,體悟了自己識海裡的新知識和認知變化,暗道:這已經不是《曾侯寶鑒》了吧?這算不算我改良的版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