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縣令用半日功夫,將所有饑民暫時安置。當日晚上,就按著每戶饑民的人口數字送了糧食前去。連帶著一斤糧食的租金也都送了去。
四百多饑民,一共有九十二戶,一個村子容納不下,一共借住了三個村子。
隔日一早,蔡縣令就親自到這三個村子裡,一戶一戶走了一遍。先誇讚肯接納饑民借住的百姓,再安撫初來乍到惶惶難安的饑民。
在眾縣令眼中,蔡縣令此人相貌醜陋又最擅拍郡主馬屁。可在百姓們眼裡,蔡縣令就是天上地下最好的縣令大人。
哪家的縣令大人肯放下身段,如珍惜子女一般珍愛百姓?
酈縣的百姓從不覺得蔡縣令醜陋,在他們眼中,他們的蔡大人好看得很。
“你叫石大勇吧!”蔡縣令還有一項常人難及的能耐,見過一面說過幾句話,便能將人的面容和姓名都記住。到了裡正家裡,張口就叫出了石大勇的名字。
石大勇激動地誒了一聲,反射性地又想下跪。
蔡縣令呵呵一笑,伸手攔住了:“不用跪,好好站著就是了。對了,我問你,你會不會種田?”
石大勇立刻挺直腰杆答道:“回大人,我自小就下地乾活。一個人能種十幾畝地。”
會種田肯乾活的農夫好啊!
蔡縣令的目光愈發慈祥:“我們酈縣荒地多得是,你吃幾日飽飯養養力氣,到時候我讓人送木犁和鋤頭來。糧種也由縣衙來提供,你不用發愁。”
石大勇激動得直搓手:“不用等幾日,我今日就能去幹活。”
一旁的石母和石妻也道:“我們雖是女子,力氣卻不小,一樣能下地。”
蔡縣令笑道:“使不得,歇四五日再做事。”
大妮二妮兩個瘦得快脫相的丫頭,見蔡縣令笑呵呵的,大著膽子插嘴:“縣令大人,我們也能下地乾活。”
蔡縣令憐惜地看著兩個黃毛丫頭:“你們兩個太瘦了,好好養一養,等有力氣了,再幫著你們爹娘做些輕巧的活計。”
頓了頓,又對石大勇道:“再苦再難,也沒拋下兩個閨女,是個好樣的!”
裡正都能看出來的事,蔡縣令自然早就心領神會了。昨日登記名單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有老人孩子。
石大勇眼睛再次紅了,低聲道:“不瞞大人,逃荒路上,大家都餓得不成了。有的人賣兒賣女。實在沒人買,又餓得厲害,就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換……”
換過之後會怎麽樣?
石大勇說不下去,想到逃荒路途上見過的可怕情景,痛苦地流淚痛哭:“我不肯換女兒,我也不願吃別人鍋裡的肉。”
“我當時就想過,一家人沒活路,就齊整整地一起去黃泉。”
“逃荒路上,到處都能見到死人和白骨。好多人走著走著,就倒了下去,再也站不起來。大家實在沒吃的,樹根草皮都吃,還有吃觀音土的,吃得肚子撐得老大,最後活活被撐死。”
“到後來,吃死人肉的也越來越多。有的人吃了沒事,有的人吃了就死了。我餓急了的時候,也想過索性吃了算了。活著太難了,我們根本活不下去。要不是那一日偶然遇到了秦統領,我們一家五口早就都餓死了。”
“大人,朝廷為什麽不救我們?”
蔡縣令無法回答這個沉重的問題。
朝堂裡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員們,在征糧救濟百姓的關頭都要爭權奪利都要鬥個不停。
邊關那位左大將軍,索要高額的軍費。軍費出戶部的時候被截留,到兵部的時候又要少一些,還要送一部分去丞相府,最後才送去軍中……
沒有人真正在意受災挨餓的可憐百姓。
石大勇一家的慟哭聲,在耳邊久久回響,令人心酸。
忙碌了一天的蔡縣令,晚上回到縣衙後,提筆給郡主寫了一封厚實的信。
……
“……並州旱災最為嚴重,百姓紛紛逃荒,餓殍遍野,赤地千裡。易子而食的慘狀,比比皆是。臣聽饑民們說起,心中憤怒難當。如果朝廷上下一心全力賑濟,何至於此。”
“在上位者眼中,百姓到底是什麽?甚至連牛馬都不如。”
“臣心中湧著一團怒焰,實在難平。臣知道郡主也無可奈何。南陽郡再富裕,也只是一郡,能做的事實在有限。不過,做了就比沒做強。”
“秦統領送來的九十二戶饑民,都是並州百姓。秦統領挑中他們,皆因他們沒拋下妻兒老少,有責任有擔當。臣一定好好安置他們,讓他們在酈縣生根。”
“臣自知能力有限,沒能耐去管朝廷的事,也救不了那麽多饑民。至少,臣能將秦統領送來的饑民都安頓妥當……”
這一封書信,足有厚厚的六頁紙。
薑韶華坐在書桌邊,慢慢看信。看完信後,久久沉默。
陪在一旁的陳瑾瑜,見郡主神色不愉,心情也隨之沉凝。輕聲問道:“郡主,蔡縣令特意寫信來,莫非是安頓饑民一事遇到了麻煩?”
薑韶華搖搖頭:“這倒不是。秦統領招納的饑民,是精挑細選過的,都是老實本分的百姓。這些饑民只求活路,到了酈縣也都安分老實,沒出什麽亂子。”
“是蔡縣令,聽饑民說起並州大旱後的慘狀,心中鬱憤難平,特意寫信給我。我看了之後,心裡也不是滋味。”
說著,將信遞給陳瑾瑜。
陳瑾瑜飛快地將信看了一遍,黑眸中閃過怒意和不平:“現在朝廷忙著增兵打仗,平定平州亂軍,哪裡還有錢糧賑濟受了旱災的百姓。”
薑韶華喟然輕歎:“是啊!想做事,就得先掌權。從這一點來說,黨爭根本是避免不了的。”
“隻盼著太子殿下登基之後,能迅速掌控朝堂。”陳瑾瑜低聲道:“早日消弭黨爭之禍。”
薑韶華的腦海中閃過太子那張年輕青澀的臉孔,再想到前世新帝意外身亡時的京城混亂,心裡沉甸甸的。
“瑾瑜姐姐,我要寫回信。”
陳瑾瑜應聲去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