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一三九章 营口

大明新命记 第一一三九章 营口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2:3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崇祯十五年八月初九,洪承撰、祖思二人与杨振就一系列问题暂时达成一致之后,离开了盖州城,前往清河口乘船南下。

他们将在杨振妻弟仇必勇的继续陪同之下,带着杨振的手书,前往金州湾,去跟张得贵等人商谈采买军火有关事宜。

杨振提出的条件不多,除了前面已经提出的三条,最后在明面上只加了两条。

一个是停战后,蓟辽督师府和辽西方面要保证金海镇现状不变,朝廷不在新收复地区设州府,派文官。

另一个是,全面停战议和只针对清虏本部,暂不包含高丽半岛和边外的蒙古部落,而且辽西兵马要继续对边外蒙古部落作战。

这些之所以说是明面上的,是因为在祖思独自求见杨振的时候,杨振向他提出了共享其情报渠道的要求。

祖思不肯答应共享全部渠道,但给杨振写下了一个三人名单,只说这三人脚踩两只船,可以设法联络利用。

至于怎么联络利用,就要杨振这边自己去想办法了。

毕竟祖思他们在广宁反正后,回归辽西已经相当久了,加上现在清虏那边也正新旧更替,他自己都不清楚名单上的人还在不在原来的位置上。

对此,杨振也没有强人所难,只是收下了名单,以备将来万一之用。

当然了,对于杨振一系列明面上的条件,洪承撰一开始不肯答应,但在祖思的态度先一步软化松动之后,他也选了退让。

不过洪承撰和祖思也拿着新增的两个条件,与杨振谈了采购金海镇弹药军火的事宜。

辽西方面以前从金海镇采购的火器,在两个多月前曹文诏、白广恩等人大败喀喇沁部落骑兵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变蛟、白广恩以及桑噶尔赛等人将战场实情各自上报之后,不论是洪承畴,还是祖大寿,都希望从杨振这边采购更多的新式火器。

而为了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作战,杨振也答应了。

但是同时杨振也要求他们拿马匹和其他物资,比如从喀喇沁人那里缴获的毛皮牛羊之类的东西折价来换。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杨振这边需要大批战马、牛羊和毛皮等物资,其次是他要避免这些物资被辽西方面高价卖给与他们对峙的清虏。

正常来说,洪承畴这个人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辽西方面很多将领,对此可是熟门熟路毫无底线。

有鉴于此,他虽然知道后方弹药生产供应已略有紧张,但还是写了个条子,叫张得贵想办法匀出一批单兵火器。

当然,杨振做了这么多,也不全是虚与委蛇,或者浪费时间。

议和这种策略说起来不好听,但是用起来自有它的效果。

多尔衮想用这个策略为他自己争取时间,其实杨振也一样。

起码从五月开始私下接触打出“议和牌”之后,杨振这边在新收复地区的移民屯垦事业,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不仅是新开辟的安东右路,以及新设的征东军左翼军、中后军总兵府辖地内的移民数量正在成倍增加,而且金海北路这边的移民数量也在成倍增加。

从五月中下旬以来,来自登州、莱州沿海的移民,开始陆续抵达,到八月初,已经通过海路和陆路先后抵达了四批,总计达到八千一百户。

金海北路、西路、中路,在不到三个月内已累计新增屯所二十七处。

眼下虽然进入八月,崇祯十五年的最佳垦荒耕作时间已经过去,但新的移民仍在不断到来的途中。

袁进、吕品奇等人向他报告这些事情的时候,喜忧参半,担心接下来来的人太多,自己们过冬的粮食不足。

但是杨振毫不在意,只叫他们放开了接收。

同时趁着多尔衮主动求和的时机,把移民屯垦的边界不断往北蚕食推进。

三岔河口以东,也即辽河口以东,耀州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土地平坦肥沃,足以安置数万口移民了。

而且杨振相信,就算耀州城的清虏巡哨,发现有汉人移民在彼处垦荒定居,他们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派兵过去把汉人村屯屠戮一空。

毕竟全面停战议和是多尔衮登基后的头等大事,隶属两白旗的耀州清虏,绝不敢轻易破坏他们主子爷的议和大局。

既然这样,那还客气什么呢。

如果说议和条件什么的都是烟雾弹的话,那么抓住这个窗口期“移民实边”,就是他所有议和障眼法背后的主要目的之一。

崇祯十五年八月十一,杨振在袁进、吕品奇陪同下,视察了位于盖州城西南方的征东军西海大营。

这座规模庞大的营盘,位于盖州城西南和连云岛之间,恰好在清沙河西流入海的一个几字形河湾内的大片台地之上。

这片台地的东、北、西三面,都是清沙河的河道。

由于这个夏天辽东半岛上干旱少雨,清沙河的水量不足,河面虽宽,但水并不深,小队人马走浅滩可以涉水而过。

但这只是杨振策马前来才如此。

若是有敌人进攻,那么搭配上西海大营将来的驻军以及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其东、北、西看似清清浅浅的清沙河河道,必将成为进攻一方的葬身之地。

如果加上其东北方向的盖州城,以及西北方向的连云岛,这座西海大营在防守方面简直是无敌的。

如今这处营盘的防御工事基本成形,杨振抵达的时候,通过以工代赈募集来的金海北路大批青壮丁口,仍在挥汗如雨地修建营房。

为了冬天保暖,大营内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营房,统一采取了半地下的样式,看起来普遍不高,只有窗户以上的部分在地面之上。

杨振特意走进一处已经建好的营房,从地面拾级而下,推开厚实的木门,一个棚的士卒的住宿之所随即映入眼中。

当然,新造的半地下营房之中,除了一铺土石封泥的大炕以及烧炕的灶台之外,别的什么东西也没有。

杨振看了看南北向窗户的通风效果,基本满意,除了叫他们一定提前备好充足的木柴之外,剩下就是督促他们加快进度了。

八月底前,在旅顺口装备与休整完毕的征东军新编右翼军剩余主力团营,将正式入驻这座大营,届时必须完全竣工。

袁进和吕品奇自然是凛然领命。

杨振视察完西海大营,留下吕品奇在大营内监工,而他自己则登上了事先备好的船,顺河而下。

在连云岛水师大营更换了一座四百料的战船之后,在一个小型水师船队的伴行之下,沿着海岸往北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内,杨振白天带人登岸,晚上登船撤回海上,实地勘察了盖州以北,三岔河口东南的几乎全部沿海和近海地区。

期间距离耀州城最近的时候,不过几里地远,已经可以远远看见飘扬在耀州城头的敌人旗帜了。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遇到清虏的巡哨。

考虑这一点,在这趟旅程结束返航的时候,杨振嘱咐袁进不仅要加快移民实地的进度,同时还要在三岔河入海处附近,被毁的原“梁坊口”的旧址之上,重建一座可以大量屯兵和储粮的河口大营。

同样考虑三百年后这里的地名,杨振为其命名曰营口城。

表面上当然是取大营的营字与河口的口字合二为一命的名,但实际上杨振自己心里清楚,不过是他自己的后世记忆与习惯使然。

当然了,后世的营口港主要是一个海港,其内河航运码头的地位有所下降,因为几百年后为了治理辽河下游水患,辽河与浑河以及太子河分开入海。

所以营口所在位置,就成了旧辽河口,或者说大辽河口,实际上是浑河与太子河汇流后的入海口。

但是现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被称作三岔河口的辽河入海口,辽河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流以后,浩浩荡荡进入辽东湾的主河道。

辽阳、沈阳等地还在大明手中的时候,这个河口地带曾经修筑有港口和关城,叫梁坊口,专供南来北往的船队停泊补给检查使用。

也是大量官船民船以及商船前往海州、辽阳、沈阳甚至铁岭卫的货物中转与集散之地。

来自南方的商船从这里北上,走水路最远可以抵达铁岭和开原卫。

现在,能不能由此乘船到达辽北,杨振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船队从这里进军辽阳以及更北一点的沈阳,肯定不是问题。

水上补给线路,一直是他最重视的补给线路。

将来进攻清虏重兵驻守的辽阳坚城以及盛京城,辎重补给最好还是走海上,然后通过辽河中下游四通八达的各大支流来完成。

这些事情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