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时空投影,仙秦飞升被后世发现了 > 第427章 廉颇老矣

时空投影,仙秦飞升被后世发现了 第427章 廉颇老矣

簡繁轉換
作者:月上秦天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2-25 10:04:20 来源:源1

九月初,夏去秋来,潮湿带来的疼痛逐渐消退。

临淄的秋雨干冷而豪迈,对廉颇而言,这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光。

在楚国的日子里,他的旧伤时常发作。

几个月前,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离世。他心中虽有难过,但并无太多悲伤。毕竟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和妻子都早已有了死的准备,只是早晚的问题。

然而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妻子葬在了楚国的寿春,而非赵国的邯郸。或许再过一两年,他也会随妻子而去,但同样无法葬在邯郸。

廉颇已经九十二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淡忘了回赵国的念头。

岁月如梭,老将已白头,曾经的雄心壮志似乎也随之消逝,只剩下一堆微弱的火苗在风雨中摇曳。

秋日的到来让他的旧伤不再发作,身子骨还算硬朗。他白天会客、教书、读书,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在宽敞的院子里,他常与学生、好友讨论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这对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实属难得。

在寿春的这些年里,他虽享尽荣华富贵,却总觉得心中不踏实。没有了兵马、战争和杀伐,只有沙盘推衍。这段人生虽然富贵豪华,却也是他最不踏实的一段时光。

对于一位老将来说,这种感受真的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在楚国的政坛以及文武百官之中,廉颇如今已成为了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

想当年,他可是名震七国的天才将领。仅仅二十多岁,他初次带兵出征就大败齐军,以区区十万之众,长驱直入齐国腹地,攻占阳晋,令诸侯震颤。凯旋归来后,他被封为上卿,荣耀一时。

后来,蔺相如与和氏璧的故事传为佳话,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名更是流传千古。在那个文人墨客风流倜傥的时代,无数才子佳人对他的举动赞不绝口。一个出身行伍的将军,能在那些高傲的文人心中留下如此美名,实属不易。

当然,让廉颇真正功成名就的还是那场长平之战。

他率领赵国大军,成功抵挡住了白起的凌厉攻势。两位将领各率万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杀伐决断。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双方始终僵持不下。

那时的白起还未声名显赫,可后来赵国一念之差,将廉颇换下,换上了只会空谈的赵括。

失去了廉颇的阻挡,白起终于展现出了他凶残恐怖的一面。他以惊人的速度撕破了赵国的防线,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赵国的南部地区打得支离破碎。

起初,人们或许还未深刻感受到廉颇的重要性,但长平之战后,当白起率领军队横扫六国时,六国将领才真正意识到廉颇的军事才能有多么出众。他竟能在军力不如白起的情况下,坚守数年之久,最后还让大秦的杀神不得不使用诡计才取得胜利。

然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

虽然廉颇天赋异禀、功名显赫、实力超群,但自长平之战后,由于赵国君王的短视和猜忌,他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尽管他后来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兵权却逐渐被削弱。到了赵王偃即位时,更是直接革除了他的职位。

这其中固然有君王不识英才的悲哀,但年轻时的廉颇也难免心高气傲。他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不仅没有得到赏赐,反而屡遭打压和夺权。心中的不满和郁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后来,廉颇郁郁寡欢,一代名将竟被逼得投靠了魏国。他在大梁住了许久,但由于曾率领赵**队攻打魏国,魏国君王对他既收留又不信任,更不重用。

期间,赵国因多次被秦国围困,曾想过重新任用廉颇,却遭小人暗中阻挠,最终无果。只留下“廉颇老矣”的感慨。

再后来,廉颇的处境愈发尴尬。楚国的君王赏识他,将他从魏国重金请到楚国。然而,他终究是个外人,在楚国并未能真正进入核心圈子。

上一代楚王去世后,楚考烈王即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杀了不少人。

廉颇好不容易在朝中结交的一些朋友也因此失去了。

面对这一切,廉颇沉默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洒脱和放下。他不再刻意钻研朝廷官宦之事,也不再刻意经营人际关系。这终究不是他廉颇的风格。

在一次次的大战中,楚国有了自己的大将——项家的项燕。他在战场上表现卓越,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项燕竟然战败了。而且一败涂地,直接将楚国拖入了极端危险和被动的深渊。

就在这时,人们想起了廉颇。自从项燕兵败剑门关前被杀后,楚国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当年赵国被坑杀四十万大军后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此时,有不少官员提议重用廉颇这位赵国老将。

然而,如今的廉颇真的已经老了。他虽然还有些心气,但那些雄心壮志已经无法寄托在这具苍老的身体里了。

楚国正值用人之际,但无论谁来劝说,廉颇都拒绝了。他再也没有足够的体力去参与朝堂之事了。

于是,廉颇在自家的宅院里创办了一个书院。

他让孙子雇佣了一些人,与他们一起刻印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感悟。

他招收了一些学生,大都是兵家的子弟。

每天与他们坐而论道,讲解天下战争,以沙盘推演诸多战役,但很少再涉足官场。

他开始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军事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众人渐渐明白,廉颇或许真的已经老了。

在过往的历史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屡见不鲜。将领们往往将自己的核心理念紧握在手中,不愿轻易传授。

然而,如今廉颇却开始倾囊相授,这无疑是一种信号,表明他彻底拒绝了楚国的招揽。

不过,对于楚国来说,能有一个秦国的“宿敌”在侧,也并非坏事。

无论公私,都是一件好事。

而且,无需任何人推波助澜,廉颇招收学生弟子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

至于廉颇的真实想法和认识,愿意去了解的人并不多,真正能看懂的更是寥寥无几。

即使有人知晓了,也难以判断其对错。

说到底,终究还是无人能够真正知晓他的内心世界。

就这样,在寿春都西北偏僻之处的院子里,这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楚国文武百官的核心聚集地。

来来往往的文人学子和年轻将领络绎不绝。

他们有的贡献智慧,有的与廉颇展开雄辩,都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一举成名。

还有一些人则认真聆听廉颇的讲解,提出心中的疑惑请求帮助。他们都是些勇烈机智之士,眼见国家危亡,挺身而出,投笔从戎。

这些年轻人大多家境富裕,带着家丁和随从,想要为楚国扭转颓势、拨乱反正。

因此,在临行前,他们都会来到这里向廉颇询问关于西边那个国家的讯息和对策,以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于这些人,廉颇总是尽力客气地招待他们,并艰难地将自己所想的一些想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给他们听。

“西边的高原地势险要,占据了先天的优势。秦国的城市大多自西向东排列,想要攻占往往需要从低处仰攻高处。虽然没有剑门关那样悬殊的落差,但许多关隘也同样险峻。”

“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平原六国的许多战术都派不上用场。因为你要面对的城池往往位于高处,至少弓箭很难发挥作用,可谓是易守难攻。”

“最西边有一部分军队常年驻扎在那里对抗羌支和夷族。自从吕不韦和华阳夫人被杀后,嬴政的势力主要分为三股。第一股在黔中郡的平原上,那里是蒙骜囤积兵力的主要地点,也是如今侵占楚国十数城的蒙恬、蒙毅所率领的军队所在地。”

“第二股是王翦手中的军队,他们大概分散在上郡和陇西郡。相比于蒙骜的军队,王翦的军队更加霸道,与当年的白起军队颇为相似。但王翦为人沉稳,没有白起的桀骜和嗜杀之气,他的军队也因此少了几分嗜血的杀意,比白起的军队更沉稳。至于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很难说。”

“至于第三股势力,便是咸阳城里的核心军队了,那是嬴政亲自掌握的军队。”

相较于其他两支队伍,这一支的兵力其实较少,且多为新兵。然而,这些新晋的士兵,刚入伍不久便有幸面见了秦王,他们年轻气盛,勇猛无畏,虽在战术迂回上可能略显不足,但若正面交锋,硬碰硬地打,他们的战斗力绝不逊色于其他两支老兵部队。

秦王真是无耻至极,竟将这种无耻发挥到了极致。他让那些刚刚应征的新兵,未经任何训练,就直接作为预备役送上战场,这与送他们去送死有何异?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庭院中。坐在院中的青年男子,面貌英俊,他是来自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家子弟,名叫楚帘。他出身名门,家境富裕,且满腔热血。

楚家子弟,追溯起来,乃是当年楚国皇室的正统血脉。虽然历经数代传承,王室血统已日渐稀薄,但他们体内依然流淌着楚国王室的血液。楚帘在家中并非嫡长子,但他自幼习武,至今已有所成就。此次,他响应楚王的号召,准备投身军旅,前往西南边陲抗击秦国。此刻,他来到廉颇将军处寻求建议。

“确实如此。”廉颇将军抿了一口茶水,缓缓点头,“历代的秦王,都是以利益为重的君主,尤其是近几代秦王,如秦昭襄王、秦庄襄王,以及如今的小秦王政,他们个个心机深沉,许多事情都早有预谋。”

“不过,要说秦国的实力,那几处精兵并非最主要的。真正让秦国近期战无不胜的,是他们最新研制出的兵器。”

“那些铁器,锋利无比,坚不可摧。在两军对垒中,它们为秦国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这个嬴政,真是罪该万死!”楚帘愤愤不平地说,“还说什么铁器是他研制的,我看八成是哪个秦国工匠的杰作,却被嬴政窃为己用!”

“差不多就是这样。”廉颇将军表示赞同,“我也不认为这种铁器是嬴政能研制出来的。各行各业都有其门道,嬴政刚登基不久,连朝政都处理得手忙脚乱,哪有时间去研制铁器?这肯定是秦国工匠的成果,他只是借此来树立君王的威严罢了。这种事,不仅嬴政做过,许多国家的君王也曾如此。”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些铁器很可能是蒙骜手下的工匠研制的,然后被嬴政征用了。或者,也有可能是荀子、李斯等人所为,这也未尝不可能,否则无法解释他们为何在秦国平步青云。”

“一见如故?我可不信这种鬼话……”一提到荀子,楚帘就忍不住破口大骂。

当年荀子也曾来过楚国,并在楚国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官职。

廉颇将军看着年轻气盛的楚帘,并未多说什么,只是继续说道:“从这些日子的事情来看,不仅荀子,李斯这个人也值得我们重视。读书人毕竟不同于粗人,与秦国的诸多将领相比,无论是蒙骜还是王翦,他们在出谋划策方面都有所不及。这次六国围攻秦国的战役,如果没有李斯和荀子二人,六国的胜算至少会增加两成。如果你在战场上遇到他们指挥的部队,尽量不要以纯粹的武将思维去应对,而要从读书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

楚帘听了廉颇的话,点头笑道:“廉颇将军分析得有理,我记住了。不过,即便加上这两人,我也认为秦军面对六国的围攻不会有好下场。他们怎么可能赢呢?这次的对手,最重要的是合纵联盟中的其他五国。”

廉颇将军没有反驳,而是继续分析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