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官居一品 > 流民的產生與贛南山區的開發

官居一品 流民的產生與贛南山區的開發

簡繁轉換
作者:三戒大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6 21:08:11 来源:搜书1

【節選自《明朝經濟史》之明中葉的土地兼並與賦役制度改革】

流民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落後的生產方式和頻繁的自然災害造成了百姓的積貧積弱。天下賦斂橫流、徭役如山,收田之入不足以緩公府之追求,養馬困於責駒、煎鹽困於賠課、近王府則困於侵奪、近戚裡則困於恣睢,地當孔道、祗應為之害,土產之物、貢獻為之害。由此使明代流民規模越來越大。流民成分複雜,決定了其流向和存在形態各不相同,因此造成的社會影響比前代更深刻、更久遠。我們從流民的職業和地域的流向來探討這一問題。

從流民的職業流向分析:流民逃亡後轉死溝壑,困頓掙扎,飄泊異鄉,或大戶苞蔭,投豪勢官民為家人佃戶行財行理者;或僧道招誘,成為其佃客;也有的流入城鎮,被豪匠冒合,轉而從子專於販易傭作者.另外還有的投充軍營為軍囚牽引或被屯營隱佔;當然也有船居蕩浮,甚至出海謀生的。

但有一個共同點,即擺脫了對國家的人身依附,成為相對獨立的人。這對商品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無疑是非常有利的,但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流民的逃亡,小則影響朝廷各部的常課,大則破壞政權的經濟基礎和軍備邊防。

農民的逃亡,一方面使土地荒蕪,兼並之家乘時賤市流民田,土地兼並越來越激烈,國家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人口的逃亡增加了未逃戶的負擔,因為糧存難辦,以故丁逃而累及於戶,戶逃而及於甲,人不得不盡甲而逃。我們知道,封建國家賦役科差制度是以嚴密的人口和土地控制為基礎的,百姓逃亡使國家賦役征收陷入窘境。軍戶的逃亡則直接威脅邊疆的穩定。至於匠戶、灶丁的逃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明政府的財政危機。況且,由於流民生產資料缺乏,生活異常困難,因此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的不乏其例,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封建統治秩序受到嚴重衝擊,流民成為明王朝的腹心之疾。

在這種情況下,明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堵疏兼用,製止流民發展。正統元年,明政府造《逃戶周知冊》,核其丁糧,送報巡撫,無論遣返原籍或是附籍當地,俱得納稅服役,試圖把流民重新納入封建的政治經濟秩序之中。正統二年頒行《挨勘流民令》,令勘籍、編甲互保,屬所在裡長管轄之。正統四年,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廣等流民出沒較多的幾省增設撫民佐二官,歸本者勞徠安輯,給牛、種、口糧。正統五年采納巡撫於謙建議,下令複流民複業者稅,景泰二年又申隱丁換戶之禁。

但這些威逼利誘措施並沒有解決流民的根本問題,隻能算是權宜之策。明中晚期,因為災眚頻繁、催科無序,數年之逋,取盈一時,流民依然有增無減,甚至釀成大規模的流民起義,嚴重動搖了明朝的統治基礎。

~~~~~~~~~~~~~~~~~~~~~~~~~~~~~~~~~~~~~~~

從流民的地域流向來講,其主要趨勢是由地少人多的狹鄉向人稀地廣的寬鄉流;從腹內向塞外流;從土地瘠薄的地區向肥沃的地區流;從租賦較重的平原向租賦較輕或尚無租賦的山區流。人口的地域流動,在經濟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可以緩解腹內、平原地區的人口壓力,

促進邊疆和山區的開發。 特別是相當一部分流民找到了土地之外的謀生手段,對當地社會經濟結構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中間,流民向山區的遷徙和對山區的開發尤其值得研究。

流民向山區聚集,歸因於山區地曠人稀、統治力量薄弱,即所謂地土可耕、柴草甚便,既不納糧、又不當差。以荊襄山區為例,至成化七年,已屯聚流民938000余人,成為全國最大的流民聚居區。南贛山區、閩浙山區也倍受流民青睞。

流民向山區的遷徙,加強了山區與外界的聯系。山區交通閉塞、開發較晚、人丁稀疏、經濟落後。流民徙入後山區人口密度明顯上升,人口分布由河谷盆地向山地、由海拔較低地區向較高地區延伸,為山區經濟開發提供了較為豐富的人力資源。流民多來自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關系、教育文化水平等比較先進的地區,如荊襄流民主要來自南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四川、湖廣等地,南贛流民則多是江西平原、福建、粵北的破產百姓,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勞動力,先進的耕作工具技術經驗、文化生活模式等也伴隨山門大開也一並湧入,推動了山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另外,封建政府為了加強對流民的管理控制,在其聚居區增設行政區劃,修築道路。如明政府曾在荊襄地區增設鄖陽一府並竹溪等七縣。以鄖陽為中心,開辟三條驛道,分抵西安、南陽、漢中,這在客觀上也密切了山區與外界的聯系。

流民的匯聚加速了山區的綜合開發。流民入山後或結聚屯耕,或單獨營生,或依附土著充當承佃戶。他們辛勤勞作,開荒辟地,使山區墾植面積倍增,僅勳西一地迄成化十三年就已新辟耕地14300多頃。耕地面積的增加促使糧食作物的發展,明中葉勳西地區其谷產較勝洵陽、山陽諸邑。抵明末,這裡已是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 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

明中葉以後湖廣地區經濟迅猛崛起,成為湖廣熟天下足的全國重要糧食供應地,其重要原因就是流民的大量匯入。對山區的深入開發,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種植結構,而且推動了山區多種經營的發展。流民們以山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及其他野生植物資源為依托,因地製宜,相繼開辟茶園,種植生漆、油桐、藍靛等經濟作物,采集培育菌種、藥材,有的則從子礦業開發。漢中山區成化年間以來,各省逃移人民,聚集栽植茶株數多…戶口日繁,茶園加增不知幾處。

南贛山區流民則搬運谷石,砍伐樹木及種靛栽杉、燒炭等項,所在有之。尤其是藍靛的種植,成化弘治時期自閩汀傳至泰和縣,正德後推廣至南贛地區,此後直至明末,該地區成為靛藍的主要生產基地。

至於礦業生產也十分發達,正統時浙江慶元人葉宗留在浙閩山區招募流民開礦大作,官不能禁。荊襄流民也以竊礦聚,巡礦官吏莫敢誰何。廣東韶惠地區無主官山產生鐵礦,先年節被本土射利奸民號山主礦主名邑,招引福建上杭等縣無籍流徒,每年於秋收之際,糾集凶徒百千成群,越境前來分布各處山崗創寮住扎,每山起爐,少則五六座,多則一二十座,每爐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礦,煽鐵取利。

流民數量的增多,新的經濟活動的出現,帶動了山區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從事生漆、茶葉、桐油、藥材等農副產品的再加工和販運的人逐漸增多,在山區、平原交接地帶,工商業市鎮已零星出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