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的科学时代 > 第三百九十二章 过盈装配!

我的科学时代 第三百九十二章 过盈装配!

簡繁轉換
作者:仲渊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7 10:03:1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冷冰冰的金属零部件,充满质感的巨大炮闩,厚实且沉重的炮架结构,它静静立在那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气势。

或许,这大抵便是战争年代的军人,所需要的安全感。

给敌人送去毁灭与死亡,给战士送去胜利和希望。

“回转支承总成准备。”余华按照程序细心检查炮架结构零件,确认无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正声道。

回转支承,一种特殊结构的专用轴承,能够三百六十度旋转,并传动和固定,多功能多用途,首次进入世人视线正是诞生于一战期间的法制雷诺ft-17超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首款安装旋转炮塔的坦克,而这款坦克可以旋转炮塔的原因,便是采用了回转支承轴承,可以随心所欲调整炮塔角度,全方位打击目标。

作为红牡丹榴弹炮作战的核心零部件,这款回转支承采用高硬度和高耐磨特性的特种钢材制造而成,工作寿命达一万小时,每八百小时加注一次润滑脂,旋转精度一角度,战斗固定精度一角分,工作温度区间为50——零下30,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战场环境的恶劣工况。

当然,如果是东三省地区的极端低温环境,则需要研制更为抗寒的特种润滑脂,以此满足东三省极寒天气的使用场景,不过对现阶段的八路军而言,进入东三省作战的事情太过遥远,当前红牡丹榴弹炮所装备的回转支承轴承各项性能指标已经够用。

经过专业培训的两名战士按照标准流程,推着重载平板运输车缓缓靠近一号装配点,运输车上面放着直径一米五重达四百多公斤的回转支承总成,整个总成已是装配完好的状态,内部充斥崭新的机械黄油,内外圈紧密连接,一个个采用耐磨钢材制成的滚珠点缀其中,构成精密且复杂的支承结构基础。

“吱!”运输车稳稳停在一号装配点待定区域。

随后,小型起重机运转,两名战士与之配合,使用吊装带绑好回转支承,将其稳稳吊起转移至装配点操作台,而后稳稳放下。

待回转支承总成准备就绪,余华点了点头,打出手势,周围待命的四名战士立即上前,使用吊装带绑好固定沉重的炮架基础,接着配合小型起重机,将炮架基础吊起,来到回转支承总成上方。

炮架基础缓缓下降,与回转支承不断靠近,四名战士辅助起重机操作员进行对接作业,确保两者之间的螺孔对接精准。

整个对接过程缓慢且小心,每个人额头渗出一层细汗,无比谨慎,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眼前的东西太过金贵,太过重要,他们没有资格犯错,更没有资格承担犯错的后果。

感受到大家的紧张,余华没有出声安抚,而是让其仔细体会这种紧张,进而从中学习。

搞军工生产可不是开玩笑的,生产阶段的任何差错,轻则导致集体资产遭受严重损害,重则前线部队战士作战失利甚至丢失性命。

军工人的脑子里,必须有一根紧绷且永远不能放松的弦。

对人而言,或许这很残忍,但别无他法。

待炮架基础与回转支承相距约五毫米左右,起重机悬停保持不同,四名战士前后配合细微调整两个部件之间的角度进行固定,经过余华检测确认无误,接着向起重机打出手势,随后,炮架基础缓缓落在回转支承总成表面。

三十六个螺孔精准对接。

对接完成,余华示意装配小组四名战士上螺丝,四人见状没有犹豫,立即忙碌起来,拿起扭矩扳手设置对应力矩,取出专属螺丝,按照规定进行上螺丝操作。

标准!

整个装配流程全部按照事先制定的《重炮标准装配手册》进行,严禁出现任何违反装配手册的装配操作或者个人行为。

作为后世者,余华深知标准化的重要性,老大哥传授了完整工业体系的本领,老美传授了标准化制度的秘籍,两者结合,这才成就了后世祖国的世界工厂之名,为强盛打下最为稳固的基础。

建立标准,拥有一切。

当然,这还谈不上正儿八经的标准化,余华所作所为,只为在根据地给标准化制度建立生根发芽的环境。

在余华安排之下,四名战士有条不紊紧固螺丝,将炮架基础牢牢固定于回转支承总成之上,完成这一步,整门火炮有了更为清晰的轮廓。

没有耽搁时间,余华和装配小组全体成员继续装配作业,一个又一个零部件装上红牡丹榴弹炮的身体之上,摇架,平衡机,方向机,高低机,光学火炮瞄准镜,角度表……

伴随着连接炮架底座的三角助锄和运动体总成装好,红牡丹榴弹炮的炮架完成总装,现如今,只剩最后一个核心零部件-炮身!

此时,时间已经不知过去了多久,火炮装配车间外面已是一片乌泱泱的人群,为首的正是教员和老总,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天,笑容满面的样子,左右是熟悉的八路军首长们,军工局负责人李强担任类似导游的工作,不断讲解火炮装配流程和每个零部件的作用。

人群热闹非凡,但却无人前来打扰余华。

所有人都明白此时此刻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耐心等候,等候见证历史。

余华瞥了一眼外面,没有说话,目光紧紧凝视前方的红牡丹榴弹炮,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示意开工。

红牡丹的炮身部件较为简单,由105毫米23倍径身管、套筒和炮闩构成,并没有添加花里胡哨的火炮排烟装置和炮口制退器。

火炮排烟装置需要在炮管部位钻孔安装蓄气室,这个设计对身管质量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身管出现炸膛情况,并不适合牵引式榴弹炮。

至于炮口制退器更不需要了,这个零件的作用原理为通过降低管内膛压减少火炮后坐力,问题是红牡丹榴弹炮的双室液压制退机能够轻松抗住发射后坐力,压根不需要炮口制退器来降低膛压。

降低膛压意味着什么?

炮弹初速变小,射程缩短!

不好意思,咱要的就是大力威猛!

发射膛压越高越好,炮弹初速越高,射程越高,火力越猛!

600米每秒炮弹初速和900米每秒炮弹初速,完全是两个概念。

余华负责指挥,四名战士进行辅助操作,先将用于提高射击精度和寿命的锥形套筒小心装上炮架,由于重炮级身管自紧技术尚未突破,只能在火炮套筒这里下点功夫,将后世火炮采用的锥形套筒拿了过来。

锥形套筒的综合性能全面优于传统套筒,套筒本身从前往后逐渐变细,不仅更加轻便,同时还更为均匀的承受开火应力和热量。

炮闩之前已经装好,待安装完锥形套筒,余华来到零件台前,两米多长的火炮身管竖立固定,下方九十厘米部位放置于一个圆形金属器皿之中,直径比火炮身管略大。

整个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接着打开液氮瓶,将无比昂贵的液氮倒入圆形金属器皿之中,白色极冷雾气弥漫四散,一股彻骨寒意随之传来。

大厂冻,小厂烧,路边小摊哐哐敲。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火炮身管的装配精度和质量,余华特地选择液氮冷冻装配技术,经过液氮冷冻处理的火炮身管直径会缩短几丝距离,刚好可以装进同等直径的锥形套筒,而在恢复常温后,火炮身管与锥形套筒之间实现过盈配合,这样两者之间依靠彼此接触面的弹性压力产生紧密且牢固的联接。

液氮冷冻过盈装配,后世机械大厂最为流行的装配法。

火炮身管在液氮的影响之下迅速降温,受影响部位直径略有缩短,余华站在操作台计着时间,待到达预定的冷却时间之后,立即向起重机下达指令。

低温冷冻的零部件不能过冷,一旦出现过冷,则会导致金属发脆现象。

起重机运转,垂直向上吊起沉重的火炮身管,身管下方凝华结晶的部位徐徐进入余华视线,直至离开圆形金属器皿。

微风轻抚,时间正好。

余华给出指令,四名战士辅助操作,配合起重机将炮管以最快速度吊到锥形套筒前方,而后调整角度。

炮管垂直向下,炮尾对准锥形套筒孔位。

起重机徐徐下降,经过低温冷冻处理的炮尾,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松进入同等直径的锥形套筒孔位之中,一点点进入,直至淹没于其中。

整个过程,润且丝滑。

看着火炮身管冷冻部位如此轻松便装好,余华脸上浮现满意且舒心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整个人心情无比舒畅,内心紧绷的弦缓缓放松。

他,做到了。

从穿越至今历时近十个月时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做到了——在1937年的陕北,为部队搞出了大口径重炮。

历史改变了吗?

他不知道了。

但他知道,有了大口径重炮的根据地和八路军,将消灭更多的日军!

马克沁研发的重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一天消灭了六万英军,卡拉什尼科夫研发的a-47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屠杀生命,产量数以千万计,死在其枪口之下的灵魂丝毫不亚于其产量数字。

余华不奢求红牡丹榴弹炮能够消灭数百万的日军,他只希望,每一颗打出去的炮弹至少带走一个日军士兵,用日军士兵的生命安抚自己的心灵,如此便够了。

什么是成功?

每每想到战场上的日军会因为自己研发的火炮而丧命,这便是成功。

当然,这只是一种成功而已,他从没忘记当初的邱小姐之梦。

1937年10月五日下午4点08分,红牡丹105毫米原型炮于根据地柳树沟兵工厂完成总装,中华第一门自主研发的大口径榴弹炮,就此诞生。

inf。inf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