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著大周的年號來看,現如今應當是神鼎四年春。
可其實依著延陵的年號來看,現如今正該是正和十六年的春天,這個春天和以往的春天看起來沒有任何區別,唯一不同的便是這個春天,延陵第一次想著要懲戒某座小國,還因此派出了十幾位修士,最後的結果竟然是大敗,那十幾位修士也被人盡數斬殺在了那條羅桑河旁,因此洛陽城的朝堂之上罕見的發生了一次劇烈爭吵,最後的結果便是刑部派出三位供奉前去捉拿那兩個導致這十幾位修士死去的罪魁禍首,只不過那三位供奉在十幾日之前被派出洛陽城之後,在今日便又回到了洛陽城,三人同去時一般,回來之時也無帶回任何東西。
這件事被刑部壓下,並未當著文武百官在早朝上當眾說出,只是在早朝散後,向那位延陵皇帝遞上了一封摺子。
而作為這座山河中三大王朝之一君主的男人,在看過這封摺子之後,只是用硃筆寫下了幾個字,便擱下筆,獨自前往那座延陵耗費無數人力財力建造的摘星樓,此樓高逾百丈,登上其最高處,便好似身處雲端之中,若是膽量不足,便大抵會嚇得走不動道,當年修建此樓的時候,延陵朝野上下都有些不解,延陵歷代皇帝陛下都以寬厚仁和的形象示人,從未做過什麼勞民傷財的事情,就算是偶有要建造些什麼,都是從境內其他小國招募民夫,從未讓延陵百姓受勞役之苦,可為了建造這座摘星樓,先帝更是發動多達八十萬民夫,歷時三年才修建而成,至於累死多少人,都不存於史冊之中,只是工部官員才有些大概了解而已。只不過世人不知道此樓作用,延陵皇帝倒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此樓的作用並非是像是外界傳言般是用於祭天之用,摘星樓其實是一座囚籠。
穿了一身玄黑色真龍服的延陵皇帝一步一步登樓而上,走到高台之上時便站立在遠處,視線放在遠方雲層,神情平淡。
這位延陵皇帝身材算不上高大,身上並無帝王之氣,反倒是更像是一個中年儒生,實際上當年延陵學宮在洛陽城招募學子的時候,這位當時尚是皇子的延陵皇帝便以天資過人四字讓延陵學宮那些夫子現在都有些意外,若不是那位先帝極力阻止,現如今延陵應當還有皇帝,便不該是他了,因此這些年洛陽城一直有傳言,說是這位皇帝陛下就算是不當皇帝,進入學宮之後,也應當是山河之中不可多得的修士,在那條修行大路上必定能夠走得更遠。
其實不管如何而觀,這位延陵皇帝除去在修為上的天賦之外,其餘方面也一樣有過人之才,不然那位先帝如何敢在面臨著學宮震怒的危險非要留下皇子,要知道這先帝膝下可是整整有多達六位皇子。
即位之後的延陵皇帝,年號正和,這十六年來不曾出過洛陽城,延陵境內風調雨順,不僅百姓愛戴,就連學宮那邊對這位皇帝對於延陵的治理都是極為讚賞,而這十六年來也不曾有任何一位朝堂大臣因為這位君主喜怒而遭罪。
延陵君主的賢能早已經傳遍山河。
若不是周國太過於急迫的想著開疆擴土,這位皇帝想來也不會在意。
半柱香之後,刑部的三位供奉便已經來到摘星樓高台上,三人看著負手而立的延陵皇帝,躬身行禮之後,其中一人便開口稟報道:「陛下,一切詳情都已經呈交刑部,想必陛下已經看過,這次緝拿失敗,實在是非人力可以抗衡的,千裡戒這等法器,那兩人似乎全不在意,一路行來至少便已經捏碎了二十枚。」
說這些話的時候,那位供奉臉上儘是苦澀之意。
這動輒便能捏碎二十枚的人物,如何是一般修士?
那位延陵皇帝沒有轉頭,只是平靜笑道:「摺子上說是個喜歡穿青衫的姑娘和一個背著柴刀的少年,一對少年少女便在羅桑河將朕的十幾位修士都給盡數斬殺,那至少也得有青絲境了吧,如此年輕的青絲境,朕派人去緝拿他們,實際上最開始便是一個極為愚蠢的決定,現如今沒抓到,倒是讓朕也不覺得意外,失敗了便失敗了,朕不在意。只是朕前些天才又得到一封戰報,你們猜是什麼?」
三位供奉皆是緘默不語,皇帝陛下雖說是在笑,但誰都知道這事情沒那麼簡單。
延陵皇帝轉過身來,看向這三位刑部供奉笑道:「羅桑河之後,陳國士卒仍舊南下,可這十數萬士卒,到了離少梁城還有數百裡的地方竟然被一個年輕人帶著不足十萬的鐵騎像攆豬玀一樣漫山遍野的跑,僅僅不足一日便已經潰敗,就算是十幾萬頭豬讓那些周人抓,想必也要抓上不止一日吧。」
「朕久居洛陽城,可也不是聾子瞎子,那位周國國君在數年之前發出的豪言雖說朕極為欣賞,但也不可坐視其繼續壯大,現如今延陵已然折損一次,洛陽城裡的那些貴胄們正是想著看朕出醜第二次的時候,朕便不出手了,羅離,你即刻前往陳國,傳達朕的旨意,便說之後滅周一事,由陳國自己承擔,延陵提供兵器糧草,但不派一兵一卒,我延陵大好兒郎,不該死在那些地方。告訴陳國國君,朕給他一年時間。一年之後,若是周國還在,朕便滅了陳國和周國。」
三位供奉之中的其中一人領命而去,樓上隻餘下其餘兩人。
等到那人徹底消失在摘星樓之後,延陵皇帝盯著這剩下兩人,溫和說道:「羅離和學宮早有勾搭,朕不想再見他,你們兩人替朕將他除去,在陳國境內最好,若不是在陳國境內,那便在延陵境內也無所謂,朕知道延陵身後是學宮,可延陵是延陵,學宮是學宮,雖有聯繫,朕卻不想覺著自己是個牽線木偶,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你們也無需擔憂學宮震怒,就算是事情敗露,學宮也不會出手的,因為這是朕的態度,學宮裡的先生夫子們會理解的。」
延陵皇帝說的雲淡風輕,可事實上也並非那般,延陵學宮作為山河之中儒教門下的第一學宮,且不說門下修士多少,光是身後儒教這座大山,便足以讓人敬畏,三教之中,雖說道教在聖人數量上佔優,可儒教怎麼說也有四位聖人,每一位都是能夠移山搬海,動輒便能覆滅了一座世俗王朝,抱著惹惱其門下學宮的風險去殺人,實際上誰心裡都沒底。
只不過站在樓上的皇帝陛下自然要比在樓下的他們考慮事情更為長遠,這位皇帝陛下即位十六年來,並未作出過一件影響延陵國祚之事,和學宮那邊的關係也是極好,因此這兩位刑部供奉實在是不敢多懷疑什麼。
兩人雖說將信將疑,但身在洛陽城,身為刑部供奉,便應當奉旨行事,因此也並未說些什麼,點頭領命之後,便自顧自下樓而去。
兩人離去之後,站在摘星樓上,延陵皇帝自嘲笑道:「朕何嘗不知,就算如此也是個牽線木偶而已?」
樓上之人除去他之外已經全部下樓,按理說應該無人聽得見他說的這番話,可很快便響起一道平淡的聲音。
「你被困於洛陽城,我被困於此樓,雖說大小不一,但其實本質相同,只不過我比你好些,不用去做那木偶而已。」
順著聲音轉頭,延陵皇帝便看見了一位不穿著一身灰布衣衫,不知道是從何處走出來的中年男人。
男人身材消瘦,神情平淡,腰間一邊別了一柄普通鐵劍,另一邊則是一卷泛黃書籍。
男人給人的感覺十分彆扭,偶爾有些讀書人的儒雅,又偶有劍士的鋒芒。
看著男人眼見的那捲泛黃書籍,延陵皇帝打趣道:「昌谷先生,這卷書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了,還別在腰間是做何道理?」
那中年男人平靜而答:「出不得此樓,自然看不得新書,無趣之時便只能翻閱幾遍,便是這道理而已。」
延陵皇帝輕聲感嘆道:「昌谷先生,朕在洛陽城不得而出是為了延陵百姓,可先生如此大才,哪裡有理由被困在此樓之中,先生當年所作所為實在是有些令人費解,要知道,依著先生之才,現如今便該山河盡知其名,被困於此處,實在是太過於埋沒先生了。」
中年男人望著遠處雲端,平靜道:「李昌谷不過是畫地為牢而已。」
如此四字,也並無無奈之意,只是有些緬懷的味道。
延陵皇帝神色複雜的看著面前這個叫做李昌谷的中年男人,神色複雜,想起了在皇室之間流傳下來的那些辛秘,洛陽城年年有稚童被選入學宮求學,當年李昌谷便是其中一位,可也是最特別的一位。其餘稚童被學宮的先生夫子選中之後便會被攜帶回京口山的延陵學宮,可李昌谷卻偏偏沒有選擇這樣做,反倒是一人獨自走出洛陽城,走過數千裡,來到京口山,然後忍受著痛苦一步一步登上京口山而走入的學宮大門,雖說這算不上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可足以讓人覺得欽佩的則是那個時候李昌谷才不過八歲,一個稚童,遠行數千裡,然後頂著學宮考驗,登上那座京口山,實在是一點都不容易,可他就那般走進了學宮,當時學宮便有不少人對他親眼相加,若不是早已經被人選中,只怕也要讓學宮生出些波瀾,李昌谷登山之後,從踏上那條修行大路開始便走得遠比同齡人要快,十年不到便走過了自省境,之後數年更是連過青絲太清兩境,而立之年便已經只差一步便可跨過太清境踏入朝暮,要知道那位現如今舉世矚目的道種現如今差不多要到及冠之年,也才是太清境,李昌谷就算是比她差些,但也差不到許多,李昌谷天資加毅力讓學宮不少夫子對他都親眼有加,後來有一位夫子更是想著要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李昌谷,這本是一件妙事,可卻被這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斷然拒絕,給出的原因是說因為早在之前他便在洛陽城中有了心儀女子。那位夫子被他拂了面子,雖說極為惱怒,但也不好發作,再之後過了十年,便不知道為何,李昌谷便好似得了失心瘋一般轉而練劍,說是要學那些劍士一般一劍斬盡天下不平事,這舉動自然惹怒了學宮的不少人,可當時李昌谷的修為已經是到了朝暮境,又學了劍,導致修為暴漲,學宮夫子大多不是對手,於是李昌谷瀟灑仗劍下山,返回洛陽城,竟然是無一人攔得下,最後還是學宮中的某位閉關已久的老夫子親自將這個年輕人給抓回了學宮,學宮不設牢獄,也無人願意麵對這位近些年來學宮中第一天才,因此一番商議之後才決定由延陵建造一座摘星樓用於囚禁這等叛逆子弟,李昌谷便是被關進此地的第一人。
也是唯一一人。
而至始至終,學宮中除去那位寫下過一首絕佳詩篇的狷狂讀書人為他說過幾句話之外,再無一人為李昌谷發聲。
而那位讀書人在這之後,也是被半逐出了學宮,這些年遊歷山河,不見蹤影。
想來距李昌谷入樓到現在,延陵君王換了兩代,時間也足足有了七十餘年,而這座摘星樓被學宮下了禁製,修為都無法調用,更不談破境提升,因此這位朝暮境的劍士在此樓裡七十餘年並無半點提升,仍舊在原地打轉。
若不是如此,估計這個天才至極的李昌谷現如今幾乎已經可以和學宮掌教叫板。
延陵皇帝在還是皇子之時便登上過這座高過百丈的摘星樓,見過這個終日盤坐在最頂端高台俯瞰整座洛陽城的昌谷先生,當時昌谷先生的性子還不如現如今這般清冷,還是願意和他閑聊些東西,他這些年也偶有登樓,偶爾詢問治國之策,但也不是每次都能遇到這個不知道是讀書人還是劍士的昌谷先生。
但延陵皇帝仍舊是對他由衷的欽佩。
看著李昌谷,延陵皇帝忽然開口說道:「昌谷先生,你之前托朕照料的女子已經在七年前春末去世了。」
李昌谷臉色如常,「我知道,我還知道她嫁了一個好人家,那人對她很好,之後更是生了一兒一女,一家人其樂融融,甚至在七年前的春末,我便在她床前,只不過她看不見我,她的眼裡也沒有我罷了。」
李昌谷自嘲笑道:「此地禁製太多,下樓唯有出竅神遊,每次只有一炷香的時間,代價也實在是太大,我七次出竅,耗費修為心血太多,現如今境界已經跌下朝暮,只不過結局對我而言實在不太好,反倒是她,還不錯。」
延陵皇帝苦笑道:「這些事情本就不可預料,昌谷先生想必也早有準備,只是先生被困此樓,多少也和她有些關係。」
李昌谷搖搖頭笑道:「我被困於此地,倒也和她無關。」
李昌谷話並不說完,只是按住腰間的劍柄,忽然笑道:「總有一日,我會一劍破開此地。當年在學宮下山時,便曾碰見過一位境界頗為高深的劍士前輩,見他氣態,哪裡是學宮裡的一群迂腐讀書人可比的。拿起劍之前不知道山河之中那些劍士到底是為什麼而出劍,拿起劍之後卻忽然明了,劍道一途雖說崎嶇,但最能直抒胸臆,我李昌谷不讀書之後去練劍,倒是痛快的很。」
延陵皇帝真心實意的說道:「那朕便等著昌谷先生一劍斬斷此樓的那一天。」
李昌穀神情復歸平靜,「她死了之後,我便不再出竅神遊,境界倒也不再下跌,只是此地禁製諸多,要想破去,倒也不容易。」
延陵皇帝笑而不語,不多說些什麼。
李昌谷忽然想起一事,看向延陵皇帝,平靜說道:「之前我騎著出學宮的那頭驢子想必已經是不在世了,寫過的那些詩稿,理應還在洛陽城中,你若是方便便送上樓來,這人年紀大了,便想看看之前的東西。」
延陵皇帝看著李昌谷中年男人一般的樣貌,想著您雖然也已經百歲高齡,可哪裡說得上老,就算您從這朝暮境掉下來,至少也還有五百多個春秋要過。
只不過狐疑歸狐疑,他倒是很快便應承下來,「昌谷先生的詩稿,朕下樓之後便讓人去找,儘快將其送上摘星樓來便是。」
李昌谷點點頭,「如此甚好。」
延陵皇帝看了看李昌谷,開口問道:「朕之前也看過先生不少詩稿,倒是不知道先生對哪一篇最為滿意?」
李昌谷沉默許久,才笑道:「都滿意,詩稿成文之後,便都覺著是各有千秋,不敢多作取捨。」
延陵皇帝一笑置之。
閑聊甚久,就算是延陵皇帝都不得離開此處,於是起身作別,李昌谷點頭示意,目送他離去。
下樓之時,想起之前少時在洛陽城聽聞過的一個小故事,講得是原本山河裡有一位俠士,見世間有惡龍作惡,便仗劍斬黃龍。黃龍被斬之後,便自此四海昇平,豐衣足食。可那俠士一日在睡覺時,卻夢見神君,神君問他,「你把黃龍斬了,誰替天帝修白玉樓呢?」那俠士大笑:「便再去九天,踏碎白玉樓。」神官大怒:「好一個不識天高地厚!」面對神官的怒火,俠士不以為意,於是倏然夜空碧驢至,飛光起時,英雄便仗劍入九天!
可這個故事裡的俠士入九天便入了九天,至此再無音訊,可這麼多年過去,白玉樓應該碎了吧,你也應該回來了吧?
延陵皇帝下樓之後站在樓下,仰頭望天,低聲喃喃道:「昌谷先生,白玉樓不知何處去,可朕真的很想看著有一日你一劍破開此樓,瀟灑而下,不僅是為你,也為朕如何?」
而在摘星樓的高台上,李昌谷盤膝而坐,他取下腰間鐵劍橫放於膝上,脊樑挺得很直,目光看得是前面的那片雲海,神情平淡。
至於那捲泛黃書籍,其實哪裡是什麼舊書,不過是之前他眾多詩稿裡的其中一些而已,現如今他將其翻開放於身側,那一頁上寫就的詩句只有寥寥幾句,可極為狷狂。
那詩稿寫得是,「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