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极限警戒 > 2253节 五念门

极限警戒 2253节 五念门

簡繁轉換
作者:墨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0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极限警戒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虽说此语不是绝对正确,因为有时候旁观者可比当局者要痴迷太多——不然网络何以有推手轻而易举的就能调动舆论风向,吸引一大帮路人津津乐道的围观评点?

此种情况,推手对内情过程请清清楚楚,所做的就像兴奋剂调动使用者的精神亢奋般,旁观者不过如吸食兴奋剂般获得满足,耗费了精神,更入痴迷。

不过如今的旁观者都不是路人,或者可以说,他们也是参与者。

从明界到暗界,从暗界到八百年前,从八百年前到空间还原诸点,从还原点到大千世界……

一切的一切,本有关联。

太多人的举动,都会对这个大千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不论是暖玉、石田秀子,还是夜星沉、叶宣儿,甚至是赵佶。

如今看来,赵佶极为关键,而他前生慧远的所为,正是破解眼下世界烦恼的一环。

琴丝在那个有问题的阿弥陀佛叙说经文的时候,知道说的是莲花宗三经一论中《往生论》的内容,随即显现了那段经文。

听阿弥陀佛询问,慧远恭敬道:“五念门一为礼拜门,二为赞叹门,三为作愿门,四为观察门,五为回向门。”他对往生论可说是倒背如流,提及这些经文极为流畅。

阿弥陀佛再问,“何为礼拜门?”

慧远立即道:“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阿弥陀佛随即道:“那何为赞叹门?”

慧远仍不迟疑,“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那何为作愿门?”阿弥陀佛不像佛,倒像是考官。

慧远对往生论极为熟悉,自然对答如流,“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那何为回向门?”阿弥陀佛凝声再问,

慧远却是犹豫下才道:“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做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沉约看到这里皱下眉头。

阿弥陀佛和慧远谈论佛经,常人听起来恐怕枯燥无味,但沉约早知根本,知道五念门不过是修持的法门。

虽说法同舟筏,至岸当舍,可未至彼岸,修行就还是要修行法门。

释家修行的法门和修炼武功绝学大不相同,甚至可说截然相反。常人练武,说是强身健体,实则多是逞强好胜,练习武功务求狠辣制敌,若是心生慈悲,那自然发挥不出世俗武功的本来目的。

练武多积暴戾之气,修行却要化掉各种劣习。

劣习归于习气。

因此少林寺的武僧就处于数学教材中泳池管理员的角色——一个是一边放水,一边注水;一个是拼命积累劣习,又在试图化解劣习。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你积累的,终究是要散掉的。

因此很多练习硬气功的人物,散功比练功更要痛苦七倍。

倒有小说家对此矛盾进行一个解释——要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必定要有相应的佛法来化解戾气,不然就会次序颠倒,大难临头,浑身筋骨断裂而死。

修行法门千万,但释家修行法门不外乎以静心离欲,去尘明心为根本。

因此往生论的五念门不脱离这种本质,礼拜门就是在净身业,靠不停的对阿弥陀佛礼拜来消除傲慢之心,去除慢心增加恭敬心来进行静心。

当然了,有些人一面对阿弥陀佛参拜,转脸对众生傲慢,那就完全失去礼拜的本质,礼拜一行只会增加此人的痴心慢心和嗔心,对身心绝没什么好处的,更和修行本意无关。

而赞叹门就是念佛观佛,希望达成佛之成就,儒家其实有类似的观点,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若明白礼拜门如何行,就知道赞叹门是同属性相近的本质,看到好的,内心希望自己变好,有了个目标,再慢慢行动,自己就真的会慢慢变好。

同理可知,那些礼拜不诚的人修习赞叹门的时候,多是求佛神通,眼红旁人获得神通,进而生出贪心妒心,这自然和修行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念凡夫一念佛!

同样的行动,你有不同的目的,得到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因此要知世间何为正法实则简单明了,教你诚心正意,清醒自主,静心离欲的就是正法,告诉你沉迷享受贪婪还能获得神通的,那就是邪路。

充满**之心自然无法修正法,要修正法,就要多做正念。

正念静心,邪念生尘,尘聚五蕴,生死转轮。

至于五念门中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的道理无非如此。但前四门多是自了性质,而回向门却要怜惜苍生,属于大乘菩萨道。

慧远一心前往净土,虽说传授众信徒前往净土的法门,但此行究其根本算是小乘,他在回答前几门毫不犹豫,但在回复回向门时因为终未能如言而行,难免犹豫。

阿弥陀佛抓住了慧远的迟疑,立即道,“你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慧远无言以对,不由向慧持看了眼,慧持却是眉头紧锁,不知在思索什么。

阿弥陀佛的声音如同雷鸣,“你可心常做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

慧远默然片刻,诚心道,“弟子未曾。”

在他心中,五念门任何一门都可助他往生极乐,不然他何以教信徒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的方法?

既然如此,专修一门有何不可?

他信,他行,他亦这般来做,可听阿弥陀佛的意思——他慧远因差一门的修行,似乎竟不能往生净土,不由心中惶恐。

出家人不作妄言。

这句话不是出家人对世俗讲的,而是对自己的心来讲的。若有妄言,就是造业,若是造业,身口意就是支离破碎,无法合一,若不合一,如何明心见性?

因此不妄言是通往合一境的必备条件,慧远修行深厚,虽觉有问题,却绝不谎言欺骗佛祖。

阿弥陀佛缓声道,“你无有大悲心,终不能至西方净土。”

慧远悲声道,“但请阿弥陀佛告之至岸法门。”

阿弥陀佛轻声道,“如今有一机缘,你若能诚心化解,当可助万千众生脱离苦海,不知你是否愿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