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极限警戒 > 2250节 阿弥陀经

极限警戒 2250节 阿弥陀经

簡繁轉換
作者:墨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0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极限警戒 !

妄想遮心,正想明心。

赵佶第二次入定比第一次明显快捷许多,这就得益于他记起了前生修行的法门。

真懂了就很难忘却。

真明了如何会再犯痴?

忘却了,更多是因为觉得对自身没有意义。

世俗备胎是否会发挥作用,还是在于男神、女神觉得这备胎是否有意义,备胎因旁人评点而欢欣雀跃,感觉人生有了意义。但一个人的意义,本不该由旁人来决定。

赵佶忆起自己的前生是慧远,下意识的采用了慧远的言行,这本来就是创建天子基的用意所在——每个人都在感慨自己第一次做人,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子女,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一人若知道自己的许多生的经历之后呢?

是选择愤世嫉俗?还是选择明心见性?亦或是,根本觉得浮生了无,任由沉沦起伏、继续湖涂下去?还是觉得,游戏没有通关,还需要将所有的关卡都过一遍?

许多人选的恐怕是继续通关。这就和打游戏般,遇到难题后甩手不干,但看到别人过关后,感觉自己又行了。

赵佶选择了觉醒,觉醒后的他明白沉约和他再入天子基的意义,立即重新入定展现慧远变故之时。

影像中,两个和尚一站一坐。

琴丝见状立即道,“众妙之门展现出赵佶前生的情况。这应是沉约的缘故。沉约能……利用众妙之门。站立的和尚,是慧持。”

她停留在宋时空间数百年之久,可说是极为详尽的收集了这个空间的数据,慧持曾见过赵佶的事情,她自然记录下来。

慧持并没有怎么变样。

那坐定的和尚,自然是慧远!

慧远和赵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赵佶更像个风流才子,慧远却是方脸长耳,在世俗中,他的长相可说是怪异,但成为了和尚,这种长相却显得颇为法相庄严。

慧持有些紧张的看着慧远,慧远似有所感,睁开眼睛道,“弟弟,你我尘缘已尽,不必卷恋许多,想你我勤修净土之法,净土相遇不过是早晚之事。”言罢微微一笑,似有喜悦时之意。

沉约并不熟知慧远,但见慧远这种神情,知道慧远修行颇深。

大雪山秘法中,生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那是人生无明之始,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对真正的修行者,死亡才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完成了此生的任务,得以进入更高的精神层次。

因此古代高僧圆寂,对真正的悟道者而言,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你看那些见到师尊圆寂,痛哭流涕、很是悲伤的弟子时,就应知道——或者这高僧没有真正的圆寂,或者是弟子根本没有开悟。

当然了,终于有些弟子还算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会在师父死去后故作平静的对外人宣讲——师父得道了,师尊精神长存。

故作、假装都是痴迷,违背身口意合一,就是在造业。

慧持却显然发乎于情,突然道,“大哥,我们真的能前往净土吗?”他和慧远不但是同门,而且是亲兄弟,称呼随意,倒没有太多规矩。

慧远宣了佛号,正是“阿弥陀佛”。他随即慈悲的望向慧持,轻声道:“你忘记信为百行先了吗?”

慧持摇头道,“没有。”

慧远微笑道,“那你何必紧张焦虑?”言罢轻声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他突然如念经般,琴丝知道众人或许不知,解释道,“慧远念的是《阿弥陀经》,他是净土宗始祖,净土宗基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分别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

琴丝解释的时候,慧远继续念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言罢再念“阿弥陀佛”,缓缓闭上了眼睛。

慧远所言对常人而言,可说是晦涩难懂,甚至有迷信的味道,可沉约深谙佛法,对此一听就明。

《阿弥陀经》和大雪山度亡理论几乎一致。

人临终各种感觉放大七倍,因此在临终时信善得善,为恶更恶。当然了,信善因不解、遭遇恶行而一念转恶,反入恶道也是常见的。对世人而言,临终一念极为重要,无论如何来加持都不为过,因为那决定你轮转再走什么路。

可惜世人痴迷,宁可为考研考公千百遍的训练,却不肯花费一丝力气用于意志的磨练上。

《阿弥陀经》明确的告诉你——临终时,你若能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不乱,在临终时,就会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前往极乐世界。

很迷信?

其实不然,两种方法都强调了意志可创造奇迹。

很简单?

更是大错特错!

一心不乱谈何容易?!你在梦中颠簸流离,一颗心不由自主,你在遇到临终更为迷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的一心不乱?

你若真能一心不乱,实则就是身口意三者合一。

身口意差别造业,身口意合一消业。

多数世人从睁眼那一刻起,身不由口,口不由意,意不由心,整日谎话连篇、自以为得计的制造分裂,将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想要一心不乱,实则难于登天。

因此《阿弥陀经》并没有说错,可《阿弥陀经》并没有将一心不乱的难度详细描述。

何也?

是因释迦隐瞒?其实不然,因为世人虽然喊着迎难而上,实则多是见难则退,若是尹始就知道修行这般艰难,有几人有毅力去做?

因此释迦说经的时候多是先唠叨几句——你要信我说的一切真实不虚,不过可以慢慢来。等到你除尘除垢,精力增长的时候,再渐渐接触难题好了。

这和教小学生数学不能开始就教微积分一个道理,若是一开始就教的是微积分,恐怕没有几个小学生不怕数学的。

唯有那些真有智慧之辈,方能明释迦苦心,持戒因次第行,进而突飞勐进的大彻大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