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唐奇谭 > 第九百四十四章 宁江

唐奇谭 第九百四十四章 宁江

簡繁轉換
作者:猫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2-27 22:03:0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时空的黄龙府,前身乃是前代短暂存在的渤海国,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一的扶余府故地。由白山靺鞨大首领大祚荣,在武周圣历元年,乘营州之乱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的国家。

不过在本时空并没有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国柞,而是仅仅存在到了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作为安史二逆的老巢幽州渔阳四郡,在朝廷各路大军的围攻之下,最终由守将史朝义率领残党弃城出逃境外。

而这些逃入安东之地的叛军残余,在来自朝廷官军的追击之下,一路流窜到了渤海国境内;也最终敲响了渤海国大氏政权的丧钟。这些残军不但轻易得击破了渤海国阻挡的军队,还四处烧杀掳掠。

渤海国数度聚集起来的讨伐军马,不但没能够将其驱逐或是击退,反而在这些安史残部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大片的领土沦陷;当时的国主大钦茂为此忧急而死,继任的国主大元艺不得不求助大唐。

但是刚刚平定了席卷北方战乱的大唐朝廷,同样也是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河南河北境内还有大量被裹挟的叛军降卒,再加上朝廷内部同样意见不一;因此暂时放弃支援渤海、追击叛军的打算。

直到数年之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基本安定下来,才再度出兵扫除边患。随着一代名将李光弼击败并降服,松漠、饶乐都督府境内;曾经参与过安史叛军的契丹、奚族各部;重建了安东都护府。

这才以降服的契丹、奚族各部藩兵为前锋,顺势出兵渤海,但是这短短数年间,曾经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已经是分崩离析,内乱四起;反而是史朝义为首的残军,在渤海境内初步站稳了脚跟。

因此,面对再度降临的大唐官军,这些残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和内讧;一部分残军已经与本地高句丽遗民中的豪姓大族结合,不愿意颠沛流离的继续逃亡;因此,杀死部分将领向大唐讨伐军投降。

一部分残军则是在史朝义的率领下,继续向北逃亡,一路突破了渤海国腹地的险要天门岭;最终杀进了渤海国都龙泉京,将这座繁花一时的名城焚掠一空,也将大氏王族为首的统治上层杀戮殆尽。

因此,仓皇逃到东京龙原府的国主大元艺,已经无力掌握国内的局面,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土在战乱中崩解离析;而诸多乘机自立的地方豪酋、部领、大族,更是直接请臣大唐。

最终心灰意冷的大元艺,在龙原府让位于王弟大华玙;就此入唐寓居于长安终老。而被称为僖王的大华玙,也没有能够重归一片废墟的上京龙泉府,在龙原府维持名义上的统治。

在此期间大华玙同样沉溺于酗酒荒禧,毫无勤政和振作姿态,也无力挽回日益离心的局面;最终在债筑高台、人心沸反之下,以入朝进贡为由,就再也不肯回国了。直到他临终前突然做了件大事。

在诸国君长例行觐见的朔望日大朝上,以最后一代渤海国主的身份,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版籍,进奉于大唐天子;不但为大唐并有渤海铺平道路;也为他这一支子孙换来了世代富贵不绝。

根据《周礼新编》上存亡续灭的传统,大华玙被封为奉义王,他的后人在安东、海东、诸侯外藩中,获得了三处世系的封邑;被称为奉义三家。其中一家就落在安东都护府下渤海故地扶余府境内。

因为境内流淌过的混同江,常年水色泛黄形如长龙,而在大举分封功臣将士为境外诸侯、藩家时,顺势改名黄龙府。因此,当初归化改姓为利氏的宁江藩主,沿袭至今已是第九代。

因为占据了混同江的水道之利,因此,除了传统田庄和牧厩的出息之外;宁江藩还掌握了沿岸的好几个码头\/市镇,并通过对商旅的抽税和参与贩运特产,在这远离中土的边荒之地,堪称殷富一时。

遂以位于混同江\/黄龙水支流交汇处的居城宁江得名,也是分布在黄龙府境内的七家外藩之首。而逃出来的这名女童别名小鱼儿,正是宁江藩利氏的分家之女,与世臣张氏一门长男联姻的子女之一。

因此,她也算是藩主家的半个外孙女;常年跟随母亲寄养\/混迹在藩邸,与同龄的小辈们度过了一段堪称无虑的童年;直到天象异变之后事情逐渐发生了变化;自京师回到藩邸的藩主似乎性情大变。

先是斥退和赶走了许多服侍多年的老人,然后一些资深的家臣和诸管、执事,也被大幅度的替换掉。紧接着,一些生面孔频繁的出现在藩邸各处;藩主则是以病倒为由,越来越少见客和公开露面。

直到小半年前的正旦祭祖日,才不得不出现在众人面前,简单主持了家庙的祭仪和守夜之礼。然而,就是在这次守夜当中,夜里饿得睡不着的小鱼,偷溜出来找些吃食;却意外发现家庙里的异状。

她在受惊之下,慌不择路的撞倒了外间的供案,也引着了遮掩的垂幕;家庙的失火惊动了内里的存在,也引得藩邸众人前来救火,这才让她乘乱逃出了一条性命,但也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事端连连。

她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和亲族,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一个孩子的胡乱乱语;因此,要么被召去藩邸就再没回来;或是奉命外出九失去了消息。最后,还是已经退休的老家宰帮助了她。

让她得以逃出了宁江藩的领地;但护送她的家仆却因此起了坏心思,不但卷走了行路的盘缠,还将她卖给了一位人牙子。而后暗夜中紧接而至的追杀者,再度夺走了所有人的性命,也遇到了瞎子。

“官长,前方就是混同江了。”这时,马车外一个声音打断了江畋的沉思,也让他放下了手中《安东藩录》抄本;紧接着掀帘而出,就看见了一条波光粼粼,清浊相间的大江,及络绎往来的舟船。

就在江对岸的凹入处,正是一个名为容安镇的水陆中转码头和小市,人声鼎沸而烟火气十足;江畋就在这处等待了一阵子之后,就见数艘打着漕营旗号的水轮车船,正在缓缓驶近而来又放下划子。

随后,一名身形健硕、眉眼英挺的将校,大步流星的走到江畋面前,曲身行礼道:“右卫军都尉夏侯亮,拜见讨捕,奉讨捕的征调手令,幽州驻泊第五营九百六十七员将士,就地听候您的差遣。”

“属下幽州代行事吕思勉,拜见西京掌院。”紧随其后是一名粗眉大眼、略显沧桑的中年人也拱手道:“暗行御史部幽州分驻所,外行健儿七十六人,内行事员二十三人,俱已随船抵达黄龙府。”

“这么说,你们在一路上换乘车船时,可否发现过什么异状么?”江畋微微点头,又问道:“或者察觉到什么人在暗中窥探、打听的迹象么?卢龙府和幽州城内,又可曾有什么反响和动静么?”

“还请掌院放心,幽州那头当不至于走漏风声;”幽州代行吕思勉闻言,却是胸有成竹的恭声道:“属下带出来得都是生面孔,就连幽州右卫第五营的差遣,也是奉命换防怀州妖变现场的由头。”

“至于沿途暗中打听的,也不是没有。不过,事后都被属下秘密拿下了;正拘押在车船的底仓内,短时之内不虞有泄露消息的风险。要说唯一知情的,大抵就是那位代行卢龙府事的杜副都督了。”

“如此甚好,不过,”江畋再度颔首道:“安东都护府的录事参军,可曾请来了?”这时,才有一个愁眉苦脸的绯袍官员,在几名外行队员的簇拥下,走上前来拱手道:“宪使,何至于如此呢?”

他就是安东都护府的录事参军向槐,也是燕山王府大案之后,少数能够少有牵扯其中,乃至独善其身的漏网之鱼之一;因此,在作为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别驾、支使等正佐官长停任之后。

就是他带着少数未被牵连的官吏,在勉强的维持着局面;并等待朝廷得重新委派得新上官到任;因此在江畋面前他毫无底气可言。但接下来得事情,又非要他这个正六品下得录事参军见证和参与。

因为国朝的外藩与诸侯还是有所差别得;作为裂土分疆的诸侯,除了例行贡赋和兵额之外,天然拥有自成一体得自治权宜。而外藩虽然同样有自治权,却要受到所在都督、都护府、大宗藩的辖制。

包括婚丧嫁娶、继承更替、贡赋缴纳,都要上请这些管辖的督府官员或是宗藩之长,代为转呈朝廷两院进行备案和登册;而藩家与藩家之间,同样也有亲疏远近的三六九等差别,需要地方得配合。

“朝廷凡事自有法度,尤其涉及外藩之事,更要审慎再三。”然而,看起来有些未老先衰和斑秃症状的向槐,却不停的叹气道:“未得藩务、宗藩两院授命,宪使就引兵入境,未免操之苛急了。”

“那是过去太平年景的做法,但现在则是天下纷乱的异常时期,唯有快刀斩乱麻的权宜手段,才能确保事态不至进一步的恶化和扩散。”江畋却大义凛然反驳道:“这也是本官授命的职分所在。”

“兴许,如今的天下纷纷,正需要宪使这般,敢于担待和任事之人。”向槐亦是重重叹了一口气道:“可是,仅凭一个小儿得目击和指证,就要彻查和颠覆一个藩家,下官还是觉得有些草率了。”

“那是因为向参军,未曾亲眼见过这些妖异的危害和代价,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厉害干系。”江畋却是意味深长的说道:“有句老话说得好,当你看见一只害虫的时候,往往暗中已藏匿了无数只。”

“如果情况属实,那就不是一个宁江藩烂掉的问题了,很可能是与之往来和接触的藩家,都由被渗透和影响的风险;那就不是这些人马可应付得,难到你觉得安东都护府上下,就能独善其身么?”

“当然了,如果最后证明只是虚惊一场,那也不至于有多少损失和影响,朝廷的问责自当归我一身;你只是奉命协从而以。但如果不是,你想好用多少条性命,多少损失才能填补上这个大坑么?”

“……”愁眉苦脸的向槐闻言,却是越发的满脸悲苦起来,最后他还是咬咬牙道:“但如宪使所言,下官的确时什么都不晓得;如今只是例行巡事,且催缴贡赋好了。正巧半路遇上了宪使同行。”

“好,就请向录事派人入城,替我打个掩护好了。”江畋顺势拍手称道:“但凡只要对方得情形稍有不对,录事就可以先行一步撤离了,后面,所有发生的一应事情和干系,都交给我处理便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