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城下,袁紹與耿弇組成的東漢聯軍,戰鼓轟鳴,聲勢震天動地,太行山豕突狼奔,驚起百千飛鳥。
東漢聯軍橫掃河北之地,無數諸侯被東漢聯軍掃滅,即使孫策的氣焰,也遭到東漢聯軍壓製。
袁紹,本身就是東漢的臣子,毫無心理負擔,投靠東漢軍,成為東漢軍南下的大將。
“連營百裡,何其強盛。若是光武帝親至,我等也只能俯首稱臣,毫無勝算。”
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卻認為難以匹敵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乃是氣運之子,除非在長江與周瑜決戰,周瑜才有勝算。
但這裡是北方,周瑜的優勢難以發揮。
袁紹在顏良、文醜兩員猛將的保護下,來到城下,勸降孫策:“孫伯符,你我皆是漢末之臣,為何不打開城門,獻城投降?莫非要等到陛下禦駕親征,被陛下誅殺,才善罷甘休?”
孫策臉色陰晴不定。
對於袁紹、耿弇背後的領主,孫策也認為難以抗衡。
不過孫策也找到靠山,未必怕了袁紹。
更何況,孫策也是一個高傲之人。
耿弇被稱為東漢小韓信,而孫策好歹也是江東小霸王!
東漢的韓信與項羽,在朝歌城再次交戰。
孫策呵斥:“除非陛下親征,我再臣服,但你袁紹不行!”
“找死!”
袁紹見孫策輕視自己,不由勃然大怒。
在沒有獲得雲台二十八將相助之前,袁紹確實被孫策擊敗了。
袁紹敗於曹操、孫策等同一個朝代的梟雄,深感顏面無存。
“不必因此惱火,圍困此城,分兵佔領河內各鎮,不出半年,無論孫策是否出城,必敗無疑。”
耿弇以大軍圍困孫策,與此同時,分遣武將,出兵攻取孫策勢力其他城鎮,吞並孫策的人口,孤立朝歌城。
黃河以北的河陽城,諸葛恪、呂范奉命帶兵2萬堅守這座城池。
孫策想要獲得張華的援軍,必守河陽城。
河陽城位於黃河以北,是河洛進入河內的必經之地。
如果這座城池失守,那麽張華出兵相救孫策,難度更大。
諸葛恪臨危受命,不敢怠慢,清野堅壁,同時將水師部署在河中沙洲。
“主公如此重視我,不能丟了父親和叔父的名聲。”
諸葛恪倍感壓力。
他是諸葛瑾之子,還有諸葛亮這樣赫赫有名的叔父,因此諸葛恪也希望能出人頭地,揚名立萬。
沮授、田豐也知道河陽城的重要性,向袁紹建議分兵攻克河陽城。
於是袁紹、耿弇各派一支兵馬,繞過朝歌城,攻打河陽城。
在河陽城對面就是夏城。
河內遭到東漢聯軍大舉進攻,收到消息的夏城,人心惶惶,多次向范仲淹告急。
如果河內各座城池被東漢聯軍攻克,袁紹、耿弇很有可能會攜帶勝利之威,直接渡河,進攻夏城,掃蕩河洛。
“你領水師,支援河陽城。”
范仲淹佔據滎陽,令張煌言率領夏軍水師,前去支援河陽城的諸葛恪。
范仲淹不怎麽放心。
諸葛恪容易自傲,萬一東漢聯軍一個挑撥,誘使諸葛恪出城迎戰,那麽諸葛恪必敗無疑。
范仲淹清楚諸葛恪的弱點,於是派出援軍,放緩對努爾哈赤勢力的攻略速度,將重點變為河北之地。
“光武帝和雲台二十八將,可不是什麽容易對付的敵手。但主公在我危難之際收留我,豈能知恩不報?”
張煌言這段時間確實在孟津訓練了一支南明水師,倒是可以支援到位於河陽城的諸葛恪。
“我與張蒼水同往,你守住滎陽城。”
李績認為張煌言還無法救下河陽城,於是決定親自前往。
東漢聯軍大舉進攻朝歌城、河陽城,引起中原地區動蕩,各個諸侯的戰略都因此調整,大量兵馬向朝歌城、河陽城聚集。
袁紹的前鋒,已繞過朝歌城,飲馬黃河!
袁紹派出袁譚,耿弇派出臧宮,合力攻拔河陽城。
四萬東漢聯軍兵臨河陽城,臧宮令人樹立千面旗幟,登山鼓噪,氣勢如虹!
臧宮也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武勇與馬武齊名,鳴劍抵掌,馳志伊吾!
東漢二十萬大軍南下,摧枯拉朽,孫策勢力各座城鎮望風而降,只剩下朝歌、河陽兩座城池,處境艱難。
東漢大軍背後的領主是光武帝劉秀,傳說中的位面之子,漢朝以後的文臣武將、平頭百姓,都聽說過光武帝的名聲,不敢與東漢大軍為敵,紛紛投降。
只有孫策這種梟雄敢正面抵禦東漢大軍的兵鋒。
因此,袁譚、臧宮的大軍氣勢如虹,想要一舉攻克河陽。
呂范登城觀望袁譚、臧宮的軍勢,不由膽寒:“以城外的沙塵和動靜,城外之兵,恐怕不下八萬。耿弇不愧是韓信再世,在圍攻朝歌城的同時,竟然還能派遣八萬大軍南下攻打河陽城。”
諸葛恪觀望對方的軍陣,卻連連搖頭:“這是敵將故弄玄虛之計,實際兵力,應該在你估計的數量之上,打一個對折。”
“你是說城外只有四萬人?”
呂范看向諸葛瑾之子,知道此子的頭腦確實不簡單。
在三國二代武將之中,曹真、諸葛恪等人,都已經算是意外不錯了,要知道,即使是趙雲之子趙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都沒有曹真、諸葛恪二人的成就。
只要諸葛恪不發病,那麽諸葛恪的謀略還是數一數二的,一眼看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臧宮的疑兵之計。
“對城內將士宣稱,這是敵將的疑兵之計,城外實則只有兩萬敵兵,而河洛的援軍即將到來,河陽之圍,不日將解,不必憂慮。”
諸葛恪也開始用謀,故意將臧宮的兵力說少一半,望梅止渴,安撫軍心。
“諸葛恪,你既是漢臣,如今漢軍到來,何不歸降?”
袁譚出面,想要直接招攬諸葛恪,避免攻城導致損失。
諸葛恪厲聲呵斥:“放屁,我出生之時,漢天子已被曹賊挾持,名存實亡,我侍奉孫權,乃是吳國臣子!”
“……”
袁譚被諸葛恪反駁,竟無言以對,因為諸葛恪說的是實話。
諸葛恪本就驕傲,不會輕易投降,這也是為何孫策會讓諸葛恪來守重要的河陽城,保住與河洛接壤的城池。
臧宮使用疑兵之計,壯大聲勢,本想著不費吹灰之力攻取河陽城,但疑兵之計被諸葛恪識破,諸葛恪拒絕投降,臧宮只能與袁譚準備攻城器械,強攻河陽城。
諸葛恪已經提前拆卸了城外的屋舍,不給臧宮和袁譚獲得製造攻城器械的原材料,臧宮只能派兵到附近的樹木采集木料和石料。
諸葛恪清野堅壁,拖延臧宮和袁譚的攻城進度。
與此同時,張煌言晝夜兼程,返回孟津,調動孟津的一萬南明水師。
“孟津與河陽城隔著黃河,中間有一座沙洲,這座沙洲被諸葛恪的水師控制,在沙洲上設有一座水寨。可在孟津、水寨、河陽城之間搭設浮橋,三城以浮橋相連,互為犄角,必破漢軍。”
張煌言雖然不是一流名將,但在使用水師上,有一定的心得,很快想出支援諸葛恪的辦法。
張煌言想出浮橋橫江之計,需要與諸葛恪的軍團進行配合。
張煌言率領一隊水師,前去河中沙洲,諸葛恪提前在該地設立的水寨。
孫策勢力提前佔據黃河中間的沙洲,本來是為了將來攻下河北,然後大舉南下,攻陷河洛。
然而,隨著孫策被擊敗,危在旦夕,這座水寨反而成為了吳軍與夏軍合作的關鍵。
“將軍,有水師逼近水寨!”
“眾人不必擔心,此乃夏軍的水師。他們應該是來設法解除河陽之圍。”
一個吳國武將站在水寨的碼頭,望著豎立夏軍旌旗的戰船,知道這是張煌言訓練的水師,於是下令安撫人心。
本來雙方可能會成為敵人,相互爭奪黃河中間的沙洲,但東漢軍南下,反而促進雙方聯合。
張煌言也是膽大心細,直接帶領戰船,闖入吳軍的水寨,與此地武將合兵。
“在下吳國呂范之子,呂據,擔任安軍中郎將,領兵三千,駐守水寨,一旦河陽城危急,則立即出兵,牽製漢軍。”
“諸葛恪有言,如果你們夏軍出兵救援,必經此地,因此久候了。”
水寨吳將呂據,繼承呂范的能力,是吳國中後期一員名將,受到諸葛恪節製,奉命防守水寨,接應張煌言。
“諸葛恪才氣乾略,果然不凡,他竟已算計到了這一點。”
張煌言感慨,諸葛恪是有真才實學,只要不驕傲,那麽諸葛恪也有一流謀士的水準。
孫策看人的能力也是一流,在諸葛恪寸功未立,還沒有驕傲的資本時,讓諸葛恪死守河陽城。
這個時候的諸葛恪,還不會自滿。
在諸葛恪的部署下,河陽城固若金湯。
張煌言的南明水師,與呂據的吳國水師匯合,開始搭建浮橋,源源不斷往河陽城運輸糧草兵器。
有整個河洛支援,河陽城怎麽也不會被攻下。
當夏軍修築浮橋,正在準備攻城的袁譚意識到事情不大對勁,只見黃河水面,戰船連成浮橋,夏軍正式介入河內戰場!
“河洛的夏軍也插手黃河以北了,事情比想象中更加棘手。”
袁譚在諸葛恪、張煌言的配合下,深感棘手,隻好向袁紹請求更多兵馬,攻打河陽,以斷夏軍支援孫策的道路。
河陽城守軍見浮橋相連,夏軍戰船出現在黃河水面,知道援軍將至,軍心振奮,堅定死守的決心。
呂范在城頭,還看到了兒子呂據的水師,不由露出笑意:“犬子與夏軍來援,我們必勝無疑。”
諸葛恪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過於依賴夏軍,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黃河中間的沙洲,本來是我們的地盤,如今與夏軍共用水寨。如果夏軍得寸進尺,恐怕主公會因此被架空。此所謂驅虎吞狼。”
呂范默然,諸葛恪天生聰慧過人,有值得自傲的資本,他的推論,不無道理。
孫策要對付雲台二十八將和袁紹,必須借助張華的兵力,但與此同時,孫策勢力有被張華滲透的趨勢。
袁譚、臧宮發現夏軍介入河內戰場,急忙向袁紹、耿弇求援,而袁紹、耿弇圍困朝歌城的孫策,同樣需要大量兵馬。
“只能向陛下要求更多兵馬了。”
耿弇得知夏軍準備介入孫策與袁紹之爭,於是向後方求援。
孫策和袁紹爭鬥,成為了張華與劉秀兩個氣運之子之間的代理人戰爭。
“陛下為何不禦駕親征?如果陛下親征,擊敗孫策,不過易如反掌。”
“陛下正在討伐太行山群雄,無暇南下。如果不是張華的夏軍介入,我們二人,足以攻取孫策。”
……
太行山的山谷中,漢軍正在與太行山的領主組成的聯軍大戰,雙方連戰七日,漢軍佔據上風。
漢軍主將親自登高調度兵馬,幾十萬大軍在山谷廝殺,血流成河。
太行山群雄也是各個朝代的梟雄人物,組成聯軍,即使是漢軍,也難以鎮壓。
“陛下,建威大將軍請求援軍,聲稱河洛的夏軍即將進入河內,與我們爭奪地盤!”
“夏軍終於還是選擇介入,與我劉秀為敵。”
劉秀看向南邊群山,夜盡天明,風中彌漫著鮮血的氣味,在山下是東漢大軍的營地。
“此間的戰鬥, 還遠遠沒有結束。吳漢、岑彭,你們二人,誰願領兵南下,相助耿弇?”
劉秀對左右兩員大將詢問。
“吳漢願領兵十萬南下,勢如破竹,攻下河洛!”
“此事交給我岑彭!”
兩員雲台武將,主動請纓,請求帶兵南下。
“吳漢,你領五萬兵馬,南下支援耿弇。岑彭與孤,盡掃山中群雄!”
“末將領命!”
吳漢得到單獨帶兵的機會,喜出望外,率領漢軍南下,壯大耿弇的聲勢。
雲台二十八將,有五人參與絞殺江東小霸王孫策的戰爭。
代理人戰爭升級,孫策、袁紹背後的霸主,開始派出主力,介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