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唐奇谭 > 第八百五十一章 绸缪

唐奇谭 第八百五十一章 绸缪

簡繁轉換
作者:猫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2-27 22:03:0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无论如何,这背后有多少内情和政治权衡;光是来自东都大内和朝堂的准许,对于当下长安举办的选士当场,就是最大的鼓舞和利好消息。因此随着闻风而动的,也不仅仅是普通的寒门庶流之士。

就连长安城内的功臣勋贵、显宦将门之家,也不再矜持和观望纷纷投献之。这一方面初唐还属王朝上升时期,崇尚追逐军功、建业边疆,“富室强丁,尽从戎旅”的风气,还尚未完全消退和散却。

而在另一方面,这些开国以来的功臣、勋贵之家,也才不过两三代人,还未失去追逐武功的进取之心;但却因家门繁衍生息之下,很多旁支庶流的子弟,已无法得到门荫和保举,而苦于仕途无门。

而太子李弘在选士令中,所试行的演武大比;无疑在他们面前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赛道;哪怕这条赛道很可能是临时性的,但也没人会放弃这绝无仅有的一次机会;尤其是他们拥有家门渊源和传承。

远比寒庶出身的普通选士,在选拔和竞技上无疑更具备优势;也不用再从行伍中最底层的兵卒,一步步博取军功和资历来辍升;只要在相关比试中脱颖而出,就能获得最基本的将校出身和高起点。

因此,这一次自备弓马刀兵前来应募的各家子弟,络绎不绝的汇聚在,提供选士和后续演武的徒坊外,再度成为了长安街头的一道风景。而各种各样的演武和竞技,更成为了士民百姓的一大看点。

当然,这些通过层层的演武大比,选士上来的年轻俊杰们;也不是直接就可从军派上用场的。而这时候,之前太子李弘以修书为由,研究历代兵法而建立的讲武堂,就此正好派上了关键性用场了。

在大多数新募士卒,在沙苑监内加紧操练的同时,这些年轻的选士也将集中起来进行短期速成培训,统一学习军伍相关的号令操条,战阵中的基本常识,乃至分组阅览和讨论历代知名战例及得失。

“殿下的推举之恩没齿难忘,阿耶如今身负其责不便当面拜谢,特命小人前来听效殿下。”一身黑光铠的年轻将领契苾明,半跪在太子李弘面前,恭恭敬敬的施礼道:“还请殿下尽管差遣……”

待到契苾明在他好言宽慰和嘉勉之下,感恩戴德的退下之后。

“狸生可知,这选士和演武之议,最后还是在母后的支持下,方才得以颁下。”太子李弘才表情复杂的叹息道:“如此用意和苦心,倒叫孤有些无言以对。至少在这件事上,她还是大局为重的。”

“这,其实并不奇怪;至少当下天后与圣上,大部分时候还是利害攸关、休戚一体的。”蹲在案上的江畋轻轻挠脖道:“而殿下身为储君,也不是事事都要与之对立的,偶有共同立场也是正常。”

“或者说,只要她还没有走出那一步之前,与殿下既有骨肉亲缘,也有维护天家权威的天然立场;就算是想要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也要顾及圣上的态度和感观;这不就是殿下期许的某种结果么?”

“孤已同李堂老私谈过了,他不日将上书告病退养。”太子李弘点头又道:“若无他故,将由凉国公(契苾何力)出镇鄯州都督。凉公乃两朝建功无数的宿将,此番经略河湟,应当有所改变吧!”

作为太宗朝为数不多的宿将,契苾何力自不是等闲人物;他本是铁勒/薛延陀的契苾部酋长,却为太宗所折服一生唯事大唐;先后从征高昌、吐谷浑,平薛延陀、大败突厥,最后参与灭亡高句丽。

可以说是在太宗、高宗两朝打遍全场的牛人。唐太宗去世后安葬于昭陵,契苾何力与阿史那社尔请求自杀殉葬,侍卫陵寝。知道高宗告诉他们太宗留下遗旨,不允许殉葬,因此他们二人这才作罢。

现如今的契苾何力,虽然已然五十六岁了,但是依旧老当益壮、健硕异常,每日能够射箭舞槊,大口饮酒啖肉;而契苾明就是他与同昌县主所出的嫡长子;也是奉命参与这次选士操练的将弁之一。

根据东都方面的消息,随之赴任还有从安东都护府,调任的大将李谨行与李玄正;李谨行为靺鞨酋长突地稽之子,李玄正乃是他的堂弟;率领的靺鞨兵,在当初平灭高句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又有兰州刺史韦待价和营州都督高侃加入;这两位同样不是等闲之辈。韦待价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岳父是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却是门荫子弟中颇为能打的另类,在武周朝出将入相。

高侃出自名门渤海高氏,太宗朝效力帐下的宿将,曾领兵平定东突厥残部,也是灭亡高句丽的功臣之一。高侃身后共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礼、高崇文,高崇文之孙就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殿下也不要想得太过乐观了。”但是,江畋却给太子李弘泼了一盆冷水:“您没注意到,这几位朝廷大将的年纪么?他们既然是太宗朝就效力的宿将,那平均起来的年岁,也超过五十出头了。”

“他们固然是追随先帝和今上,东征西讨久于战阵,老而弥坚的一时人物;但这次征讨吐蕃所要面对的,又岂是眼睛能看到和厮杀的敌人么?若只是让他们严守边关,待机予以反击,也就罢了。”

“最怕被催促主动进军,在跋山涉水劳师远征之后,面对高地多变的气候和缺氧,无所不在的雪盲和烹食难熟的困扰,对战熟悉地理且适应环境,整好以暇严阵以待的吐蕃军,朝廷何其残酷也?”

“以他们的年纪和身体,就算最后能够全身而退,也少不了折寿和短命之厄;到时候,就算看起来无病无灾的;只怕也没剩几年好活了……由此战败损失的兵卒,固然可以重新募集和编练更多。”

“但是,这些意外折损掉的将帅之才;以当下大唐朝廷的体制,却不知道要历经多少年的军伍生涯,多少次战阵的磨砺和历练;才能够补充和选拔出来啊!却被当做了一次性使用掉的消耗品……”

当然了,作为一直被太宗的赫赫光芒,所长期遮掩的继任者;高宗生平的武功和战绩,也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继承太宗的遗志和将星熠熠的政治遗产,因此拳打突厥、脚踢高句丽。

堪称是威震四夷九边,各族闻知瑟瑟发抖;但再怎么威风显赫,那些那些功臣名将终究会老去,会被时间和岁月带走;另一方面,高宗毫不犹豫的干掉了自己的亲舅,也是辅命大臣之首长孙无忌。

固然是重新树立了权威,巩固了手中的皇权;但同样也导致了功臣/将门群体,更进一步的衰退。毕竟,身为太宗极其信重的国舅,并长期担任中枢要职的长孙无忌,在朝堂中蟠根错节的影响太大。

真要追究起来,凌烟阁留像的功臣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独善其身、置之事外呢?但好在还有一位太宗专门留给他的大能,硕果仅存的凌烟阁功臣英国公李绩,作为天子与功臣之间的缓冲和调和。

但这位拥有出将入相之大才,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纯臣;也抵挡不了年岁的侵蚀而故去后,高宗所要面对的就是朝廷将帅,逐渐青黄不接的潜在断档;薛仁贵、刘仁轨等小字辈才得大用。

但依旧是不敷所用,在此起彼伏的挑战和对抗之下,变得捉襟见肘起来;而后是那些声名赫赫的名臣良将,却还没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成长起来,或是崭露头角而被委以重任;所以就不免陷入颓势。

再加上高宗晚年为严重的风痹(高血压)所困扰,越发无法全副精力来处理国事;这才扶持了武后站在前台,作为协理朝政的人选,并默许其罗织党羽,来遏制朝野中的反对势力和制衡朝堂各派。

对他而言自然有足够的信心,来制约和掌控武后这位熟悉的枕边人,并且在有生之年始终掌握着基本的局面;但却未想到选定和看好的储君会英年早逝;而继任的人选,反而成为一切悲剧的开端。

但不管怎么说一将功臣万古枯,一个优秀的将领需要尸山血海的战阵,才能侥幸选拔出来一个的;因此,身为马上天子的太宗,固然可以慧眼识人的不断选任英杰;但身为继任者的高宗就没法了。

处于维护自身皇权的本能,他甚至要防备和排斥,这些先代功臣名将在朝堂中的影响力;但是他又没有打天下时,积累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战略眼光,乃至成熟的选拔制度,补充上更多的替补人才。

所以,在高宗后期的执政生涯中,对外战争和军事行动,可以说是陷入了全面收缩和巩固的颓势;几乎将太宗朝延续的成果丢掉大部分。而到了武周篡国,就连李唐的最后一点威名都维持不住了。

失去威慑的外族各部和周边势力,让此起彼伏的边疆叛乱和侵扰,几乎伴随了武周朝到中宗、睿宗的时代;直到一个人重新改变了这种颓势。

“……原来,这才是两次大败背后,所隐藏的重要根源之一呢?”而听完这些,太子李弘也沉默了半响,才用一种不明悲喜的轻声道,又期盼的看着江畋:“但想必狸生对此,早有定计了吧!”

“他们毕竟是与国同休的非凡人物,倘若能够改变其的命数,对于狸生,未尝不是一种乐子么?”(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