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极限警戒 > 2128节 逆流

极限警戒 2128节 逆流

簡繁轉換
作者:墨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0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极限警戒 !

沉约大彻大悟。

世人通常将“大彻大悟”用于成仙成佛,却不知道仙佛之后究竟如何?

这就和很多爱情小说只写“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却难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屑般,在世人眼中,琐屑是和爱情无关的,却不知道能够相敬如宾的爱情,从来都是领悟了琐屑的破解之道,这才能白头偕老。

爱情如此,仙佛同样如此。

世人知道荷尔蒙下的爱情表现,却不知道少了荷尔蒙后爱情的模样;世人知道仙佛的神通,同样不知道仙佛之后过着什么生活。

因此世人始终对爱情有误解,要爱情保鲜,拼命希望爱情维系在荷尔蒙激发的状态,却不知道这对男女而言都是个苛求,男女的荷尔蒙不过十数年的旺盛,如何能长盛不衰?如何能同步共频?久而久之,荷尔蒙不在,期待却在,爱就会变质。

因此世人认为仙佛同样难离打打杀杀,贪欲爱恨,是以将神仙或描写成贪婪强占的恶鬼、或是蛮横乱杀的王霸,或是风流成性的LSP。

但这一切都是大错特错。

沉约听天涯所言时,感喟中却不离领悟。

不等喂食的人,总会主动寻找食物,要“觉”之人,当然不能放弃自主的思考和行动。

沉约无时不刻不在“觉”。

佛是觉意,“觉”却非世俗眼中的那种佛。

因为“觉”,沉约才了解孙思邈。他未见过孙思邈,但他已了解孙思邈,这听起来简直痴人说梦,实则不然。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中真意就是想要“觉”,必定无为,是以“圣贤皆以无为法”,但这无为的法门却是有所差别,有的根本不理红尘,有的是与世无争,有的积极入世救世,功成身退……

老子最终虽是出世,但他并不反对入世,从他论述中多次提及“功成”,可知他对修行者参与世事并不反对。

但一如侯门深似海,一入红尘岁月催……

进入局中如何无为?很多人想不明白,只认为无为只是任人鱼肉,从而怀疑这个理论。但孙思邈不正是有为又无为?

关键之道为不贪。

贪则成赘,带着累赘想“如来”之退,那就是千难万难。但很多人不但贪,又试图将成就的一切变成自身的功劳,就会变成痴,因为痴迷争功而斗,又成嗔毒。

因此很多人入世前初心本是良好,却终究弄个贪嗔痴诸毒汇聚的结局,最终难免落个六道下坠的下场。

清升浊降,普世之理。

可世人呢?无不追逐着浑浊,却想着白日飞升,岂不是痴心妄想、南辕北辙?

你想退,却无法再退,反倒丧失证悟之机。

老子看清楚这点,这才明告世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凋像当然不是自然生出的。

因此当看到有人要为自己建立凋像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想退,他是想占有的更多。

百姓谓之自然,定是自然而然宣扬,而不是强迫民意。

心性超脱三界之外,入无色界成阴阳、明点,再坠色界成五行、四大,等带着无明进入人身后,因过往诸世的行、识、名、色影响,产生六入。

何为六入?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为六尘。

常人只知六根生六尘,却不知先天之尹始,却是六尘生六根,六根有,触、受出,人因触、受、行,识成五蕴,再生爱、取、有三种行识差别,最终历经生、老死结束一生,继续在六道中轮转不休。

此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为一闭环,对应六道轮转。

因此早在数千年前,释迦就将生而为人、生灵转生的过程说的清清楚楚,但直到沉约的年代,所谓的医学不过在在十二因缘的触(身体)、受(精神)之上徘回,对身体和精神协调研究,都不过是管中窥豹,少有将精神问题划入疾病研究。偶有旁因参与,现代医学更是嗔目结舌,以其昏昏,将不明之事推之迷信、不科学,实在让人感慨千万。

沉约早就超脱。

他自幼传承经典思想,对人之形成清清楚楚,就因为清清楚楚,才真正明白证悟之法。

顺昌逆仙!

顺天者昌,世人并不陌生。植物应天时而长,世间生灵应节气而寿。但逆仙却被太多人误解,只以为其中的“逆”为忤逆、叛逆、飞扬跋扈,却不知此中之“逆”不过是次序之反。

先天六尘生六根,后天六根起六尘。

老子所谓的“归根复命”就是逆,一个植物从参天大树变成一颗种子为逆,人从五蕴跳脱而出同样为逆。

真正的逆,如逆流寻源头,吹沙始得金!

源头、黄金都是本来就在,修行之法就是寻此根的法门。

沉约一直在寻根,但他实在没有想到过,空间亦有根!

可听天涯所言,见孙思邈之行,再和水轻梦参悟,他霍然而解,“创世镜所成空间是因人的意识坍塌而生!”

在他叙说前,他的所思所想如汪洋大海般磅礴而出,涌到众人面前。

完颜希尹三人不由盘坐而观,方能接受这般排山倒海的意识灌输,同时全力记忆。他们深知自己不能立即顿悟,只盼记忆这些思想,等有朝一日再全盘消化。

想当年,释迦弟子亦是如此。

身毒本无文字。

达摩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非独创,实际上,身毒古时传法都不是文字传承,而是求心心相印。

文字是低等交流的方式。

世人整日琢磨文字之意,甚至以华丽词藻修饰,早脱离真正交流的本意。

但终有人悟性有限,是以释迦弟子阿难因博闻强记,被委托负责编撰佛经的任务,因此佛经多有“如是我闻”之语。

这是因为经书是以阿难等编撰者的角度编写,阿难哪怕记得一字不差,还是谦虚的表明——我当时是这么听佛祖说经的。

阿难本证道之人,仍怕文字误导后世信徒,是以精益求精。完颜希尹三人自然没有阿难的神通,却无论如何都不肯错过这个听闻的机会,只能全力记忆。

沉约再道,“人因心性而成,寻心性回一统。空间因人意识而成,因人浊念更是益发顽固,只有心性至纯之人,方能将坍塌的空间再变成本来的面目。”

在佛经中,无坚不摧的素来都是意志,而非物质。哪怕有《金刚经》中所谓的金刚之譬喻,但《金刚经》全称本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说的是如金刚石般无坚不摧的智慧!

眼中光华闪现,沉约又道,“孙思邈已证道,但他怜惜苍生之苦,想要以金刚之意志,逆流而上,带离所有人脱离苦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