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聽到吳浩這番話,秦星河隨即感興趣了起來,只見他笑著說道:“我就說嘛,你們花這麽大力氣搞出的這個多用途軌道飛行器不可能就這點用途,這不符合你們的一貫作風。”
聽到秦星河的調侃,吳浩頓時滿頭黑線,不過還是笑著介紹道:“目前來說,我們的太空往返主要還是依靠宇宙飛船,運輸貨物需要貨運飛船,運輸人員呢則是需要載人飛船。
當然了,也有一些既可以運輸貨物也可以運輸人員的飛船。比如馬斯克搞的那個龍飛船,以及我們的行者飛船。它們既可以用來載貨,也可以用來載人。
雖然實現了通用化,但實際上載人型號和貨運型號的龍飛船或者是我們的行者飛船在乘員艙,也是它的貨運倉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比如貨運倉就為了能夠承載更多的貨物,所以對原本的載人倉進行了改造,拆卸掉了裡面原本用來載人,以及保障人員生命安全的一些設施設備和系統,從而最大程度的增加空間,減少重量,提高貨物裝載運輸能力。
畢竟這只是用來運輸貨物,不用運輸人員,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些用於保障人員乘坐和生命安全的設施設備和系統了。
所以即便是一種飛船,也是分為兩種型號,貨運和客運分開,切因為成本的關系,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改變的。
畢竟改造艙內結構和設施設備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以及資金成本的,所以能省則省了。
除此之外,這兩艘飛船相比於其它傳統飛船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兩艘飛船的乘員艙也是它的載貨倉、返回艙是可以回收重複使用的。
所以如此以來呢,就可以極大的減少飛船的相應成本,從而節省單次任務的費用。
可在我們看來,即便是采用了這種乘員艙的可回收重複利用技術,包括運載火箭的可回收重複使用技術,已經極大的減少單次載人或者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的成本了。
但整體的發射費用還是太貴,包括火箭的費用飛船的發射使用費用還是無法達到我們的預期。
這是因為即便是運載火箭的芯一級火箭,助推器,包括整流罩可以回收重複使用,但是整個運輸火箭中還有二級火箭無法回收重複使用。
而在飛船方面,乘員艙也就是貨運倉是可以回收重複利用的,但是軌道資源艙卻不行。
這意味著,我們執行單次貨運飛船或者是載人飛船發射任務,要消耗一個運載火箭的芯二級火箭,以及飛船的軌道資源倉。
而二者加起來也是一筆比較高的費用,嚴重限制了成本的降低。
盡管利用這種方式和技術,我們已經將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發射成本降到了一個以往無法想象的水平上。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個成本這個費用還是太高,無法大規模普及運用。所以想要讓更多的人進入太空,想要讓人類的太空探索以及宇宙開發成為現實,那麽就必須要降低這個成本費用,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承受得起。
所以我們就想著能不能來進一步的降低這個飛船的發射成本,將它的費用降下來,從而才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讓更多的人實現太空飛天夢。
而想要降低成本,從現在來看,其它部份已經基本上不太可能了,那麽就只能從這個二級火箭和飛船的軌道資源倉著手了,畢竟它們是佔據發射使用成本比較高,卻至今無法回收重複使用的部分。
於是呢,就有了我們的建木二號特實驗運載火箭。
目前這枚建木二號特實驗運載火箭已經研製實驗成功,並成功的進行了好幾次發射任務,表現非常良好,這因此,使得它成為了全世界第一枚可以實現整體全部回收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也是第一枚可以投入商業發射的整體回收重複使用運載火箭。
那麽依靠這種技術,我們的確是可以將運載火箭的成本降到一個最低水平。按理來說,飛船的軌道資源倉也可以這麽做,反正技術上面都差不多嘛。
但是呢,我們還是不滿意,因為即便是采用了這種可回收利用技術,成本降低了很多,但還是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那麽我們在看還能不能降低這個發射使用成本,這個時候,我們將目光集中到了一個我們經常忽視的環節,那就是降落環節。
雖然說采用了可回收重複使用技術,這些發射升空的火箭級段以及飛船的整體可以重新降落著陸,從而重複使用。但是整個著陸過程也是需要費用的,畢竟這些航天器的回收工作也是一項費時費力的過程,費用也不便宜。
那麽我們就在想著如何簡化和壓縮降落回收時候的費用,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回收的次數,這樣一來,回收的成本那豈不是降低了。
另外我們的技術專家們又把目光注意到了二級火箭和飛船的資源返回艙上,那麽就在想著這二者能不能合二為一呢,這樣就可以隻使用一個箭體,一組推進發動機,一套控制系統了,如此一來,豈不是還能夠節省差不多一半的費用。
再加上馬斯克星艦方案的啟發,我們就設計出來了一種了思域星艦的航天器,它直接將二級飛船和飛船整合在了一起,從而可以實現進入太空繞軌飛行,又可以實現返回大氣層降落著陸,實現可回收重複使用。
可是呢,這種星艦方案並非沒有缺點,那就是它太笨重了,太需要消耗燃料了。不僅僅是上升階段,在下降階段,依然需要大量的燃料來進行減速,如此一來,不僅所需要的燃料大大增加,成本水漲船高外,而且其燃料擠佔了大量的自身重量,從而大大降低了其運載能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